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祿青


哪些領域的新技術,最有可能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中東和北非的地緣政治危機,猶如緊箍咒,不時地攪動全球的能源市場;資源枯竭、環境污染、氣候變暖、供需失衡、經濟下滑……猶如一把把懸在生命線上的利劍,讓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處于一片焦慮之中。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未來十年,有哪些領域的新技術最有可能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這些技術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推動經濟綠色化發展?要充分享受這些技術進步帶來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政府需要采取哪些支持性的政策措施?
核電不能放棄
國家能源局原局長
張國寶:
能源領域和世界局勢一樣,把握好能源發展的趨勢和格局變化十分重要又十分不易。201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是120億噸標準油,同比增長了5.6%,是1973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其中中國增長了11.9%,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目前煤炭消費占全球能源總消費量的29.6%,而中國所有能源結構當中煤炭已經到了70.2%,中國煤炭消費量已經占到了全球煤炭消費的46%。從2009年起,中國從一個煤炭的出口國轉變為煤炭的凈進口國。2011年進口了1.8億噸的煤,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煤炭進口國。
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之前,核電勢頭復蘇明顯,但是福島核事故給正在興起的核電潑了一盆冷水。我認為人類將繼續發展核能,和平利用核能是能夠確保安全的。過去人類在生物質能源投入產出比只有幾倍,所以人類社會幾千年來進步緩慢,生產力低下。工業革命后,化石燃料的投入產出比是平均40~50倍,而天然氣投入產出比高達100倍以上,社會進步加速,人口增值。太陽光發電的投入產出比只有5~7倍,風力發電在10倍左右,可再生能源的密度很低,需要利用廣闊的土地面積。我本人主張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但這些可再生能源占人類能源需求的比重最多也只有20~30%,希望以可再生能源來充當主力能源的想法,我認為只是一種理想的目標,并不切合實際。我認為仍然不可以放棄核電,有了液氨氣,也不可能不搞核電。
為了應對能源格局的變化,目前主要國家正加快制定和調整能源戰略,大力推動能源領域的科技研發及相關產業發展,以掌握未來的能源主動權。美國出臺了未來能源安全藍圖,加快本土油氣資源的開發,推進節能降耗,促進科技創新,大力發展新能源,降低對外的依存度,努力實現能源獨立,并已初見成效。上個月歐盟又發布了2050年能源路線圖,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國也都充實和調整了能源戰略,在能源科技領域新的能源技術開發也十分活躍。
中日經濟協會理事長
岡本嚴:
中國的裝機容量趕不上需求的增長,所以出現了拉閘限電的現象。電費的制定需要進一步改革,同時要實現削峰填谷,從而有效進行電力資源的調劑。要擴大天然氣的使用,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把信息技術納入到電力行業的發展建設中。供應方面首先要考慮能源安全,開發一些替代性的能源,比如頁巖氣,通過新技術革命更好滿足新增的能源需求。另外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盡可能降低成本。福島核泄露之后,大家對于核電站的安全有很多顧慮,我們認為核電站依然是清潔能源的主要來源,我們的核技術還會進一步改善,從而更加安全、清潔地發電。我們也在關注天然氣和煤炭的清潔利用技術,日本有全世界效率最高的清潔煤炭技術。
目前,能源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最新的技術發展意味著傳統的能源已經不足以滿足我們的需求,未來新興能源在整個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會跟傳統能源一樣重要,我們正在大規模調整我們的能源結構。中國在傳統天然氣方面有很多儲量,所以完全有潛力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同時隨著勘探技術的發展,在海底也發現了很多油氣資源。我自己也在關注新技術的發展,了解油價變化和天然氣價格變化之間的相互關系。比如美國油價上調可能會引起大家更多地投資天然氣技術的研發,由此推出下一代燃氣發電技術。
可再生能源的熱值跟傳統能源有很多不同,而且用來發電發熱也不是特別穩定,所以大量的可再生能源目前處于初期開發階段。在這方面需要政府相關政策去支持,比如上網電價的支持。還要有效控制成本,以適應當地情況。另外要建立遠距離的輸配電系統,比如說風電和太陽能的能源集中地、富集地往往離需求中心非常遠,如果用傳統輸配電方式進行調配,成本很高,損耗很大,所以必須要用新的技術來遠距離傳輸風電、水電等。
新能源技術變革
道達爾集團董事長、首席執行官
馬哲睿:
未來油價還會居高不下,為什么呢?這跟經濟的基本面相關,對石油的需求仍然存在。在歐洲和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有所下降,但是在一些新興國家,像中國、印度、非洲,需求還在上升。所以來自中東地區的剩余產能會被這些國家所吸收。從中長期來看,由于安全、地緣政治等方面的影響,很多國家在實現石油能源使用控制方面會存在困難。
總體來講,石油生產很難實現預期的目標,而且由于環境成本、審批等問題,我們很多項目都被延遲了。在未來幾年,科技的進步,投資的增加,煤炭等可替代能源數量的減少,石油的需求是不會下降的,所以絕對不能說價格會下降。但短期我們也要肩負重大責任,加快開發新的儲量,通過建立合作關系,開發液氨一樣新的能源,掌握這個行業的發展方向。
我們非常關注石油、天然氣、核能,它們總有枯竭的一天。同時這些能源也是不清潔的,是不可持續的。假如我們沒有新的能源,就沒有足夠的能源來滿足需求,所以像道達爾這樣的公司,也開始投資于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在研發方面,而不是生產方面。大家都覺得我們賺了那么多錢,應該拿出錢來研發這些新的能源。我想研發這些可再生能源,也是讓我們這些公司得到市場接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
馮飛:
目前處在一個能源技術變革的過渡期。幾次能源替代的過程,包括石油對傳統生物質能的替代,天然氣時代的到來,每一次新能源品種的出現,并不是對原來的能源進行完全的替代,而是形成了一種多元化的能源供應格局。當前出現了非化石能源對傳統化石能源的部分替代,一種以可再生能源為代表的新的能源趨勢,意味著能源技術的變革,這個變革既體現在供應側,也體現在需求側,比如說需求側的節能和電動汽車等技術。
這一輪能源技術變革的主要驅動因素是什么?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能源安全,第二是環境和氣候問題。但這兩個驅動因素是外部性因素,不是源自于經濟系統內部的因素。看前幾輪能源技術變革,比如石油和天然氣,這些技術的重大創新使得經濟系統自身有采用這些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巨大動力。而這一輪的能源變革是外部因素,如何把這些外部因素內生到經濟系統當中去,使得經濟系統自身能夠形成對新能源的巨大需求,是一個具有全球性的挑戰。
這里面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性設計,我稱之為兩個外部性的問題。就是把可再生能源這樣一些新技術產生的正的外部性,在資源節約、環境污染減少這些正的外部性的影響方面,內生到經濟系統當中,使之成為提供這些技術和產品的企業利潤。另一個外部性的內部化,是使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造成的負的外部性,內生到企業的成本當中。這次能源變革,目前還有一些技術上的不成熟,歷次的能源技術變革從一項技術初次引入商品化,到占全球能源份額的1%,大致經歷了30年的時間。目前全球面臨的挑戰是技術的不成熟和成本相對高,但是在這個過程出現了一些新問題,比如新能源領域的全球貿易爭端。我們期盼著一種新的國際合作方式,因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著不同的比較優勢。就中國而言,市場大和多樣性、產業化能力強、制造成本低是它的最大的優勢,劣勢在于研發能力基礎不牢。而發達國家恰恰是在基礎研究上非常雄厚,資本的支撐能力很強,但也面臨著市場多樣性不夠和制造成本偏高等問題。在新能源技術變革當中,需要探討要素再分工上的合作,一是開放研發,二是協同創新,三是產業鏈重新整合的問題。
促進包容性創新
加拿大泰克資源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
林賽:
中國和加拿大的政治關系非常良好,兩國政府也致力于推動兩國企業,尤其是能源企業的合作,加拿大希望能改變目前99%原油向美國出口的局面。如何能夠多樣化我們的出口,我想關鍵是在運輸方面。如何把我們的資源產品更有效出口到中國,在交通運輸方面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加拿大為此加快了相應的基礎設施的投資,致力于把世界第一流的能源資源向世界各個國家運輸。這樣可以為全球提供更穩定的能源,對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長遠發展來說都是有益的。
我們現在處于一個戰略歷史期,傳統能源正在縮減,對于新興能源的需求正在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碳氫化合物將逐漸被新能源所替代。隨著人口的增長,世界上對能源的消耗也在不斷地增長。加拿大的石油天然氣企業不僅關注提高自己的產量,也關注履行社會責任,更好保護自然環境。加拿大有12個大的石油公司,成立了一個聯盟來共同推進環境保護這項事業,這項工作的推進得到了廣大民眾的關心和參與。我們秉承保護自然資源的理念來推進能源的生產。
杜邦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
柯愛倫:
包容性創新服務于當地社會和市場現實,我們認為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最有效的途徑。在這舉幾個例子來說明杜邦是如何開展合作,促進包容性創新的。第一個是纖維素乙醇,杜邦工業應用生物技術,在生物加工、蛋白質工程、農業領域都擁有雄厚基礎。我們也積極推進利用非糧食的原料來生產纖維素的燃料,比如玉米、秸稈等農業副產品和其他可再生作物。如果每畝玉米秸稈產量超過4噸,種植者很難對剩余秸稈進行管理,我們可以消耗掉這部分秸稈,從而幫助農民更好管理他們的耕作,改善土壤,保持高產。這個例子說明技術可以催生綠色產品,有助于當地社區的發展和農業生產力的提高。
另外光伏技術在中國已經做得非常成功,全球現有的光伏組件中很大一部分都采用了杜邦的材料。在香港,我們和建筑師合作,充分利用綠色技術,同時保持原有美學效果,幫助他們建立一體化光伏解決方案,樓宇窗戶既是透明的,又可以發電。另外一個合作的例子發生在深圳,在當地,我們的太陽能光伏系統安裝到公共汽車候車亭上面,白天發電,把電力儲存起來,晚上給LED顯示屏供電,既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又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在中國,還有很多行業可以加快綠色產業的發展,中國政府可以考慮制定更多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在這里,我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中國已經意識到必須要建立健全技術標準,推廣行業最佳實踐,帶動綠色經濟的發展。這種協調可以保證相關技術的平穩發展。第二,中國可以考慮把跨國企業的本地研發活動視為中國創新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并且讓它為中國自己的研發做出補充。中國可以制定相關的政策,設立基金和獎勵機制,從而鼓勵跨國機構和本土企業以及研究院校進行合作,實現可持續創新。第三,綠色經濟的增長潛力巨大,城市化對環境又會帶來巨大影響,中國在這方面已經有很多的感受和經驗。中國很多綠色產業,比如生物化學在農村開始快速發展。保護農村地區的環境,也十分重要,所以必須有相關的法規來保護綠色產業在農村地區應用相關的技術,包括水資源保護和自然環境的保護。
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
劉若鵬:
我們是以超材料為特色的新興的研究機構和產業化機構,2010年才成立,從超材料科學概念到規模化應用一路走來。在中國這樣創新產業鏈不健全、制度障礙無法破除的大環境下,如何從源頭創新,并且構建新興產業的實踐,我們做了一些嘗試。把民營研究院和創新型企業,以及風險投資三者結合在一起,創建一個既有基礎研究,同時又直接面向產業化,也不屬于國家事業單位編制范圍內的需要自負盈虧的新興機構。
我們建立了我們的產業聯盟,在這種全新的領域做了大規模的知識產權的覆蓋,去年一年我們覆蓋了1179項知識產權專利,通過早期產業基金來保證整個領域的上下游產業迅速建立起來,這是我們創新的模式。
超材料實際是電磁材料,現在處于從科學概念推到規模應用的過程中,是一項革命性的技術。基本的物理原理是用一些人造的結構,或者人造的手段去做自然界不太存在的特種電磁材料。我們用這樣的人造電磁技術服務于中國的戶戶通工程,為2億戶農民提供穩定的衛星電視信號。在北京,我們已經把最先進的電磁薄膜技術應用于農村,農民可以不受任何影響全天候收到衛星電視節目。這個在全球市場是非常大的。希望這些創新技術能夠從中國誕生,并服務于全球信息化和產業化進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