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芳
摘要: 堅持不斷回頭看是本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作者結合教學實踐,舉例說明了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采用有效回頭看的策略。
關鍵詞: 初中化學教學“回頭看”策略
初中化學雖然是啟蒙學科,但對初中生來說,知識點比較繁瑣。因此,有的教師往往樂于將知識點教授一遍再進行練習,即進行“回頭看”。教師總結得很全面,分析得很細致,條理分明,節奏緊湊,時間非常容易控制。但是,實際教學中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教師在對知識點的歸納總結,對學科知識的建構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學生的思維,大部分學生只是被動地接收,缺少判斷、選擇的思維過程。時常有學生感嘆:上課聽懂了,自己遇到題目根本不會做。為了改變這種情形,提高“回頭看”內容和學生參與度的匹配性,研究“回頭看”的有效性十分必要。
“四段一案一回頭”是我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工程和核心工程,是我校打造“自主、靈動”高效課堂的關鍵。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努力踐行這一理念而進行具體實施的時候,我摸索了一些“回頭看”的策略。
1.重視5分鐘小練習
現代教學心理學、教育統計學表明:學生課堂思維的水平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在課堂教學的開始前10分鐘內,學生的思維逐漸集中,所以應力求在短時間內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題上,加大輸入的強度,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證明,有趣味的課堂小練習能迅速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從化學學科特點上看,很多知識點比較繁雜,在系統復習時很難周詳實施,而5分鐘的時間正好可以解決這樣的一個個小課題。每課小小的一回頭,有利于記憶的加深,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真正理解。
初三化學課堂趣味小練習的內容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主題:(1)生活中常見的化學反應現象及其原理;(2)閱讀短文,分析物質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3)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的能量變化;(4)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分析;(5)氧氣、二氧化碳、水的基本性質;(6)氧氣、二氧化碳的獲得、裝置、用途;(7)水的凈化方式,硬水和軟水的區分;(8)用微粒觀點解釋一些生活現象;(9)常見物質的構成微粒;(10)通過微觀圖例分析物質變化中微粒的變和不變、物質的類別;(11)看圖觀察原子形成離子時微粒體積的變化;(12)常見物質的微觀構成;(13)常見化學用語及其意義,包括元素符號、微粒符號、化合價、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14)物質分類;(15)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及其中元素化合價的變化;(16)常見氧化反應、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的簡單判斷;(17)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18)質量守恒定律分析;(19)金屬性質、合金特性;(20)生鐵冶煉原理;(21)鐵生銹的條件;(22)碳酸鹽的檢驗;(23)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的變化;(24)溶液的形成,以及幾種常見溶液中的存在微粒;(25)一些水溶液的性質;(26)溶液的組成;(27)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28)有關化學式、化學方程式、溶液組成、溶解度的計算;(29)酸堿度和酸堿性的區別、聯系;(30)常見物質的電離;(31)常見酸堿鹽的性質;(32)銨態氮肥的檢驗;(33)常見酸堿鹽的溶解性;(34)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35)光合作用及其能量變化和葡萄糖氧化放熱;(36)淀粉檢驗;(37)蛋白質性質和檢驗;(38)材料種類;(39)酸雨的形成。
2.以解決問題為主導
心理學研究表明:問題能激活人的思維,推動人進行積極有效的思考,從而解決問題。從學生的角度看,愉悅地解決問題是產生學習愿望的根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巧妙設問、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問題中發現自己的缺漏,從而主動參與“回頭看”,提高“回頭看”的有效性。
例如,在酸堿鹽的教學中,“回頭看”可以設計運用物質的不同物理、化學性質對物質進行鑒別。然后根據這個情境,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選出最佳方案。比如濃硫酸和稀硫酸的區別方法有哪些?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如何鑒別?廚房里的食鹽和純堿有哪些區分方法?如何實現下列物質之間的轉化?Cu→CuSO4,Ca(OH)2→NaOH,等等。這些“回頭”內容,學生積極參與,互相糾正、補充,氣氛很活躍,既能達到梳理知識的目的,又能提煉出解決類似問題的一般方法。
3.不斷整合教材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提出,學習和做學問,都要“從薄到厚,從厚到薄”。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日積月累,知識變厚了,而對知識的統攝梳理,即是從厚到薄。在“回頭看”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精心選擇,用一種物質或者多種物質巧妙地對多章節知識進行串聯整合,形成有效遷移并且內化吸收。
比如:在進行有關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計算第二課時的教學時,可以從氯化鈉這種物質入手,引導學生在回頭看時對相關知識進行整合。
教師:取氯化鈉固體。請同學們根據前面所學,說說對這種物質的認識。
學生:氯化鈉化學式NaCl,鈉元素+1價,氯元素-1價。
學生:氯化鈉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成。鈉離子符號Na+,氯離子符號Cl-。
學生:氯化鈉溶于水時,溶液溫度沒有變化。
學生:氯化鈉溶液能導電,因為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動的鈉離子和氯離子,鈉離子和氯離子個數比是1∶1。
學生:氯化鈉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微粒是:氯離子、鈉離子、水分子。
……
教師:同學們總結得很好,那么,如果有一瓶氯化鈉溶液經測定,溶液中鈉離子和水分子的個數比是1∶30,則該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是多少?
……
又比如,在完成生鐵的冶煉后,可以通過這樣一道推斷題對前面的知識進行“回頭看”,
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有序梳理,建立聯系,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如圖是初中化學中常見物質間的轉化關系,其中甲、乙、丙為單質;A、B、C、D、E為化合物,且A與B的組成元素相同,D與E的組成元素也相同。已知C與丙均為黑色粉末,C和E在高溫條件下可生成丙和D,D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其余反應條件、部分反應物和生成物均已略去。
試推斷:
(1)C物質的化學式?搖?搖?搖?搖;D物質的化學式?搖?搖?搖?搖。
(2)寫出下列化學方程式:
A→甲+B:?搖?搖 ?搖?搖?搖?搖?搖?搖;甲→E:?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甲→C:?搖?搖?搖?搖?搖?搖 ?搖?搖。
總之,在“回頭看”中,將教材知識點不斷加以重組、改造,從新的角度把知識串珠織網,不僅易于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且實踐證明,這種整合形式比單純將知識點教授一遍再進行練習有效性更高。
4.聯系生活
化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根據這個理念,課堂教學中的“回頭看”必須聯系生活,適當聯系社會熱點,聯系化學生產工藝,通過一些具體的學生感興趣的實際事例,把化學問題嵌入其中,讓學生學到活生生的化學知識,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樹立或增強資源觀念、環境觀念、是非觀念,也增強社會責任感。
例如:載人航天工程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艙內氣體凈化就是其中之一。某化學興趣小組準備探究二氧化碳轉化成氧氣的方法。
查閱資料:
超氧化鉀固體(化學式KO2)可做氧氣源,用于呼吸面罩,供水下、礦井、高山、高空作業時使用。利用它能與二氧化碳反應放出氧氣的原理,可作為密閉系統(如潛艇、宇宙太空艙等)的氧氣再生劑。
提出問題:
自然界中,二氧化碳轉變成氧氣的方法是什么??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超氧化鉀與二氧化碳反應除了生成氧氣以外,還生成什么?
猜想與假設:(1)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超氧化鉀與二氧化碳反應的產物是氧氣和化合物X,X中一定含?搖?搖?搖?搖?搖?搖?搖?搖元素。
實驗驗證:
(2)興趣小組同學設法排盡A中的原有空氣后依次連接裝置A、B、C進行實驗(儀器b為U型管,超氧化鉀)。裝置A的作用是?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按裝置A,B,C依次連接,在C裝置的后面連接一個量筒,收集氧氣所排出的水,可以粗略測量氧氣體積,但小敏經過多次實驗發現,利用該裝置測得生成氧氣體積偏大的最主要原因是?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3)小米同學在B裝置和C裝置之間連接一個與裝置C相同洗氣瓶,瓶中放半瓶澄清石灰水,反應剛開始瓶中出現很多氣泡但石灰水幾乎沒有渾濁,過了一段時間后,石灰水出現大量的渾濁,這一現象說明?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5.建立題庫資源
題庫資源的一個重要來源是學生的錯題。錯題呈現了學生知識接受上的疏漏。經過“回頭看”對錯題的講評更正,學生可以準確完善地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因此,教師在每次批改作業時應對學生易錯題進行匯總并且再次進行備課,然后作為“回頭看”的重要內容。這樣有的放矢,可以有效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另外,教師應該善于識別習題的功能,盡可能提高習題的使用功能。“回頭看”的題庫資源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改編,不斷與時俱進,不能簡單照搬照抄各種參考書和各類中考題,堅決摒棄耗費師生大量精力的舊題、偏題、怪題。
在我校課堂教學改革和創新的理念下,初中化學教學對有效“回頭看”的策略研究屬于初級階段,需要全體同仁不斷探索、相互借鑒,努力促進教學質量的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肖紅梅.提高新課程標準下中考化學復習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3):36-38.
[2]王坦.教學模式的有效選擇與運用[J].中國教育學刊,1997,(3):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