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
摘要: 數學是一門研究現實世界中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學科。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因此,數學教學應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讓學生學習有效的、活生生的數學,讓孩子有更多機會從生活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從而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實用價值。
關鍵詞: 教學內容教學情境教學活動數學知識生活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而很少關注這些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什么聯系。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卻不會解決與之相關的實際問題,造成了知識和應用的脫節,于是感受不到數學的趣味和實際作用。這對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不利的。因此,數學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已有的舊知設計課堂教學和有趣的活動,使學生深切地體會到小學數學是生活中的數學,從學數學到用數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切實感受成功解決生活問題的快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意識。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強調教學做合一。”他的思想在當今時代依然具有進步意義。課堂既是數學的又是生活的,缺乏生活色彩的課堂將是枯燥乏味的。
一、教學內容與生活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本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聯系。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學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一些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數學教學活動,使教學內容生活化,使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周圍熟悉的事物中主動學習、理解和應用數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上有過一則調查報道,調查對象是136名小學數學教師:師范畢業后,你是否經常閱讀有關小學數學基礎理論的文章?你是否復習過中學數學知識?在生活中你是否經常收集數學素材?調查結果顯示:只有31%的教師零散地看過一些數學基礎理論的文章;除了應付成人高考,沒有教師復習過中學數學知識;除了上公開課、評優課,僅有14%的教師有時留意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教師只有在平時留意生活中的數學素材,才能對數學習題中的具體情節和數據作調整、改編,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生活實際的生活素材來取代。如教學《用計算器計算》時,我用生活化的猜謎游戲引入新課。師:同學們玩過“快樂聯想”的游戲嗎?今天我們再來玩,愿意嗎?課件依次出示詞語:完美、基督教、醫院、三三兩兩。學生回答是“十”。用生活化的猜謎游戲引入新課,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把學生的注意力帶回到新課程的學習中。又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時,可在課前布置學生調查:明天我們要學習“百分數”,誰理解“百分數”?找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數”?想想它們分別表達什么意思?這樣布置后,學生一方面通過預習了解了百分數的表現形式和意義,另一方面,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百分數。在教學中注意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數學問題,把生活內容引進課堂,讓課堂教學生活化,使整個學習過程更活潑、生動,充滿生活氣息,使學生學會借助生活經驗思考探索問題,培養他們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二、教學情境與生活
教學情境是溝通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是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的重要場地。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根據這一特點,在講授新課內容之前,一般要以有關生活實例為教學準備,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提出有關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好奇與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常常提出這樣的問題:你今年幾歲啦?多高呀?身體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同桌誰重?等等,這些都是小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而要準確地說出結果,就需要我們量一量、稱一稱、算一算,這些都離不開數學。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種知識像按比例分配計算水電費、計算儲蓄利息、日常購物算賬問題均發生在身邊。我們買東西、裁衣服、外出旅游,都離不開數學。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不僅能激發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數學走進生活。例如,教學“平均數”一課時,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計算每個小組的平均身高,此時學生的熱情一下子高漲起來。求出結果后,讓學生進一步比較:“哪一組的同學最高?哪一組的同學最矮?”“我們班的男生和女生身高情況如何?對這些數據進行研究。你能得出哪些結論?”這種活動與學生自身生活相結合,可以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三、教學活動與生活
設計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到數學的實用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除了進行知識的教學外,還要注重能力的培養訓練,而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則至關重要。實踐活動,可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故教師應選擇適當的時機,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有生活實踐背景的數學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來源于生活,從而加深體會,將知識學會、學牢、學活,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身邊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在新課程教材中也增加了實踐活動的內容。如小學數學第一冊教材第106—107頁實踐活動“我們的校園”除了可以直接運用教材內容外,教師還可組織室外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活動。“好動是兒童的天性”,通過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進行有目的的訓練,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不失為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四、數學知識與生活
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學習,在生活實踐中感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要養成時時處處用數學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的主動性,應用數學的積極性,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具有生活實際背景的數學實踐活動,通過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真正掌握知識。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能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深化數學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體驗數學的實用性。如在教學《噸的認識》時,提問:“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見到過用噸做單位的例子?”從生活中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噸”的實際運用。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進一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生活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育必須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羅杰斯認為:“越是兒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內容,兒童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就越大。”反之,當學習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角度觀察、分析現實社會,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小學數學教學,2006,3.
[3]李紅.讓“數學”成為學生生活中的數學.徐州教育科研,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