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喜軍
摘要: 化學實驗是新課程的中心,在新課程理念下,化學實驗教學也發生著相應的變化。教師要多采用探究法教學,增強實驗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使學生成為實驗教學的主體。
關鍵詞: 高中化學教學實驗教學新課標
實驗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化學實驗是學生獲取知識、進行知識創新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科學態度、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的重要途徑。實驗是新課程的中心,新課程的實施是圍繞著實驗進行的。在新課程理念下,化學實驗教學也發生著相應的變化。
1.由教師的演示向引導學生動手實驗的探究式教學轉變。
過去演示實驗教學的模式通常為:教師按著教材向學生傳授有關新知識—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用實驗結果驗證新知識—師生作概括總結。這種教學模式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教與學的關系上,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忽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新課程實驗教學要求激勵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老師的任務是引導、協助和點撥。要鼓勵同學之間、同學老師之間的實驗協作,教師就要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在實驗教學中盡量發揮實驗的探究本性,增加學生的動手機會,盡可能地將知識點設計成學生動手的探究性實驗,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探究實驗。教材中的許多地方都可以如此處理。如教材中過氧化鈉與水的反應可設計成探究性實驗步驟如下:(1)在試管中加入少量過氧化鈉,向試管中滴入水,并立即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觀察現象并分析結論;(2)用膠頭滴管吸取少量上述反應生成的溶液,滴入裝有4毫升水和兩滴酚酞試液的試管中,觀察現象并分析結論。又如,教材中苯酚與溴水的反應,乙醛的銀鏡反應,乙醛與新制氫氧化銅的反應等許多實驗均可設計成探究式實驗進行教學。這樣,在實驗結束后,學生就觀察到的現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結論進行相互交流、展開討論,對出現錯誤和偏差的實驗要進行分析總結找出失敗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2.教師應細致地鉆研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合理改進實驗和補充實驗。
教師在平時備課的過程中要努力挖掘蘊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在教學過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已有實驗,對現象不明顯、效果不好的實驗進行必要的改進,這需要教師在課余時間多進行實驗研究,反復實驗,尋求現象最明顯的實驗途徑。教師還可以將教材中可供探究的知識點設計成探究性問題通過實驗進行教學,使實驗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如新課的引入,重點、難點的突破,知識的深入,復習、習題、課外活動,等等。如在氮氣一節氮的氧化物的性質教學中,二氧化氮與水的反應教材只給出了反應方程式,沒有進行實驗探究,此處教師可增加探究性實驗,操作如下:(1)展示收集滿二氧化氮的試管;(2)把盛有二氧化氮的試管倒立于水中,打開膠塞;(3)待液面不在上升時,用拇指堵住試管口取出試管,試管口向上,移開拇指;(4)向試管內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觀察現象并回答以下問題:①水面為什么會上升,顏色消失說明了什么?②松開手指后,氣體由無色又恢復紅棕色說明了什么?③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說明了什么?通過挖掘蘊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將本部分內容設計成探究性實驗,加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了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3.在實驗教學中要注意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拓寬學生的視野。
高中生會接觸到許多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問題,教師在實驗教學中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開闊思路,綜合運用化學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分析解決有關問題。家庭小實驗就是加強化學教學與日常生活、生產聯系的一種手段。實驗中要不拘泥于器材、場所的束縛,勤儉節約,開動腦筋,利用身邊的壇壇罐罐進行實驗。例如,采取何種方法可除去飲用水中的沉淀物;發酵粉加水或加熱產生二氧化碳的驗證;用方便材料制作分子模型;測定雨水的pH;用食醋和純堿稀溶液改變花的顏色;制作橘子電池;用熟蘋果催熟青香蕉、綠橘子;區分毛織物和化纖織物;用雞蛋清做蛋白質的鹽析與變性實驗,等等。課余家庭小實驗的完成,不僅能驗證理論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加強化學與日常生活、生產的聯系,而且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追求綠色化學實驗,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所謂綠色化學實驗是指設計對環境沒有或者只有很小的負面作用的實驗。綠色化學實驗是社會對化學科學發展的新要求。它對于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應重視環保教育,意在培養學生“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意識,促使學生知、情、意、行統一協調發展。化學實驗,特別是像制備硫化氫、二氧化硫、氯氣等有毒氣體,做銅與硝酸、濃硫酸的反應實驗等,往往毒化教室、實驗室的空氣,直接影響師生健康。實驗時將有害氣體盡可能作化學處理,以消除或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同時我們可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例如,在生產和實驗過程中產生的硫化氫、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廢氣,為了使它們不擴散到大氣中,你用什么方法將它們除去?在組織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最后歸納為:對于酸性物質,一般可用堿液吸收。同理堿性物質就用酸液來吸收。某些有毒物質可使它轉化為沉淀或可溶物(如硫化氫可通入硫酸銅溶液中,轉化為硫化銅沉淀)等。這樣使學生掌握避免或減少環境污染的簡單原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則可將制備過程中多余的氣體或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氣體,通過導管(有些如氯化氫、氨氣再經一倒掛漏斗)進入相應的吸收液。在進行化學實驗時,不斷改進化學實驗(如用實驗方法鑒別濃硝酸和稀硝酸時,銅片改為銅絲,不需反應時,只要抽出銅絲,反應即停止),盡可能采用微型化學實驗(如在進行氯離子檢驗,碘升華實驗時)。這樣不僅節約藥品,還能減少廢液、廢渣和有害氣體的產生;實驗后的廢液,廢渣盡可能回收利用(如銀鏡反應的廢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則應倒在規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設計實驗方案時,要盡量避免使用和生成毒性較大容易形成污染的物質,盡量選擇污染少的實驗方案和實驗裝置;在無法避免使用或者產生有害物質污染的情況下,實驗方案必須包括有效保護和消害處理措施。
總之,在新的課程理念下化學實驗教學增強演示實驗的探索性,增設邊講邊做實驗,多采用探究法教學;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和實驗設計、評價能力;增強實驗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督促學生完成家庭實驗。學生由被動、機械操作變為主動、探究實驗,活躍了學生思維,開發了學生潛能,使學生成為了實驗教學的主體,鞏固了實驗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楊樹兵.創新教育論綱.教育研究,1999,(8).
[2]石磊.談學生課堂提問能力的制約因素.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2,(1-2).
[3]嚴久.著眼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J].全球教育展望,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