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孩子學習缺少主動性,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怎么辦?孩子學習興趣下降,不愿意摸書本,怎么辦?孩子回家就看電視、漫畫書,打游戲成癮怎么辦?追根溯源都可歸結為:孩子缺少閱讀的好習慣。
2008年中青網調查顯示,在6—14歲的少年兒童群體中,僅有不到5%的孩子保持閱讀的習慣,64%的家長認為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重要性遠次于參加補習班、特長班等,而言情小說、漫畫、娛樂雜志及網絡小說占據了中小學生90%以上的閱讀空間。“含著電腦芯片長大”的一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已經打上了深刻的網絡印記。在近幾年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孩子不愛讀書的問題集中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一)以不求甚解、無需思考、娛樂至上為主要特征的“淺閱讀”取代了正確的閱讀方法,導致兒童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普遍下降。(二)網絡、電視等多媒體的介入嚴重沖擊著傳統閱讀形式,導致孩子精神世界遭受“污染”。(三)課業負擔過重,閱讀時間嚴重不足,使孩子陷入“越不讀書,就越厭學,越是厭學,越不讀書”的惡性循環中。閱讀習慣的缺失帶來巨大的精神空虛,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導和嚴格的把關,在這種狀況之下產生種種問題也就不難理解。
在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成為教師大展身手的天地,對閱讀方法、閱讀技巧等的鉆研教授,目的是盡可能較快地提高學生閱讀分析的能力。而對于課外閱讀,相比之下,我們一直缺乏足夠的認識。家長給孩子購買的語文課外書,多是各種門類的作文選、作文技法等書,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人們對課外閱讀的認識上的偏頗。我們要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都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其實,課外閱讀不僅是為寫作服務,它更應該為“讀”服務。求學階段結束之后,絕大部分學生并不從事與寫作相關的職業,但是不管何種職業,都離不開閱讀。廣泛開展閱讀,提倡為“讀”而讀的確是一個重要途徑。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學生的智力生活僅局限于教科書,如果他做完了功課就覺得任務已經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別愛好的科學的。”我們必須力爭“使每一個學生在書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學生從課堂上掌握的知識不是很具體和容易理解的,屬于意識性知識,需要再消化才會較好吸收,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還會進一步鞏固學生在課內學到的各種知識。
閱讀的首要作用在于增長見識,增加閱歷,為閱讀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閱讀能力的重要組成因素是理解和分析,而理解分析必須以相關知識積淀為基礎。比如,一篇高中階段的現代短文,讓小學生來閱讀,文字上沒有什么問題,即使有幾個生僻字,也能夠通過查閱詞典,很容易得到解決,但是讓小學生讀明白文章想說什么,恐怕就極為困難了。那么在閱讀同樣一篇文章時,小學生相比高中生欠缺的是什么?自然是閱歷,是相關知識的積累。閱讀活動面對的閱讀材料包含了人類社會和整個自然的內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至宇宙,小至塵埃……無所不包,無所不有。這些年高考語文試卷中的現代文閱讀是文學、哲學、美學、科技等類型無所不用,如果學生沒有較多的相關知識背景,回答問題時自然會產生許多困難。因此,閱讀積累必須是廣泛的,不能偏重某一方面。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應該讓學生盡可能多地閱讀各方面書籍,不僅讀與寫作密切相關的,而且要讀一些自然的、人文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書籍,使之眼界開闊,知識廣博,從而擁有豐厚的閱讀積蓄。
課內外閱讀伴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閱讀不僅對學生學習有著重要作用,對學生道德素質和思想意識的培養形成也有重大影響。幾乎每位學生都有心中的英雄或學習的榜樣,如軍人、科學家、老師、英雄人物,或者身邊的同學或自己的父母,等等,這些令他們崇拜、學習的楷模多是學生通過閱讀各類書籍所認識的。學生在進行閱讀時會在潛意識里將自己的思想行為與書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進行比較,無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識和道德素質。“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學生應該“多讀書、讀好書”。
教育問題常常“牽一發而動全身”,閱讀不是學習的一切,但是學習上的一切問題都是從閱讀開始的。教會孩子閱讀,培養閱讀興趣,增強記憶力、自學能力、搜集信息和總結歸納能力,進而延伸到求知欲、思維品質、學習習慣等,這些因素足以影響孩子一生。閱讀能提升孩子們的思維能力,拓寬知識面,培養學習習慣,懂的東西多了,學習的快樂和自信也必然隨之而來,厭學自然變成樂學。我們要和電視網絡比賽,開展多種讀書活動,讓孩子愛上閱讀,用“足夠美味的精神食糧”爭奪孩子的心,讓孩子學會讀書。
近幾年來,我針對學生的實際特點,本著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宗旨,引導學生在不同年級、不同時段選擇合適的書籍閱讀。綜合起來有以下方法:(一)開展各種形式的促讀活動。如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會、朗誦、講故事比賽、猜謎語等活動。多種多樣的讀書活動,給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機會,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課內外閱讀的信心與熱情。(二)進行閱讀指導,注重學習的實效性。首先,要協調好課內課外閱讀的關系。例如,學了《鄭和遠航》、《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等,我推薦學生讀《上下五千年》;學了《王獻之練字》,指導學生看《中國古代勤學故事》叢書,等等。其次,要指導學生有選擇地讀書,鼓勵他們多讀好書。最后,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閱讀,這樣有助于閱讀能力的培養和閱讀習慣的養成。(三)方式要靈活,注重差異性。課外閱讀是不在教師直接幫助下的閱讀,要對學生閱讀態度、方法和習慣作重點指導,因為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自學能力存在差異,所以對學生的指導方式要隨之不斷變化。(四)聯合家長,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家庭閱讀氛圍很重要,試想,整日打麻將或者看電視、玩電腦的父母,怎么能給孩子創造出良好的讀書環境?
讓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得到全面的鍛煉和發展已被擺在教學目標的首位。閱讀是青少年了解自然與社會、獲得知識和經驗的主要方式,是提高青少年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是打開青少年智慧之門的鑰匙。可以說,閱讀是終身學習的基礎,基礎教育的靈魂。知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日復一日地積累,只有當閱讀成為生活中的一種習慣,我們才可能會從容地坐在書本面前,細細地品讀,深入地思考,盡情采摘智慧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