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玲
從傳統課堂模式看,課堂是一種“知識課堂”,是以知識為本的課堂。這種傳統課堂普遍是接受式、分析式、封閉式的。而“新課標”課題倡導的課堂模式是一種“有生命”的課堂,它是以人的自主發展為本的課堂,強調對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重要任務。新的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鼓勵質疑激發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所謂創新意識是指一個人不愿墨守成規,渴求標新立異,自覺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徑,從超常規的獨特視角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態度和意愿。在創新活動中,有了創新意識,才能抓住創新時機,啟動創新思維,產生創新方法。因此,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成為語文創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內容之一。
教育學告訴我們“興趣是學生發展創新思維能力的巨大推動力”。有興趣的學習能使人全神貫注,積極思考,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而且要有意識地創設情境,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具有民主、平等、公正的思想意識,營造和諧民主的心理氛圍,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使個體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只要學生帶著“懷疑一切”的眼光,就能夠從平凡中見新奇,于無聲處聽驚雷。問,往往是一系列積極思維的開端及創造發明的起點,為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有時教師也可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以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同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自己也要有創新意識,把握創新時機進行創新教學。
二、以課堂的多元性評價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教師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以及師生之間信息的傳遞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須以語言作為媒介。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語文課程標準》也表明:教學評價語言應該充滿激勵,充滿愛心和智慧的牽引,充滿人文關懷。如果真愛是一絲暖暖的風,當我們用“愛語”在學生耳邊細述時,就會像綿綿春雨滋潤著他,正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樣一個字,可以說得平淡如水,讓人感到有勉強應付之嫌,也可以說得激情滿懷,讓人感受到你發自內心的贊賞。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堂評價,老師都要全身心投入,老師的評價語言要發自內心,以真情動人。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動之以情,方可曉之以理。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達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生在課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確,這時,教師若以“錯了,請坐。”“不對,大錯了!”甚至是“完全是牛頭不對馬嘴,你在聽什么?”這些語言來否定學生的回答,那肯定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若教師運用巧妙的評價語言加以引導、幫助,不但避免了學生的尷尬,還維護了他們的自尊,學生在糾正了錯誤的同時,將會更有信心地投入學習。
課堂評價的方法多種多樣,全在于能靈活應用,當然這并非是說我們只能表揚、贊美。如果學生答得很差,教師給予的廉價表揚,只會使學生對表揚麻木不仁,不會有愉悅的情緒體驗,面對同樣的表揚,其快樂程度下降,達不到應有的激勵效果。現在當學生回答問題出錯的時候,我總會先問一下為何會那樣回答,然后附加一句:“哦,原來你是這樣理解的,你再試著從另一個角度想想看。”一方面告訴他們回答錯了,另一方面又為他們留下了余地,避免了尷尬,這比直接否定好得多了,他們也能更加認真聽講,去追求正確的答案。課堂評價不僅要關注結果,而且要關注過程;不僅要關注共性,而且要關注個性;不僅要關注學業成就,而且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真正把評價同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教師轉變觀念,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
要想造就創新型人才,必須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培養創新人才的能力。教師不僅給學生傳授現成的知識,更需要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探索,自己尋找獨創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善于啟發學生思維,點燃思想火花,激發創新靈感。通過授課引導、講座報告、典型開導等方式讓學生不斷提高認識,激勵創新動機,樹立創新意識。
課堂是最好的培養基地。課堂上運用創造性思維教學,將教材思路和學生思路融為一體,對準學生思維脈搏,注意各種反饋,在動眼、動口、動腦、動手中進行探索性學習。圍繞教材設疑,讓學生大膽想、大膽講,暢所欲言,談盡觀點,甚至對教材提出異議和建議。在教學中,教師應懷著一顆隨時支持學生創新行為的教育之心,認真傾聽學生的訴說,對他們不經意的創意,有意識地加以強化;面對他們不合常規的嘗試,有合理的成分,就給予必要的支持,不要輕易撲滅學生的創新之火。教學中,有意識地設疑,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開闊視野。
四、整合家庭、社會生活教育力量,共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
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但它不能替代其他形式的教育,必須包括其他教育形式的配合和補充。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各種思想、道德、規則、習慣的集中地。家庭教育對人的成長和今后的發展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它將伴隨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長期存在,并且是其他教育的重要補充。社會教育力量是客觀存在的,現代的社會大環境極其有利于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結合。不與社會合作,學生的很多需求得不到滿足,很多問題得不到解決。工廠、機關、部隊、科技場館、農村等廣闊天地,都是特殊的課堂,它不但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而且有學不完、用不盡的大量信息,是浩瀚的知識海洋,是人類的知識寶庫。因此,家庭、社會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不可忽視的力量,我們應充分發揮其巨大作用,為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形成添磚加瓦。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告訴我們: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和人格養成。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應該起到導航、護航作用,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積極探索,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為他們走上社會、擔起重任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