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強
摘要: 課堂教學活動的成效與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即培養學生在課堂中的創新能力有很大關系,特別是在教育教學模式多元化的今天,教師既有權利又有義務探尋教改的突破點,為學生打造富有創新思想,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的課堂,發展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思想的空間,從而快捷、輕便、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 課堂教學創新能力教學方法
我國著名教育家劉弗年說:“什么叫創造?我想只要有一點新意思、新思想、新觀念、新設計、新意圖、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稱得上創造,我們要把創新的范圍看得廣一點,不要看得太神秘。”據媒體報道,我國學生的創新能力無論是與美國、西歐還是與日本學生相比均存在很大差距。新課程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高昂的情緒和興奮的智力狀態,降低學生情感懈怠、腦力疲憊的程度。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須注重培養和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創造創新條件,開發創新土壤。
課堂是師生對話的主陣地,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要做到以下幾點。
1.在教學主體對象上,要深刻分析學生層次、水平、個性差異,并做必要的記載,再把教材與學生這一特定的個體相結合,因材施教。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只有在教學設計中有計劃有目的地創設有利于激活學生思維的問題情境,才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在教學內容上,預設內容精練,刪繁就簡,設計新穎,條理清楚,重點突出,圖文并茂,語言優美。
3.在教學方法上,尊重學生個體,重視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追求活、樂、新,營造民主、和諧、輕松的課堂氣氛,樂學善思。
4.在教學習慣上,呂叔湘說:“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收集、分析、推理、整理資料或疑難問題,養成一種善于發現、勤于思考、樂于探究的好習慣。
二、師生合作,敢于質疑,培養創新情趣。
課堂教學有其內在的復雜理性,蘊涵著各種千絲萬縷的科學美。師生之間是一種有準備的“同居”,他們表情、語言、動作、心靈、思想相互交匯,師生與知識本身又包含著廣泛的認知與被認知的思想因素,充滿著各種智力的潛在價值。因此師生合作,自主探索,自主質疑,敢于猜想,發散思維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主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拋給學生一個有目的性的情景問題,學生根據情景大膽探索,自主質疑,相互啟發,把問題擴大化、一般化、特殊化,師生之間不斷地分析、歸納、總結,充分展示了課堂創新思維。
新課標初級中學語文教材中蘊藏著數不勝數的創新教育因素,每個單元中的文本資料都跟創新思維有密切關系,都是難得的培養創新思維的好對象。如在八年級下冊一的《喂——出來》一節教學中,文章沒有給讀者一個明確結尾,卻留下了寬廣的思維發散空間,如:“天上的石頭從哪里掉下來的呢?”“‘喂——出來的聲音又是從哪里來?”“文章結尾給讀者什么啟發?”學生在探究的樂園里大膽討論,敢于突破成規,大膽設想,開啟感性思維大門,循序漸進踏入理性思維空間,思維的深度、廣度及高度都得到潛在的發展,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去挖掘,從而經歷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曲折過程,得出各種讓人滿意的結論。一節課下來,師生合作輕松、愉悅,不僅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讓學生愉悅地掌握了知識,發展了自己的創新能力。
三、科學評價,及時激勵。
在班級管理中,做到日評價,周評價,月評價,學期評價,科任教師評價,班主任評價。在課堂中,設計如“點子大王獎”、“腦筋急轉彎獎”“創意獎”等有創意的獎項。課堂中的好奇心和獨特的創意是激勵創新能力發展的關鍵。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沒有特別的天賦,只有強烈的好奇心。”人類的三次科技革命,正是科學家們好奇心、創新能力的體現,才給人類創造了空前的財富。
教師通過情感態度、行為習慣、語言動作等方式將預定的期望值傳輸給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學生在課堂中通過對文本資料教學情境的過濾,心靈與教師、文本產生共鳴,就會產生一種美譽的禮贊,身心的感化,情感的升華,從而親信教師的課堂,并給予積極的信息反饋,這就是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對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或理性行為,教師應及時作出正面評價,給予充分的肯定,促進其創新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誠然,學生認知水平,受到智力因素的客觀與主觀約束,自身判斷能力參差不齊,他們的創新意識的主動性、積極性、準確性、深刻性都會迥然不同,不應立足于學生原始基礎、學習時間、教師教學質量等這些主觀的變量來生成教師的評價,而應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地科學評價,特別對潛能生的閃光點要及時、準確、客觀、靈活、多樣和全面地評價,給予鼓勵,幫助其樹立信心,使他們在創新中取得成果,從被動到主動參與,從量到質的蛻變,逐步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順利達成課堂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是發散學生思維,促進其人文素養提升的有效手段。我們在教學時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潛在動機,以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目的,為全面推進和實施素質教育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原碩波.優秀教育論文集[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0.
[2]彭先兆.培養創造性思維不可神秘化[J].語文教學與研究,1987,06.
[3]易小文.教育心理學[C].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