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開發區嬗變

2012-04-29 00:44:03林坤
新經濟導刊 2012年5期
關鍵詞:發展

林坤

當土地達到承載極限、資源逐漸消耗殆盡、優惠政策也陽光普照時,開發區去往何方

如果能夠得到中央的“祝福”,西安高新區和三星電子的“聯姻”定能收獲一個完美的開局。4月10日,陜西省與韓國三星電子株式會社舉行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字儀式。作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最大的電子類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項目,三星電子閃存芯片項目有望落地西安——該項目的成敗,無論對三星,還是西安而言,都意義非凡。

在全球存儲類半導體市場,三星電子以四成的份額占絕對主導地位,為大量便攜式設備(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提供閃存芯片。在DRAM及儲存型快閃存儲器(Nand

Flash)兩大關鍵存儲器領域,三星都掌握技術領先和經濟規模的優勢。此前,由于擔心技術外泄,三星電子在本土之外,僅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市建立生產線。

此次,三星電子將在西安高新區投資的存儲器項目是其最領先的技術,總投資額為300億美元,這將是三星電子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海外投資。面對這筆巨額投資,沒有任何城市能夠抵制住誘惑。北京、重慶等一線城市此前都曾經與三星溝通,加入此項目的爭奪。但與北京、重慶等相比,無論是政府服務意識,城市區位,周邊環境等,西安都稍遜一籌,為何最終其卻能夠脫穎而出?

官方總是津津樂道于西安的人力資源優勢和科研實力,但有媒體調查認為,三星電子“不費吹灰之力”坐收巨大漁利,事實遠非如此簡單。此前,三星電子曾就投資事宜向西安高新區提出1000多個問題,并得到研究、解答和回復,但“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最為關心的問題,需要解決”,而“更多的財政和行政支持”則是西安高新區獲得此項目的關鍵。

所謂“更多的財政和行政支持”,援引當地官員的話,主要內容包括:對投資額進行30%的財政補貼;項目所需130萬平米廠房由西安方面代建并和土地同時免費提供;每年補貼水、電、綠化、物流費用5億元;對所得稅征收進行前十年全免后十年半額征收。同時,西安市還承諾,將為項目修建高速公路和地鐵等交通基礎設施。

能給出如此優惠的招商條件,西安高新區或有自己的考量:“或寄望于以三星項目為龍頭所形成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及其抽象意義。”知情人士表示。而據當地估算,隨著三星項目的落戶,將有160余家配套企業相繼落戶西安高新區,將直接或間接增加萬余個就業崗位。官方發給媒體的新聞通稿中也表達了如是大意,“三星選址西安,將進一步做大做強西安高新區半導體產業的規模,對優化區域半導體產業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將進一步完善西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形成西安電子信息產業的規模化、高端化和差異化特色。”

也有人認為,付出如此代價,西安或是無奈之舉。2009年,國務院批復《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定位西安為“國際化大都市”,并進一步要求在經濟區建設“全國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戰略高地”和“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但近年來,盡管其歷史文化的優勢帶來了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迅速發展、經濟總量不斷提升,但工業產值一直處于頹勢。

對外,與重慶、成都等同為西部中心城市,西安并無重大項目。重慶惠普、成都Intel等重量級外資項目給其帶來了巨大的刺激;在工業增加值方面,西安甚至比不上鄭州。對內,甚至被榆林超過。2010年三季度,西安工業投資增速首次降低到了個位數——7.8%,當地部門經調研后曾得出結論“西安已開始面臨生產性投資和非生產性投資比例失衡的問題”。

對此,當地政府不得不轉變思維,“今年的工作重點首先要解決‘在增強工業綜合實力上實現新突破。”而面對體量巨大的三星閃存芯片項目,西安高新區有理由表現出比其他城市更大的渴望。以今明兩年完成的一期項目70億美元投資計算,僅此項目就將拉動西安市約10%的投資增幅。但讓人疑惑的是:如果無法從項目上獲得稅收,整座城市在付出大量土地和財政代價后,還能得到哪些實質回報?

而產業鏈在未來能否形成、成效如何,仍待時間檢驗。幾年前,西安高新區曾以相當優惠條件引入美光半導體項目,但目前看,這是一個原材料進口、中間產品出口的“兩頭在外”項目,其設備、原材料采購,以及產品銷售,均在外地甚至國外,現實與理想就背道而馳。

不絕于耳的質疑還有:經濟技術開發區與高新區是否背離了當初的定位?體量如此巨大的三星電子閃存芯片項目承擔更多產業發展(引進外資、技術、管理經驗,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其他產業發展)責任,是否更應落戶經濟技術開發區?然而,如果沒有產業項目的輸血支持,高新區雖具備人才資源等優勢,僅靠微薄的政府引導基金和并無太多動力的銀行貸款,以及并不完善的股權投資市場,如何確保研發、項目孵化,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持續?

更進一步的指責是,巨額補貼和付出是否會引發國際貿易爭端?城市之間爭奪項目的競爭,是良性還是惡性?是否有利于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地方政府盲目立項,是否考慮過會造成大面積的產能過剩,又阻礙了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又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地方政府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初衷是否出現偏離,卻走上惟GDP主義的怪圈?

在高新區發展前期,采取粗放的模式,揮霍要素資源,今后的發展何以為繼?而這又將整個開發區的未來走向,推到時代的風口浪尖。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各類開發區多靠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大規模批放土地,消耗大量資源,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當土地、資源等逐漸消耗殆盡,優惠政策已陽光普照時,部分開發區的發展速度已經放緩,甚至停滯。

政策設計:

最初的夢想

還是先來看看開發區(包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保稅區、國家旅游度假區等實行國家特定優惠政策的各類開發區)的設立背景,或許從中能夠理解政策設計的初衷。

經濟技術開發區推出時間最早。1978年12月,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開放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開放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經過幾年的發展,這四個特區充分利用比鄰香港、澳門、臺灣的優勢,大膽吸收境外資金、技術進區投資,積極發展進出口貿易,經濟發展形勢較好。

特區的經驗得到國務院的首肯。1981年,國務院批準在沿海開放城市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1984年,鄧小平視察深圳、珠海、廈門特區等地之后,明確指出:“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根據鄧小平的建議,中央于這年5月正式決定開放天津、上海、大連、青島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

同時,為使這些城市盡快形成較為配套的基礎設施,創造對外資有較強吸引力的“小環境”,推進這些城市的經濟技術發展,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這些城市“有些可以劃定一個有明確地域界限的區域,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某些類似經濟特區的政策。由此,在這些沿海港口城市首批興辦了17個經濟技術開發區。

1986年8月和1988年8月,又先后批準將上海市的閔行、虹橋和漕河涇開發區列為經濟技術開發區。至1993年初,中國已有13個開放城市建立了經濟技術開發區。隨后,又相繼決定將珠江三角洲、閩南廈(門)、漳(州)、泉(州)三角地帶、長江三角洲以及山東半島、遼東半島辟為經濟開放區,并著手在這些地區組建一系列經濟技術開發區。

此后,又有一批開發區通過考核得以升級。2009年12月,廊坊開發區、揚州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2010年3月,國務院批準34家省級經濟開發區晉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截至2011年底,全國國家級開發區數量增至131家。

而為了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1988年我國批準興辦了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就是第一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年8月,火炬計劃開始實施,創辦高新區和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被明確列入火炬計劃的重要內容。在火炬計劃的推動下,各地紛紛結合當地特點和條件,積極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截至目前,國務院先后共批準建立了88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而今年或將有部分省級開發區得到升級。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短時間內,高新區幫助城市完成了產業與人口的增長和集聚。數據顯示:1995~2009年間,高新區企業的數量及吸納從業人員數目一直保持穩步增長,企業數量由12980家增至53692

家;從業人員數目由99萬人增至810萬人。截至2009年底,高新區53692家企業中,私營企業有20443家,占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38.07%,排在首位。

1990年,為了發展國際貿易,中央政府批準在沿海港口城市劃出特定區域興辦15個保稅區。1992年為了推動中國邊境地區經濟發展和雙邊經濟合作,在我國部分邊境地區興辦了14個邊境經濟合作區。為了促進出口加工業的上規模上層次,國家從2000年開始陸續批建了58個出口加工區。從1992年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為了發展當地經濟,陸續批設了數量眾多的工業園區、科技園區等省級開發區,這些省級開發區構成中國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07年開始,中國開始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興辦境外經貿合作區,至今已批準19個,旨在幫助中國的企業走出國門,開展海外投資,充分利用世界資源和市場。

每種形式的開發區,都承擔著不同的功能。經濟技術開發區旨在推動經濟技術的綜合開發,其多選在工業集中的大城市,以發展制造業、吸引外資,吸收先進技術和現代管理經驗為主,兼有促進出口、增加外匯收入,掌握和傳播經濟技術信息以及培養人才的作用;高新區旨在推動科技創新和技術成果轉化,主要選址于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較集中的地方,為創新創業提供環境,把優惠政策、土地資源,及“官產學研金介”等要素資源集中在一起發揮作用;保稅區設立在港口城市,以擴大貿易出口和推動港口發展為目的,旨在推動國際貨物流轉;邊境經濟合作區則建立在邊境地區,旨在促進與周邊國家貿易合作;出口加工區旨在推進出口加工業的集中和發展;境外經貿合作區旨在推動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

其實,除了產業布局和經濟開發的功能以外,我國相當一部分開發區在設立之初,還承擔著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的試點功能。“因為當時,中國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期,要逐步轉換政府職能,建立適合市場經濟的管理制度和協調機制,需要在小范圍內進行試點,再在大范圍內推廣。”比如深圳特區在轉變政府職能、精簡機構、用人機制方面進行了試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制定了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在企業分配制度、知識產權分配制度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在規范化制度創新方面帶了頭。

粗放模式:

遺失的美好

經過三十余年的高速成長,開發區成為中國經濟、科技和工業發展路途上一道靚麗的風景。近年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以及省級各類工業園區等省級、市級的開發區上百家,加上縣、區級的開發區總數已達數千個。

為促進開發區的發展,國家和地方政府在稅收、貸款、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給予很多優惠政策。而開發區利用政策優勢和產業集中的特點,成為所在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而這又帶動了配套設施如區域交通設施、通訊網絡、金融服務和住宅建設等的發展。

數據顯示,開發區對區域經濟GDP的貢獻平均達到12%以上,并成為高效開發、利用土地的典范;也是中國穩定就業、創造就業的渠道之一,聚集了創新創業人才。同時,其吸引了大量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高新技術轉化與研發,培育了大批快速成長的公司——作為創新型企業的典范,它們又對傳統企業的升級轉型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帶動的作用。

開發區甚至成為國家稅收和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來源。盡管受金融危機洗禮,沿海地區以出口導向為主的高新區發展速度受到一定影響。但在整體擴張、規模經濟、產業轉型、產品升級的背景下,高新區占中國經濟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根據2009年的數據,高新區共上繳稅款3995億,占國家增值稅的21.6%;出口創稅2007億美元,已占全國出口創稅的16.8%。2010年,高新區創造了全國11.5%的工業增加值,8%的GDP以及16.8%的出口創匯。

成績固然可喜,但前途亦堪憂。經過三十年的高速成長,作為一個曾經深具增長活力的經濟板塊,開發區的整體增長速度(包括總收入、總產值)出現了瓶頸,甚至不斷下降,對城市的拉動作用的邊際效應也在減退,許多高新區工業產值占當地工業產值比重降幅較大。

“如果用一個比喻來說明這個情況,這就好像是在高速公路上開動跑車,剛起步的時候馬力越強,加速越快,可是一旦達到某個時速,再加大馬力所得到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安信證券在《高新區與新三板專題投資報告》中如是說。

究其原因:首先,隨著各類開發區數量的增加,各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項目重復建設,惡性競爭,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而各地的優惠政策逐漸趨同,地區間的“政策差”所形成的“勢能”日趨縮小,開發區利用優惠政策的優勢逐漸削弱。“外部競爭非常激烈,外資、外來技術卻沒有增加,相對來說只有減少之勢。蛋糕沒變大,分的市場卻急速增加。”對于開發區的建設發展,業內人士憂心忡忡。

其次,以往單一的通過優惠政策以吸引外資和項目的方式還帶來另一弊端:即導致高技術產業組織程度低。高技術產業具有跨學科、國際性的特點,在現行經濟運行體制下,僅憑“政策推動”不能有效地組織多學科的合作和取得多種資源的可靠保障;優惠政策支持的產業和領域較狹窄,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還需其它產業的配套支持,脫離全社會的綜合開發與行業配套建設。這就使高新區的經濟增長受到了限制,高新區的持續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同時,一些內陸地區的高新區在科研力量、產業鏈配合等方面還有所欠缺,這對優質企業的吸引力并不強。此外,很多高新區相繼落成,競相爭取入駐企業,但因為定位不清晰,體制不到位,則又很快陷入重復建設、資源浪費、低端競爭的困局。因此,高新區的數目在逐年增加,進入高新區企業的數目也在逐年增長,但收入和產值的增長速度卻在不斷下降。

西安高新區大手筆的招商引資,就凸顯了中國高新區發展的窘境。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高新區前期開發規模過大,僅第一批27個國家級高新區的總規劃面積就超過了美、法、日等9個發達國家科學園區面積的總和,平均占地面積接近后者的8倍。不規范的土地擴充,投資分散,土地利用粗放,聚集力微弱。土地資源經濟價值未能得到充分體現,對高新區發展的貢獻率也遠未達到它應有的水平,更談不上對環境的保護和治理。

而隨著開發區不斷地發展,土地、資源等制約因素開始顯露出來,并有逐漸擴大的趨勢。經濟發展在“量”上取得很大突破,在“質”的提高上則沒有發展;資源的開發與配置呈現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這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依靠要素投入和政策優惠形成的發展優勢逐步弱化。此外,資本市場發展遲緩,有效激勵機制遠未形成,不能支持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優勢實現更高經濟效益,制約了國家高新區的進一步發展。

產業集群:

現實的選擇

現在,依靠制定優惠政策、大規模批放土地、消耗大量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已經成為往事。以要素、政策紅利來獲取高速發展已經不可持續。在困境面前,開發區如何保持自己的特色,進一步提升競爭力,成為下一步發展的關鍵。

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部長呂薇、國務院參事石定寰等多位專家都一致認為,通過優選主導產業,以及產業集群的整合或是最佳的現實選擇。“高新區要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構建專業化的產業集群。”

所謂產業集群是指某一特定區域內互相聯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企業和機構的集合,既要包括對競爭起重要作用的、互相聯系的產業和其他實體,而且還經常向下延伸到銷售渠道和客戶,以及一些輔助性機構,如大學、工業或產品標準制定機構、職業培訓和智囊團等。

產業聚集就為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創造了條件。而企業和實體機構在專業化分工協作的基礎上構成了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中,信息、知識、技術得到了最大化的應用和共享,從而進一步推動了技術的創新。呂薇指出,依托當地區域資源優勢發展區域特色產業、把高新區打造成為專業化的產業區,是未來高新區發展的方向。

安信證券通過調查得出結論,那些曾經發展速度相對靠前的高新區,之所以具有較強競爭力,就是因為其對自身的定位比較清晰,注重產業集群和產業鏈的完善。例如,大連的高新區圍繞軟件與信息服務,多媒體與數字娛樂等新興產業形成產業集群。在高新區2900多家企業中,集中了大連市9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成為了產業聚集和自主創新的平臺。

而烏魯木齊高新區是另一案例。烏魯木齊高新區結合新疆的實際情況,發展石油化工、新型建材、優勢自然資源深加工等重點領域。在具體操作上,它們每年篩選1~2個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項目,在資金、政策、土地、規劃建設等方面進行重點扶持。

北京中關村更是典型的代表。中關村位于中國科研教育和人才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聚集了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等為代表的中國一流高校和科研機構。利用這項優勢,中關村其實是定位于打造“人才特區”。通過人才,中關村聚集了以聯想、百度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近2萬家,形成了以研發和服務為主要形態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安信證券認為,未來高新區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當地資源和環境,形成產業集群并完善產業鏈。產業集群在地理和組織上進一步向外擴張,輻射周邊區域,形成產業帶,這還將推動整個區域的產業升級與經濟合作。

在解讀西安高新區引進三星電子閃存芯片項目時,相關人士就指出,“西安或寄希望于以三星項目為龍頭所形成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以及其抽象意義。”據當地估算,隨著三星項目的落戶,將有160余家配套企業相繼落戶西安高新區,將直接或間接增加萬余個就業崗位。而目前西安40多所高校設有電子信息學科,50余家電子信息領域科研院所,2600余家信息技術類企業,都將是這一產業集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創新體系:

不能沒有你

如果說,在上世紀80年代初,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設立是以吸引外商投資為主要驅動因素;在上世紀80年代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出現,則主要是為創新營造環境,滿足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需求。那么,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開發區的建設發展又跨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更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承擔著國家創新戰略的重任。

然而,構建高新技術產業創新體系,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的構建,不僅要以企業為主體,政府主導,以技術創新為核心,還要建立“官產學研介資”等的良好互動機制,構建六位一體的戰略聯盟,實施創新文化建設;還要重塑國家高新區的管理體制,要理順政企關系,努力培育服務型管理模式,規范政府職能,培育創新網絡,優化核心區建設。

作為創新的試驗場,開發區已經做了很多嘗試。自1988年5月,國務院批準建立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關村科技園以來,高新區這種“產學研”相結合的形式便在中國普及開來。如果說,那時的高新區只是為創新提供環境,那么現在則成為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踐行技術、管理、體系、機制等要素的創新。

創新體系的構建,首先要發揮企業的創新能動性。這是企業本身的性質和它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所決定的。因為,企業的最大特點是貼近市場,了解市場需要,尤其是能前瞻性地掌握市場發展所產生的潛在需求,使其研究開發的目標更具針對性,更能體現以市場為導向。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只有把握住新技術的制高點,才能在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這也是企業自身生存發展的現實需要,同時使企業能主動使研發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從中有效地收回創新成本。而這正符合熊彼特的創新理論。

作為推進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它在誕生之初就天然地將政府、企業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企業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更要發揮產學研結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國外成功的科技園,都是以著名的研究型大學為依托,而利用大學的科研與人才優勢創建高科技園區,更能夠發揮高新技術的輻射作用。

當然,也離不開政策的持續支持。過去,政府長期重視和支持開發區的可持續發展,將之提升到決定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高度。政府帶頭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從財稅、貸款、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等全方位鼓勵支持高科技企業發展。無論是“863”計劃、“火炬”計劃,還是“技術創新工程”等,都是政府支持創新的明證。同時,政府還設立技術創新、高技術貼息專項資金,鼓勵企業開發新產品、研究應用新技術。

此外,地方政府為園區企業實施其他優惠政策,如基礎建設投資、土地費用減免、配套服務設施優,并加大對高科技企業產品的政府采購等。為促進高新區的發展,政府在稅收、信貸等多方面均制定了優惠政策。例如,國家對區內的高新技術企業按15%的稅率征收所得稅;內資辦的高新技術企業新建技術開發和生產經營類用房,免征建設稅;出口產品除國家限制出口或者有規定的以外,免征出口關稅。在信貸方面,為擴大高新區的融資渠道,設立融資計劃以及貸款擔保資金,為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總之,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并非企業自身即可完成的任務,至少還涉及到政府、科學技術專家共同體、科技中介組織等不同的組織系統,是一個多方協同配合共同施力的過程,需要多層次的資本體系支持,比如貸款、證券,政府引導基金、股權投資等。

值得欣慰的是,2012年3月27日,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證監會主席郭樹清來到深圳證券信息公司北京路演中心調研新三板推進工作,新三板擴容預期明顯提升。據了解,新三板市場首先鎖定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并預計擴展到其他高新園區。高新園區內絕大部分企業規模都不大,很多都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新三板市場恰好能為高科技產業提供這樣一個平臺,促進其高速發展。其對企業的正向作用在于,拓寬了企業的融資渠道,解決了很多中小高科技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并且促進了其財務管理和公司治理。

創新驅動:

未來的方向

隨著國際產業繼續大規模向中國轉移,開發區迎來了最好的發展契機。作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大平臺,開發區也是跨國產業資本轉移中國的聚集地,能夠較快地與世界生產體系融為一體,成為“世界工廠”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其面臨著更大的發展機遇。

而近30年的發展,開發區已經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最主要的集聚地,或將吸引更多新的跨國公司進區設立研發中心,使之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研發中心的密集區。此外,服務貿易全球化的推進為開發區發展高附加值服務業創造有利條件,而不斷擴大的國際經濟貿易合作,也將為開發區參與國際競爭提供機遇。我國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

然而,開發區對總體戰略環境分析不夠,各環境要素配置不夠合理,產業聚集機制不夠完善,管理機制、資金投入、財稅政策、產業規模、孵化器發展等方面的缺陷,特別是經濟效益有待提高,成為開發區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如此,重新定位成為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開發區也走在了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惟有轉變發展方式,才能向更高的層次發展。以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的發布為契機,開發區正式走上“二次創業”的道路。值得欣慰的是,現在,對開發區的考核,不只是GDP的貢獻,還有單位面積土地增加值的要求等效率指標。

此時,經濟技術開發區與高新區的定位已出現模糊,并出現融合趨勢。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適應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要求,需要提高附加值,不斷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吸收高新區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元素。而高新區亦需要有產業化項目,來維持孵化、科技成果產業化等漫長過程的可持續進行。而西安高新區引進三星項目是為最有力的明證。

相關人士認為,要支持和鼓勵不同功能的開發區整合,以完善整體功能,提高整體競爭力鼓勵各類不同功能的開發區就近進行整合,形成多功能綜合性的產業開發區,提升綜合競爭力。事實上,目前已經出現合并的趨勢,而蘇州工業園與蘇州開發區就是代表。

長期以來,在“先生產后生活”的觀念指引下,開發區作為一個人為劃分的經濟發展區域,成立之初的目的僅僅是經濟增長,往往設在城市郊區或遠離城市的農村地帶。通過有限的基礎交通與城市連接,人們在園區內從事的僅僅是生產活動,生活功能則放在城市。在地理位置與外界斷裂,沒有形成完整的人文社會環境。這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背道而馳。

因此,開發區應該建設成為現代化的新城區,保持一定數量的常住人口,完善社區功能建設即居住小區、商業區、服務業設置、教育文化場所建設等。而這也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開發區,吸引并留住人才必由之路,使智力資源發揮出更高的創造力。

中國經濟正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不僅需要依靠自主創新,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保持經濟發展,還需要在開發區的發展和環境保護方面取得平衡,從而,克服資源和環境的制約,進一步加強開發區土地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積極推進循環經濟試點,走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產出高的發展道路。

猜你喜歡
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產前超聲發展及展望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脫貧發展要算“大賬”
紅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48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身擔重任 更謀長遠發展
中國衛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42
推進醫改向縱深發展
中國衛生(2015年2期)2015-11-12 13:13:54
談發展
它會帶來并購大發展
創業家(2015年7期)2015-02-27 07:54: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福利在线不卡|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国产不卡在线看|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国模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一区18禁|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亚洲第一视频区|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性69交片免费看|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午夜|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亚洲看片网|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97se亚洲综合不卡| 国产区91|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欧美日本在线|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88av在线播放|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日韩av资源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99视频免费观看| 色噜噜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日日拍夜夜操|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国产在线97| 日韩区欧美区| 免费aa毛片|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99热6这里只有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