馬建英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與教學正孕育著一場深刻的變革,要確保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每一位教師必須從教育情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徹底變革。語文素有“百科之母”的美譽,因而,語文教育工作者更應走在新課改的前列。閱讀教學一直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新課改背景下的閱讀教學該如何實施呢?
1.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
古人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僅僅告訴學生自己和教參對課文的理解,而應該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教會學生閱讀是“大語文教學觀的要求”,也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語文教師應該不斷更新語文教學觀念,改革語文教學方法,認真指導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方法有多種,主要有精讀、泛讀、細讀、速讀、默讀、朗讀、研讀等,每種方法都有其適用特點,如散文、詩歌宜大聲地有感情地誦讀,讀得手舞足蹈、號啕大哭,能夠將自身融入作品中最好。在此,教師可通過具體教讀一些散文、詩歌例作等,教學生掌握停頓、語氣、語速的技巧,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如遇小說,一般可同時使用三種閱讀方法,第一步,速讀課文,整體感知小說情節結構,了解環境描寫。第二步,精讀小說,賞析人物形象。第三步,細讀小說,由細節描寫賞析入手,結合三要素把握小說藝術特色、主旨和社會意義;如遇價值不高的文章,泛讀是最好的選擇,教師可指導學生養成“一目十行”的技巧。只要是值得探究的文章,教師都應該要求學生好好研讀。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進行方法的指導。文章由字詞句組成,研讀課文不可以撇開它們,堅守“字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由文本語言出發,從修辭、構造、表達方式、句式特點、句子成分關系等出發探究文章的內涵及文化意蘊。
2.促成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
對話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哲學思想,用哲學家的話說,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廣義的對話,可以不直接發生在人與人之間,而發生在人與人的精神產品亦即人與各種文本之間。這種對話并不以口頭語言的交匯為特征,而是通過人對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開。
在語文教學中,作為文本的教材是語文學習的憑借,因此學生不可避免地要與之進行交流和對話。在這里,教材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被理解、被記憶、被復述的對象,而是與學生積極對話的另一個主體、另一種意識,它作為一種表達,與學生進行著意義的交融。學生面對教材時,不僅僅是解釋與記憶,更重要的是理解。“在解釋的時候,只存在一個意識,一個主體;在理解的時候,則有兩個意識,兩個主體。對客體不可能有對話關系,所以解釋不含有對話因素……而理解在某種程度上總是對話性的”。“理解不是重復說者,不是復制說者,理解要建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內容”,“理解是能動的,帶有創造性質”。把語文教材當做主體,促成學生與它的直接交流與對話,用學生對課文的整體領悟和感知代替教師對課文的條分縷析,對于改變語文教學復制有余、創新不足的現狀是大有裨益的。
3.加強學生多元性思維訓練。
西方流傳一個故事,大概情節是:一個大盜,在家里擺放了一張床,他把從屋前經過的路人都抓進去,量長短。比床長的,鋸短;比床短的,拉長,讓所有人與床一樣長度。
同一性思維,對同一篇課文,只有一種解讀、概括和歸納,它的優點就是有規定性,可使人獲得共性認識,不足之處是單純地把事物分成是否兩面,非此即彼,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只有正誤之分,后果不堪設想。多元性思維訓練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訓練學生多元性思維,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創造能力。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的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
4.加強合作、探究,鼓勵學生多進行批判性思考。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及素質教育的標志性概念,是指在教學中,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組成合作學習小組一起學習,以提高學習成效的一種教學形式。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指這樣一種思考能力,它能有目的地和正確地來對待、分析和證明某種觀點,并能解釋該種觀點的真實含義,最后達到有效地解決某種問題的目的。因此,從更通俗的角度來說,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指人們在面臨外部世界、外界事件和自己需著手解決的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精神方面正確的知識、能力、態度、習慣和專長,并通過解決各種問題而不斷增長自己新的知識。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就是一個會學習的人,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可以最大限度地厄制“人云亦云”的“群體思維”和“隨大流”的潮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指標。
5.利用信息技術。
網絡時代信息爆炸,《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要求學生“能使用多種語文工具書,學習利用多種媒體,搜集處理信息資料”。不掌握這種能力,是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的。可見,利用網絡進行學習的能力是時代的要求。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知識。”這不僅為閱讀教學撐起了一個新支架,而且為終身教育指明了方向。它給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輸入了新的血液。其中,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氛圍民主自由,調動了興趣愛好,激發了求知欲望。拋開高考壓力,哪個學生不喜歡?
有了技術支持和理論指導,高中語文教學完全可以調整課程的內容和目標,變革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形成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所以,網絡環境下的高中語文閱讀課應運而生,“以信息技術優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提出也水到渠成。其核心就是“優化”,即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主要是網絡技術,改變以往語文閱讀教學的模式,以取得學習過程科學合理化,學習效果顯著優良,探究合作系統化,學習觀念自主化的最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