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超君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中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因為閱讀能力是一個人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基礎,是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高考檢測的重要能力。傳統的閱讀教學大多以瑣碎的分析、模式化的概括講解取代學生的體驗和教師指導下的自主習得。新的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求教師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廣泛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領會語言規律,提高閱讀理解和鑒賞能力。那么高中階段閱讀教學到底應該如何指導?
1.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提高教學效率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強調個性化多元化解讀,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但這絕不意味著忽視或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缺席或作用的弱化必使課文閱讀教學衍變成課外自由閱讀。閱讀教學的現狀是學生隨意解讀課文的問題得不到矯正,或把初始化閱讀當成課堂閱讀,教師忽視了自身的主導作用。某權威教學雜志刊登過一個《我與地壇》的課例,在上此課時老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然后老師讀了一篇類似的感人文章,學生非常感動。老師認為,雖沒講什么內容,但這節課很成功,他從學生眼中讀出了感動、理解。實際上,老師的作用可忽略不計(僅僅是讀篇文章),這樣的課要老師干什么?
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以生為本,精心設計活動。善于結合課文和學生特點,既生動有趣又高效藝術地將文本學習轉化為一個個活動(含教學細節),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提高是實施新課程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環。在活動中,學生主體地位得以體現,課堂教學易于生成,綜合能力得到鍛煉,而教師對活動的設計、調控、引導也彰顯其“平等中的首席”的主導地位。山東史建筑老師教學《蘭亭集序》時把文本學習“物化”為“自主解題”、“分層美讀”、“景象描述”、“勾畫點評”、“觀點表述”、“詞語積累”、“鑒賞鏈接”等七項活動,其教學的成功充分證明了活動的重要。在2006年第六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上,《巴爾扎克葬詞》的執教者設計了這一活動:讓學生看老師展示的課件──雕像,然后從課文中找出給巴爾扎克的所有稱謂并挑選一個最合適的,并說說理由,最后從文中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話或改編一句話作為給巴爾扎克的獻詞。這一活動設計立足文本,具有生成性,既有語言的生成,更有思想的收獲,精神的享受,帶動了文體的學習,是成功的案例。當然,設計教學活動還包括創設激勵性的教學環境。
需要強調的是,學生的課堂討論活動,既體現了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理念,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是教師最樂于采用的活動形式。但它的設計、調控也是最難的,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討論習慣、科學的討論方法,達到實效的討論目的。切忌采用為討論而討論的作秀式討論,撒手不管的放羊式討論,或蜻蜓點水、剛一展開立即結束的淺薄式討論。語文學習活動不應該是活躍課堂氣氛的調劑品,而應該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核心。語文學習活動不應該是少數優秀生得意洋洋展示自我的舞臺,而應該是每一個學生實實在在吸取營養茁壯成長的土壤。語文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合乎實際,才會有提高語文素養的實際效果。
2.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自讀、自寫能力,達到不需要教的效果。可見,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是閱讀教學的神圣使命,也直接關系到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培養閱讀習慣的要點之一是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的閱讀,而要把閱讀目標延伸到課外的閱讀材料上。但是,要把書本的閱讀材料作為基礎,結合相應的課外材料,與課文內容有關聯的文學作品,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通過對課外的材料的閱讀,能夠拓寬視野和知識面,形成對知識的沉淀,從而對事物有一定的判斷力,有自己的是非觀和價值觀。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會發現學生語文的閱讀素養不夠高,主要的問題就是做閱讀題時理解力不夠并且速度慢。究其原因就是閱讀量太少,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有教師的引導,其次學生要具備一定的潛能。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初讀感受,關注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對于文章的領悟,并能準確地提出一些啟發式的問題,注重對學生的預習情況的了解。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使閱讀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種負擔。
3.調動學生的閱讀主體性
新課標強調,第一是要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第二要有效地利用學生的主體意識,在閱讀的過程中使學生達到有效的自我教育,充分調動其積極性。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就是尊重學生閱讀的權利,給予他們適當的閱讀方法的指導,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生在不同的背景下成長,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個性,在閱讀中要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盡量為學生提供一個提高閱讀能力的學習環境,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開發學生學習的潛能,發展個性。
語文教學要以人為本,培養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引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主要的目標。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鼓勵學生對課文的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建議和獨特的見解,并能給予剖析;培養學生的個性,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凸顯其主體地位,做知識的探索者;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從而與學生建立起一種平等的、真誠的互相學習與幫助的關系,點燃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具體表現為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而不是一味地傳達給學生無法理解的指令和建議;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寬松的、自由的氛圍,使學生敢于發言,勇于表現自我,激發想象。
4.語文閱讀教學教學目標的設計與實施
語文閱讀教學首要的是確立教學目標。語文課難教,首先就難在確立課文的教學目標上。其他學科教學,某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某一個能力點的訓練,就是教學目標。語文課則不同,所選文章就是課文,沒有明確具體的目標,知識點、能力訓練點都要通過鉆研教材才能確定,且見仁見智,這就給教學及評價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正如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語文學科是“最辯證、最靈活的一種科學,也是最復雜、最多樣化的一門科學。”這些特點就體現在課文的教學目標的確立上。例如朱自清《背影》,可以作“隨筆”例,可以作“抒情”例,可以作“敘述”例,也可以作“第一人稱”例。如果和其他文章比較對照,還可以定出各種各樣的目標來處置該文。
在具體操作中,首先要有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即確定外顯的教學目標,其作用是進行觀察、測試、評價。教學目標是確立教學內容的尺度,控制教學過程的方向,檢查教學效果的依據(教學評價的依據和參照物)。授課質量評價能揭示實際教學活動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程度,差距越小就表明越接近教學目標,教學效果就好,授課質量就高。因此,教學目標是教學評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