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燕
摘要: 英語焦慮被認為是伴隨英語學習加工中產生的,與英語學習有關的自我形象、認識、感覺和行為等綜合形成的一種焦慮情緒。高職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基礎相對較差,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在英語學習中易產生焦慮心理,影響英語學習效果。本文對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現象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緩解對策
一、引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高技能人才應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其中包括了解西方文化和中西文化的差異,具有一定的對外交流能力和用英語處理職業崗位相關業務的能力。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高職學生已意識到學好英語的重要性,老師們也在不斷地進行英語教學改革,可效果不佳。焦慮心理一直伴隨著大部分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過程。
二、焦慮的定義及其在高職學生身上的表現
“外語焦慮”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霍維茨(Horwitz)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Horwitz認為英語焦慮是與英語課堂學習有關的焦慮,英語焦慮會伴隨學習者的英語學習全過程,從接受知識到使用知識。Horwitz認為英語焦慮中包含三個子成分:交流擔憂、考試焦慮和害怕獲得關于自我的消極評價。Horwitz認為,外語學習中的任何行為都有可能影響學習者對于自己作為一個交際者的自我認知,導致學習者因此沉默寡言、自卑、恐懼甚至恐慌。麥金泰爾(Alasdair MacIntyre)對外語焦慮的定義是:在外語語境(包括聽、說和學習)中產生的擔憂、緊張等消極情感反應。英語焦慮屬于語言焦慮的一種,是伴隨英語學習產生的,關于自我形象、認識、感覺等綜合形成的一種焦慮情緒,一般體現為呼吸的急促、逃避、冒汗、結巴、語音變調、表情不自然,甚至發抖、心跳加快、胸口和腹部疼痛等恐慌、不安的情緒。在英語課堂上,英語焦慮的學生不會主動要求發言,不積極甚至逃避參與課堂上的學習活動;有些學生由于過于憂慮、著急,甚至害怕而心跳、出汗,導致遺忘了自己本來會的內容。
三、減緩焦慮情緒的對策
焦慮現象是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常見的一種語言學習心理障礙行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讓學生從情感上接受英語學習,并嘗試著喜歡它,當然在這過程中老師起到很大的作用。具體對策如下。
首先,讓學生意識到英語學習焦慮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只要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就是可以改變的。一些學生由于人格因素的影響,英語焦慮水平比較高,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焦慮不安。一般學生表現為自尊心過強,怕苦畏難,缺乏責任感,懶惰,缺乏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自信心嚴重不足。學生要像李陽所說的那樣:“Enjoy losing face.”在學習的過程中犯錯不是一件壞事,因為一次一次的錯誤才能保證在以后的工作中使用時不再犯錯。
其次,學生畢竟經歷有限,自我心理調節的能力有限。作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引導者,教師必須采取一定措施幫助學生暫時擺脫焦慮情緒或降低其焦慮水平。例如,有些教師認為自己只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不給學生太多的練習和主動發揮的機會,不考慮學生的需要,一味地灌輸,課堂氣氛沉悶、單調、嚴肅,這樣就會提高學生的焦慮程度;有些教師在提問時,不給或給很少的思考時間,并不斷糾正學生的錯誤,這樣會使學生失去自信和興趣。因此,教師對學生應及時采取一些心理調節方法,比如上課時多進行討論和交流,多鼓勵學生;上課時說幾個笑話;課間放些輕松的音樂,等等。這些措施可以幫助學生放松心情,降低焦慮水平,順利進行英語學習。
最后,改變考試模式,淡化卷面考試。日常教學中,首先,盡量使考試形式多樣化,閉卷與開卷考試相結合,增強學生在考試題目選擇上的自主性,使他們克服考試焦慮,發揮自己的真正水平;其次,在考試內容上,可以變換出題的形式,使學生們能夠輕松融入試題情境,如圖文并茂、說故事等;最后,避免用考試成績的高低評價學生學習的優劣,淡化考試的功利性。可以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期末占40%,平時占60%。期末主要考核與職業相關文章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平時側重對口語和聽力能力的考核。上課不必按照課本的順序和教學內容進行。我院對高職英語的教學打破了原有的教材框框,按照項目整合成6個大的活動項目,包括迎接客人、召開會議、安排旅游、貿易業務、售后服務及求職應聘。每一個活動項目包括若干小的職業活動和學習主題。在每一個大的項目學習完以后,我們都會安排一次活動展示課來考核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以及我們的教學效果。這樣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減少了焦慮現象。
總之,多種原因導致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存在焦慮現象,這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只要師生共同正視這個現象,并以實際行動來克服這一心理障礙,高職英語教學將是一個快樂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