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玫瑰
新課程改革,給我們在教學的各個方面都提供了廣闊的創造空間。它們打破了原有的教學觀和教材觀,使我們認識到教學不是教“教科書”,而是經由“教科書”來教,即教科書不是《圣經》,而是教學活動展開的一種文本和載體,教師完全有權力對它做出適當的“剪裁”,創造性地使用它。多年的教學經驗也證明,只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完美統一,才能是教材的普遍性與本班教學實際的特殊性實現有機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學習內容、教學方法的需求,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尤其是對非新課程實驗區的教師而言,如何依據新理念,活教舊教材,變得尤為突出和十分重要。下面我就數學教學的切身體會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使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這是我們創造性地使用現有教材的指導思想,只有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情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如《簡單的數據處理》(人教版六年級數學第八冊)所呈現的例子是某地區四年級同學的分布情況,要求學生數出各巷有多少同學,制成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學生對此沒有興趣,因為教材遠離他們的生活實際,教材的意圖也是把重點放在數據的統計上。學生不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過程,也就不會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因此我在教學此節課時,大膽地改變了教材內容,結合學校要辦特長班的實際,先讓學生介紹自己的特長,在自己的姓名上涂上規定的顏色(如特長音樂的就涂上紅色)。然后讓學生數出參加特長的人數,引導學生在這些數據上加上“特長名稱”、“人數”等詞,制成統計表。再觀察統計表,看有什么發現。當學生掌握了數據的統計方法和統計表的制法后,再讓他們利用這些知識調查研究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并制成統計表。這樣使教學內容生活化、情趣化,還為學校辦特長班提供了參考資料。尤其讓學生調查最關心的問題,更是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個性的舞臺,也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立足學生發展,經歷數學探究過程。
一位數學教育家說:“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有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指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在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要讓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就要將學習活動由單純的識記變成探究性活動。而教材上的許多知識是以陳述性的方式呈現的,不利于探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這就要求我們將“陳述性知識”轉化為“探究性素材”。
如《三角形的認識》中“什么叫三角形”是陳述性知識,教材只有一句話,如何把它加工成“探究性素材”呢?針對學生雖然對三角形有了感性認識,但要用語言準確表達出來還有難度的情況下,我是這樣進行設計的:首先,讓學生根據手中的小棒、三角形、鐵絲、紙等自由制作三角形,在此基礎上放手讓學生直接討論“什么樣的圖形是三角形?”當學生暴露出“有三個角的圖形是三角形”、“三條直線拼成的圖形是三角形”等片面認識時,則出示相應的反例圖形,造成學生認知上的矛盾,引起學生進一步的思考,然后進行討論:“究竟什么樣的圖形才是三角形?”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這樣就變教師單純的“教數學”為學生創造性的“學數學”,用親身體驗的方式來經歷數學探究的過程。
三、重視生活體驗,掌握實踐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這就要求在教學中突出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通過與實際的聯系,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而教材中有些習題的設計遠離學生的生活,沒有實用價值,尤其是一些應用題的不應用已是不爭的事實,這就需要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恰當地變換習題,以利于學生這方面的培養。
如學習了三步應用題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有44個同學一起去劃船,大船每條可坐6人,每小時租金10元,小船每條可坐4人,每小時租金8元。請你設計出租船方案。”學生不僅對題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積極進行思考,體會了答案的多樣性,以及優化思想,懂得學好數學也能節約開支,感受到數學的使用價值,而且使得智力水平較好的學生來說,又為他們提供了充分施展才華的機會,真正體現了不同的人學習不同數學的新的教學理念。
四、重視操作實踐,深化數學知識。
小學生接受數學知識,一般都要經過感知、建立表象、抽象、具體應用的認識過程,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取感性知識,發掘數學內在的魅力,深化數學概念。如我教“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求幾種特殊情況下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讓學生準備了一個飲料罐、火柴盒、墨水盒等,先讓學生觀察火柴盒里面的小盒子,把里面的五個面涂上顏色,總結出只有上面或只有下面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如計算長方體水池子的粉刷面(四壁及地面)、粉刷教室(四壁及屋頂)等,讓學生拿出紙盒子實際操作一下。再入計算一個長方體的食品盒,長寬高知道,如果圍著它貼一圈商標紙(上下面不貼),這張商標紙的面積是多少?讓學生觀察準備好的飲料罐或火柴盒的外盒,總結出沒有上下面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自己總結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時刻樹立通過實踐來驗證、完善教材的意識,勇于思考,敢于創新,做到深鉆教材、用活教材、超越教材,這樣的教學才會成為一門藝術,才會充滿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