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詩伯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高中英語課堂中開展英語合作學習是實踐新課程標準的重要途徑。新課程標準進一步明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強調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這對學生的英語合作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對高中英語課堂中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存在的普遍現象
合作學習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被認為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學習方式,但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農村學校,總會有學生不太“合作”。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的問題。
1.合作積極性低。組織課堂小組活動的目的是讓全體學生在小組中積極充分地進行“談、說、評、議”等言語表達活動,但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經常會有教室里鴉雀無聲,小組成員接到合作學習任務后不商量、不討論的現象,學生基本上停留在獨立學習的層次上,沒有真正地討論和合作,沒有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使合作流于形式。
2.參與面小。在日常教學中,通過觀察與調查發現,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機會,使其發揮了更多的自主性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但也有的學生由于基礎差或者性格內向等原因,不愿在合作學習中發表意見,這使得教師難以使學生人人參加。
3.合作不充分。一些教師在組織小組合作活動時,因為教學內容多,任務重,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不敢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和討論時間,當個別小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后,就匆匆結束任務,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把合作學習變成走過場,致使許多問題的討論僅僅停留在表層。
4.角色不明確。教師在進行合作學習分組時,往往隨意性大,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沒有考慮各小組成員學習能力、性格等個性差異,使小組成員不能均衡搭配,加上小組成員分工不明確或角色落實不到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成了各小組的常任報告員,基礎較差的學生只能作陪襯,不能嘗試其他角色。
(二)教師的問題。
有的教師在學生們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沒有參與進來,有的教師在對合作學習進行評價時把評價和獎勵過多地集中在小組整體上,從而忽略了對個體的評價和獎勵,教師的種種不良行為也會直接影響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
二、如何讓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一)正確劃分小組,搞好小組建設。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性別、興趣、能力、英語成績等方面進行合理搭配,科學安排座位,劃分4—6人的學習小組。在分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和發展潛力等情況,在學習合作小組內盡量做到性格、特長的多樣化,以利于小組活動的開展和互補性人際交往、互動的形成,保證組內各成員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以及小組之間合理競爭的公平性。
(二)明確提出合作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幫助學生選擇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建立合作小組和設計小組合作結構。教師要根據課程計劃的要求與學生學習實際,科學地設計英語聽、說、讀、寫訓練目標與合作學習的情感和態度的培養目標等。教師在制定目標的過程中,要考慮它的難易程度,不能過于簡單,要有探究價值,能讓學生動起來,體驗“跳一跳,摘到桃”的樂趣。當然,目標也不能定得太難,要讓學生能夠達到要求,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克服畏難的情緒。教師制訂出計劃后,要讓各學習小組的學生根據教師的期待制訂小組合作計劃和個人學習計劃。
(三)合理布置學習任務,激發合作意識。
1.課前布置預習任務,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高中教材編寫采取將話題(Topics)、結構和交際功能相結合的路子。因此,教師可以按照任務型教學法的要求圍繞即將學習的每個單元的話題,布置課前預習任務。
例如,在學習SEFC Book 2A Unit11“Scientific achievements”這一單元前可讓全班學生分成4人一個小組,給出4個不同的任務,每個學生都自愿承擔其中一個具體的任務。這樣一來,學生通過上圖書館或在校園網上即可搜尋到大量的相關資料,有英文的、中文的、中英文對照的。學生在自主學習后,完成自己的任務,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展示自己的任務完成情況。小組內以簡單的英文,以freetalk的形式在上新課前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上新課時,各小組選拔出的學生主持人上講臺前,通過多媒體向全班同學展示本組搜集到的文學資料、圖片、多媒體動畫片斷等,輔以精彩的英文講解詞。演示結束后,大家一起評選出本單元話題最佳學生主持人、最佳講解詞。學生課前預習時的部分成果在課堂上得以公開展示。
2.課堂上巧妙提問,培養學生們的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充分開發學習潛能,積極、自主、合作地學習新知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堅持采用較為靈活的、偏重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培養的啟發式教學方法。老師的提問應盡量避免學生機械回答的簡單問題,多提一些能讓學生開動腦筋的未知性問題,培養學生在不可預見的(即真實的)情況下運用英語的能力。只有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回答,而不是在書本上找現成的答案,才能培養學生主動地積極地思考,合作討論,相互學習的能力,增加學生英語語言習得的機會。
3.課后及時復習鞏固,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習慣。一課時結束后,教師布置的課后練習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之后講解有難度的題,更容易讓學生加深印象。一單元結束后,復習應側重于對已學內容的分析與綜合運用,可以讓學生自制復習卡片、對文章進行改寫縮寫訓練、舉辦英語角、對課堂內容進行再創造的伙伴會話(workin pairs)等。
(四)合理評價,及時反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課堂小組活動結束后,應讓學生先進行小組評價,然后老師給予評價和反饋。評價的對象應以小組為單位,盡量不涉及個人評判。評價的內容主要是合作小組的學習態度、方法、能力、效果(測驗)等。評價既可給學生思考歸納的機會,又可鍛煉學生的組織概括能力。教師的評價、批評與表揚,對學生的學習有重要的作用,能夠給學生的學習活動以肯定或否定的強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對學習結果進行適當的評價,能激發英語學習動機,對英語學習起到促進作用。
總之,“合作學習”在農村中學是可行的,它是課堂組織的一種優化手段,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功心態,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的一條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