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珍
摘要: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人們已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教育改革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只有教師的專業水平不斷提高,才能造就高質量的教育水平,這種專業的成長主要有三種形式:培訓式、反思式、科研式。
關鍵詞: 初中化學教師專業發展 培訓式反思式科研式
在世界范圍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人們已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教育改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只有教師的專業水平不斷提高,才能造就高質量的教育水平,那么,如何提高年輕教師的專業水平?我認為,這種專業的成長,主要有三種方式。
一、培訓式
這種培訓當然包括省市的各類教材的培訓,學校的校本培訓,但還有一種最簡單、最直接、最收效的培訓方法就是:以老帶新,加強團隊配合。我認為,這是教師隊伍中唱得最響,也是最好的一首戰歌。年輕代表著希望,而年輕教師更是教育事業的希望,而教師的成長也如同學生的學習一樣,需要老教師手把手地教,及時地、毫無保留地傳授自己在多年的實踐中摸索出來的行之有效的真經。
(一)是否參加教研活動
通過教研活動,使本組教師熟悉這一階段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并進一步完善目前手上所使用的學案:找出優勢與不足。
(二)是否參加聽、評課
通過聽、評課的方式來向老教師學習,這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式。因為此過程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教師的備課態度認真與否;對教材的把握程度;對教育對象——學生的掌控程度;備課組與教師之間的和諧程度。同時,通過上完課,教師的自我評價:哪些地方發揮得好;哪些地方還需要完善等;以及教師之間的他人評價,都能促使學校形成有效備課的風氣,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老板開著一輛奔馳在公路上跑,突然見到前面有個求救信號,原來是輛拖拉機壞了,拖拉機手說:“能不能幫個忙,把我這輛車拉到不遠處的修理廠修理一下。”“沒問題。”于是拿出一根繩子把奔馳車的尾巴和拖拉機的頭連在了一起,拖著拖拉機前進。突然,旁邊飛過一輛寶馬,里面還坐著一個美女。奔馳車的老板氣壞了:竟敢飆我?于是踩下油門。警察一看嚇壞了,公路上有三輛車在飆車,一輛是寶馬車,一輛是奔馳車,還有一輛竟然是拖拉機,誰說拖拉機不能飆車呢?說到這兒我想,我們可以把寶馬、奔馳看成是我們已有成就的同事,而拖拉機可以看成是年輕教師,在奔馳和拖拉機之間有一根繩子,這根繩子是什么?是兩個字:主動。年輕教師可以主動請教老教師,讓他們幫你解決你所遇到的困難,在最短的時間內,使自己盡快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二、反思式
教師的成長固然有一個傳、幫、帶的過程,但是年輕教師也不能過多地依賴于外界的幫助,而更應該對教學規律多做一些積極主動的探索,也就是說,要積極主動地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學反思。年輕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學會“反芻”,正視自己的弱點和不足,并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再說,即使是向老教師學習,也需要將別人的經驗內化為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其實現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反思的過程。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有一個關于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這個公式從教師成長的自身機制及成長的方面來說是很中肯的。年輕教師要想追求“成長”的最大值,在“經驗”有限的條件下,必須在“反思”上做文章。而實際上,沒有經過反思的教學經驗,至多只是一種簡單的重復,上升不到理性的高度,對教學工作沒有多大的指導意義。另外,“教而知困”,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往往有一種“征服世界”的沖動與激情,但與此同時,許多教學中的困惑也會接踵而來。比如:教學效果與你期望的總有一些差距,如何在短時間內填補這些差距呢?一是,我們要及時地寫好每一節課的教學反思,如:記下你認為這節課滿意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學生特別的提問。二是,考試作為一種檢驗教學效果的手段,不僅是考學生,更是考教師。而考試分析更是一項嚴謹而細致的工作,我們可以將學生答題情況與教學目標加以對照,查缺補漏,(可以用一張紙把這一單元學生掌握的情況,及時地記錄下來,貼在備課本的后面)以便下一輪教學的合理調整。所以,年輕教師應該以所帶班級為單位,尋找試卷中共性的東西,因為共性的東西往往與教師的教學有直接的聯系,這樣更有利于年輕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重視了教學反思,年輕教師將會快速成長。
三、科研式
新課程要求教學、科研一體化,也就是說“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教學的科研化,科研的教學化,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從而實現“經驗型”向“科研型”、“專家型”教師的轉化。
教科研對年輕教師的成長到底有什么意義呢?搞教科研能促使我們年輕教師讀書、學習、思考,了解最前沿的教育信息,提高理論素養,從而提高教學水平。一個不搞教科研的教師一定不會成長得很快,甚至會周而復始落入輪回,結果只能成為人們常說的教書匠。那么如何搞科研?
(一)選擇好課題
課題的選擇和確立是教科研工作中最重要最復雜的階段。因為經驗告訴我們,解決一個教育問題也許僅僅是個教育實踐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需要有創造性和想象力。一個有價值的教育科研選題,不僅決定著教科研的正確方向,而且必將提升教科研的水平,真正發揮教育科研的效益。
我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學校、班級、自己的研究課題。比如目前我正研究的《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化學備課效果的研究》課題,就是從教師備課倦怠現狀出發,讓教師重新建構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有效備課體系,在角色上做一個促進學生學習的設計者,在教學上努力實現“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的目標,在意識上確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使課堂教學真正實現輕負高效。
(二)問題便是課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講義發下去以后,做了,收上來,一道道批好,課堂上再作詳細講解,學生老師花了很大的精力,可是結果常常不容樂觀,學生再遇到類似的題目,錯誤率依然很高。對此,我沒有急躁,而是將它作為減負增效的課題進行研究。經過觀察與調查我發現,原來是因為學生學習任務緊張,常處于應付狀態,根本不可能每道題目都去慢慢思考探索,他們認為,能把講義上要寫的字寫好就不錯了,有些不自覺的甚至一抄了事,這樣的訓練效果當然就不好了。怎么辦?經過不斷實踐,我終于比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那就是學學練練再講講,學了新的知識點后,直接就在課堂上發下精編的講義,當堂練習,學生邊做老師邊看,做完后老師馬上講解。這樣,每個學生的思考密度和深度得到了有效保證,同時減去了老師的批閱之苦,心靈之累,而且反饋及時,教得輕松,學得愉快,從真正意義上做到了減負增效。我自己也深切地感到,減少乃至于杜絕無效勞動,就能做到減負增效。
再比如說如何提高后進生的成績?我們也可以作為課題來探索研究(如:個別輔導、增加感情投入等)。
我們的年輕教師參與了教科研,可以發現,這是一條加強師生之間交流的途徑,包括心靈和信息的交流,從而增進師生間的了解、理解和信任。
也曾記得這樣一句話:如果把我們比作農民,每一個人就可能分到不同的責任田。不管自己所分的責任田的質量如何,我們都要靠這塊地來謀生。所以,我們首先要適應這塊責任田,而后想方設法地去改良這塊地,最后讓地里的莊稼來適應我們,按照我們的意愿走,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
最后,我想說,我們不能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喜歡自己的課,但我們能保證自己有著一顆快樂的心,并以此去感染我們的學生,讓他們分享我們的知識、我們的快樂,幫助他們每天進步一點點,這也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張建淳.論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J].實驗教學方法,2004:16-16.
[2]徐衛東.科學探究中引領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策略[J].教學儀器與實驗,2003,2-4.
[3]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4]靳道芳.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營造和諧課堂氣氛[J].教書育人,199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