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蔚然 何雄
[摘 要]由于沉淀成本、產業結構單一、大量失業人口和環境惡化等原因,資源枯竭型城市實現經濟轉型通常非常困難。本文分析了旅游業在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選擇中的優勢,歸納了城市交通通達度、客源地居民人口結構和消費規模、區域競爭與耦合因子、城市消費承載能力與基礎設施建設四個影響轉型可行性的因素,并結合這些因素對我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進行劃分。針對不同類型的城市,試給出了主導型、過渡型和依附型等不同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資源枯竭型城市;旅游業;產業轉型;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2)05-0070-07
[作者簡介]鄒蔚然(1984—),男,湖北武漢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城市經濟管理系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學研究;何 雄(1971—),男,湖北黃岡人,博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城市經濟管理系副教授,主要從事城市經濟和管理研究。(湖北武漢 430074)
Title: A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Pattern from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to Tourism Ones
Author: Zou Weiran & He Xiong
Abstracts: There are many challenges to achiev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due to sunk costs, singular industrial structure, massive unemployment, and deteriorated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tential advantages of tourism i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for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and points out four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ects of transformation feasibility: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capability, regional competition and coupling factor, the tourist consumption bearing capacity and infrastructure of these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After examining these factors, the paper divides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nto several types. Finally, several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tourism in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ncluding dominant model, transition model, and adherent model, are suggest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Key words: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tourist industry,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我國擁有400多個資源型城鎮,其中有80多個已經或即將面臨資源枯竭。伴隨著資源枯竭的是一系列的問題:經濟發展停滯、環境污染嚴重、失業人口龐大,整個社會經濟呈現不可持續發展態勢。因此這些城市迫切需要尋找對策,轉型產業結構,以求得以可持續發展。在其可選擇的轉型路徑中,旅游業因其獨特的發展優勢,可充分利用資源枯竭型城市中的沉淀成本和失業人口、通過關聯效應和波及效應帶動大批相關產業并減輕城市的生態環境壓力,是一個解決目前資源枯竭型城市困境的良好選擇路徑。
然而,并非所有資源枯竭型城市都可以向旅游業轉型。旅游產業發展受多種因素制約,本文試把影響旅游業轉型的因素分為——區域影響因子和城市發展條件兩大分類以及城市交通通達度、客源地居民人口結構和消費規模、區域競爭與耦合因子、城市消費承載能力與基礎設施建設四小類,并分別闡明各個因素對于旅游產業發展可行性的影響機理。通過對上述影響因子的分析,試圖歸納出對不同類型的城市旅游業轉型模式。
一、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旅游業發展優勢
(一)采掘業沉淀成本的利用
沉淀成本是指企業無法通過轉讓或再出售得到完全補償的那部分成本,如采掘業生產過程需要的廠房和專業設備。在企業試圖退出采掘業時,此類資本由于其專業性通常很難尋找到買家,即使能找到買家,也會因為資本市場的不完善,導致阿克洛夫“檸檬問題”現象的存在,使得這些資本的出售價格低于正常折舊后的價值①。
新興的旅游項目工業遺產旅游是對沉淀成本的很好利用,工業遺產旅游以參觀工業遺址、體驗工人特殊的工作和生活狀態并在實地廠房模擬工人工作為主要賣點,讓游客了解工業文化、特色型職業的生產、生活,體會不同于一般的體驗刺激。同時,資源型城市特殊背景使得這些工廠遺址成為中國工業時代的象征,這種歷史意義也同樣存在旅游價值②。
工業遺產旅游所需的旅游資源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沉淀成本:廢棄的廠房和專業的設備。原來的采掘業沉淀成本轉化成了旅游業的利用資源。而原來采掘業企業投資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這一部分沉淀成本,也重新成為了旅游業的基礎設施。這些沉淀成本已成為具有獨特性和壟斷性的資源優勢。
(二)對產業結構的改變
資源型城市因礦而生,豐富的礦藏資源是其最重要的比較優勢,因此這些城市的產業結構中采掘業和初級采掘加工業通常占據絕對主導地位,限制了其他產業的發展。
旅游業是一個高度集合化的行業,對于眾多服務業產業有很強的關聯性,其發展產生的拉動效應能夠帶動很多關聯產業。通常以中間投入率,即產業部門在生產過程中,從其他各產業購進原料與產業生產產值的比例,來衡量一個行業對于其他行業的拉動效應,中間投入率越高,說明其本身產品附加值低,對其他產業的拉動效應強。由2007年的中國投入產出表可算出旅游業的中間投入率為68.34%,是典型的高拉動效應產業。
旅游業和其他高拉動效應的產業不同在于,其拉動效應不限于前向關聯產業,拉動效應可以影響很多相關產業,兩個產業的關聯程度可通過直接消耗系數衡量。直接消耗系數則反映了產品之間直接消耗關系,其含義是某產品部門每生產一單位的總產品對某一有關部門產品的直接消耗數量。通常把A產業對于B產業直接消耗系數大于0.0003的兩個產業認為是顯著相關。在投入產出表的135個行業中,旅游業對其完全消耗系數在0.0003以上的行業有32個,包括10個工業制造業部門和22個第三產業部門,其中關聯程度最為明顯的十個行業如表1所示:
從上表可知旅游業的關聯產業多為第三產業,旅游業本身和其關聯產業的發展能夠使得資源枯竭型城市中的第三產業比重增加,經濟活力上升,改變目前第二產業畸高的不合理產業結構。
(三)對失業人口的利用
隨著自然資源的逐步枯竭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原材料市場競爭的加劇,資源型城市中的許多采掘業企業舉步維艱,面臨倒閉破產,產生大量的失業人口。采掘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其對從業人員技術水平要求不高,這造成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失業人口中的文化程度偏低,文盲和半文盲所占的比重很高。
旅游業的高勞動力吸納能力能夠充分利用資源型城市中的大量失業人口。通常以資本裝備系數,即某部門單位固定資產折舊投入所對應的勞動者報酬投入比例來判斷一個產業是否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裝備系數比例越高,則說明該行業的勞動密集程度越高。由表2可知,旅游業資本裝備系數為5.39,僅次于農業的18.98和建筑業的9.55,這說明旅游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對于失業人口有很強的吸納能力。
■
旅游業吸納勞動力另一個特點就是進入門檻低,不像電子通訊、計算機或者生物技術等行業一樣對從業人員有較高要求,旅游業與其相關的服務業、酒店業和餐飲業等提供的就業崗位對從業人員要求較低,只需簡單培訓即可上崗。因此發展旅游業,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大量教育程度偏低的失業人口從劣勢變為勞動力比較優勢。
(四)惡劣的自然和城市環境
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在主觀或客觀上走的往往是“先開采、后治理”的路子,甚至采取的是“只開采、不治理”的策略。大量的廢水、廢渣和廢氣伴隨著資源的采掘而產生,造成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另外,資源枯竭型城市還有一些特有的生態環境問題:煤炭型城市由于煤炭開采造成的土地塌陷;冶金城市的礦石和煤炭城市的煤矸石堆放;以及開采過程中對于城市水體資源的破壞等①。這些問題不僅影響當地人民生活,并且會降低其對于外部投資的吸引能力。
旅游業以“無煙工業”著稱,其生產過程就是游客游覽景點的整個過程,無需廠房、機器等傳統工業的固定投入成本,不消耗能源,不產生污染環境的廢水廢氣。另外,旅游業的原材料是景點景觀,并不產生能源消耗;銷售產品并非實際物品,而是旅游帶給人的愉悅和旅游過程中的服務,整個行業從理想角度而言可以視為無限循環利用,和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的理念一致。
因此相比其他轉型路徑,資源枯竭型城市走旅游業轉型會減輕對當地環境的壓力,使其擺脫原來的“臟亂差”形象。
二、資源枯竭型城市旅游產業轉型的相關因子分析
旅游業是資源枯竭型城市一個很好的轉型路徑選擇,在國外有很多可借鑒的案例:既有西班牙的畢爾巴鄂市成功轉型的案例,也有日本夕張市盲目擴張旅游業,超出城市自身消費承載能力,最終走向破產的失敗警示。
本文在此試歸納出對于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旅游業可行性產生較大影響的四個因素,并分為資源枯竭型城市旅游業轉型的區位影響因素和城市轉型發展條件兩大分類:
(一)城市交通通達度
一個城市能吸引多少游客很大程度上受其交通通達度的影響。交通是旅游的基礎,游客完成旅游首先需要空間的移動,這只能通過交通運輸來實現。旅游地的交通通達度性會影響潛在旅游客戶的旅游選擇決策。另外,良好的交通通達性也擴大了城市的旅游吸引半徑,把更多的人口納入潛在旅游人口。Kual指出交通因素是旅游業成功法則的一個基礎組成部分,合適的交通網絡能夠使得一個已經衰退或者消亡的旅游區重新煥發生機①。
我國大部分資源型城市是因礦而生,處于地理偏遠區域,無明顯的交通區位優勢。與周邊區域城市協調性和關聯性差,是其向旅游業轉型不利因素。但資源型城市長期以來和后向關聯的原材料加工產業城市存在生產合作關系,擁有相應配套的專業化運輸線路,如果能夠對這些原來的運輸線路加以利用,則會是資源枯竭型城市向旅游業轉型的一個有利因素。
(二)區位選址因素
旅游業的生產原料天然固定,無法像其他行業的廠商一樣進行區位選址,自由選擇區位來追求利潤最大化,因此對于旅游業發展而言,選址影響因素大于其他行業。選址影響因素可分為區位競爭因子和區位耦合因子兩類。
區位競爭因子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同類型旅游資源。兩個近距離的旅游資源將會形成直接的競爭。結果可能是一方破產倒閉出局,被另一方完全占據市場資源;或者雙方共同瓜分有限的市場份額。例如山西省內的煤炭資源城市群,它們地理位置相近,城市背景類似,煤炭是它們共同的標志和名片,發展煤炭工業遺產旅游是這些城市可供選擇的轉型方向。但如果這些城市同時開發煤炭工業旅游,將會造成區域內的惡性競爭。因此資源枯竭型城市附近的類似旅游資源會對其向旅游業轉型發展起到阻礙作用。
區位耦合因子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可以相互彌補,形成整合的其他旅游資源,它們的整合能夠產生比原先單一資源具有更強吸引力的綜合旅游品牌。如南京的棲霞山、湯山等自然旅游資源和秦淮風景帶、中山陵景區等人文旅游資源形成優勢互補,共同塑造了南京市的城市旅游品牌。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工業遺產與傳統的人文或自然景觀存在顯著差異,容易和附近區域的其他旅游資源形成互補耦合,共同發展。
(三)旅游客源地內居民人口規模結構與居民消費能力
理論上,一個旅游資源對于世界任何區域內的潛在客源都具有吸引力,但實際上受文化、國別等因素的影響。城市旅游資源的影響范圍通常是有限的,對于資源枯竭型城市這種處于轉型期的新興旅游城市,其影響輻射范圍通常以周邊區域為主。
傳統研究認為,周邊城市的居民人口規模和人均GDP是居民選擇出游,形成客源地外推力的關鍵因素。但最新的研究這對于這兩個重要因素做出了修正。
首先,周邊客源城市的人口結構對于其居民的出游傾向也有重要的影響。有學者指出,在我國的游客中,年輕人受限于收入不高,老年人面臨健康問題,而中年人因其較高的經濟社會地位和良好的身體素質在旅游人群中占據著較大比例,有強大的旅游消費能力①。因此,客源城市的人口年齡結構和人口規模一樣影響其旅客輸送能力。
其次,客源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被認為比居民的人均GDP或人均收入水平能更好地反映居民的旅游消費傾向。不同的城市和地區,因物價指數不同,基本生活保障的消費也并不相同,單純以人均收入水平或者人均GDP來判定潛在客源的旅游傾向難免存在一定誤差。國際旅游組織聯盟(世界旅游組織前身)曾估算:居民可支配收入,即居民的收入在扣除必要的生存所需消費后的剩余量,每增加1%將導致居民的旅游消費增加1.88%②,較好地說明了兩者之間關聯。
(四)城市旅游消費承載能力及基礎配套設施
城市本身的規模會制約城市旅游業的發展規模。日本夕張市的案例是一個典型的說明。夕張市是一個人口和城市規模均不大的小型城市,但通過大力舉債經營,過度發展旅游業,超出其城市本身應有的消費承載能力,造成旅游景點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和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的大環境共同作用,導致了夕張市產業轉型的失敗③。
旅游業的基礎設施是指在游客游覽景點的過程中為游客提供衣食住行等便利的各項服務措施,一般指賓館、飯店以及交通等設施。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旅游范疇的擴展,休閑和旅游逐漸融為一體,會展中心、網球場、健身場地和游泳池等各種高端休閑娛樂設施也被納入到衡量城市旅游基礎設施好壞的標準中來。
我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在這兩個方面面臨諸多不足,這些城市并非是自然的人口聚集而形成,城市規模不大,城市人口有限,其本身消費承載能力不高。長期以來資源型城市只注重發展資源產業而忽視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因此各項基礎設施相對于其他城市顯得非常滯后,影響其向旅游業轉型的可行性。
三、資源枯竭型城市旅游產業轉型的策略選擇
如上文所述,四個主要的影響因子可歸納為兩大類,城市的交通通達度和城市的區位選址因素屬于傳統區位論中的影響因素;而旅游客源城市內的人口結構規模以及消費能力和旅游城市自身消費承載能力與基礎設施均屬于制約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的內在與外在條件,稱之為轉型的發展條件。針對兩大類影響因子可以把我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劃分為四種不同類型,再針對不同類型探討其發展思路。
(一)區位條件好、發展條件好的資源枯竭型城市——主導產業發展模式
這類資源枯竭型城市有向旅游業轉型的最好條件,良好的交通通達性;區域范圍內缺少可與之競爭的其他同類型旅游資源;旅游客源范圍內存在大型經濟城市,可提供大量的潛在客源;城市自身規模能支撐起旅游業的充分發展,有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
這類資源枯竭型城市應該大力發展旅游業,以旅游業作為資源枯竭后的主導產業來推動整個城市的發展。政府在這個過程中應積極引導,以工業遺產旅游為主要賣點,同時發掘自身城市在歷史、文化上的可利用之處,形成資源的耦合效應。如果城市本身存在非常好的可利用的自然或人文旅游資源,也可以以其本身的自然或人文旅游資源為主,工業遺產旅游為輔助耦合因子進行資源整合。
旅游業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作為前期宣傳投入,但長期以來,資源型城市的大型資源型企業直屬中央部委或省委,大量的財稅收入都直接上繳中央或省級政府,給地方政府的留成極少,造成地方發展所需要的財富積累極少。雖然后來隨著改革的進行,這種不合理的制度得到了改善,但此時資源型城市往往已經面臨資源枯竭的困境和一大堆遺留問題,地方政府很難再獲得相應的積累資金①,由于地方財政能力薄弱,僅僅依靠地方政府很難擔負起旅游業發展的前期投入,因此需要中央政府給予財政扶持使得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旅游業得以起步,中央政府提供財政扶持可要求各級地方政府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資金,共同籌集資金。這樣有利于各級政府協調合作,共同解決問題②。
(二)區位條件好、發展條件差的資源枯竭型城市——過渡產業發展模式
此類資源枯竭型城市可能是自身規模太小,基礎設施薄弱,難以形成旅游業的規模化,也可能是在其客源覆蓋范圍內缺少大量的潛在消費客源,難以形成穩定的客源供應,限制了旅游業發展的可行性。但是,由于擁有較好交通通達性,如交通便捷,并且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并沒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因此,此類資源枯竭型城市仍然可利用現有資源,發展一定規模的旅游業。
旅游業是一個投入產出見效快、關聯度很高的產業,和旅游業產生直接關聯構成旅游集群的產業有旅行社業、旅游購物業、旅游娛樂業、住宿業和餐飲業。而處于外圍的與旅游業形成關聯的補充性產業則覆蓋范圍更廣,包括通訊、建筑、會展、保險、醫療等等③。
以旅游業的起飛為機遇,可拉動一批關聯產業的發展,再根據自身的比較優勢,在這些已經得到初步發展的行業中選擇一個或幾個適合自身區位特點和資源稟賦作為新的主導產業進行發展。旅游業能夠帶來大量的客流,資源枯竭型城市可以以此為契機,通過包裝宣傳,重新塑造自己城市的品牌,改變以往的“臟亂差”的形象。另外,旅游業的產出見效快,能夠立即給資源枯竭型城市帶來資金,資源枯竭型城市難以發展通常都是受限于資金缺乏,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大量失業人口的技能再培訓、環境的治理等都需要資金的注入,這些都是資源枯竭型城市在轉型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區位條件差、發展條件好的資源枯竭型城市——依附產業發展模式
此類資源枯竭型城市擁有良好的發展條件,周邊存在大量的潛在客源,城市本身的基礎設施與消費承載能力都非常良好。但惡劣的區位條件限制了其轉型旅游業的可行性。區位條件差可分為兩種可能情況:
一是城市本身的交通通達性不高,對于潛在客源而言缺乏良好的可進入途徑,對于此類城市,應把轉型的資金首先投向交通設施的建設,如高速公路、鐵路等,一旦形成良好的可進入通道,就可以向第一類城市一樣把旅游業作為城市轉型的主導產業發展。
二是因為城市周邊存在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這些競爭對手對于周邊的客源有極強的吸引力,資源枯竭型城市本身的旅游資源與其相比,在品牌、開發程度、經營方式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嚴重限制了資源枯竭型城市旅游業的發展可行性。在此情況下,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旅游業轉型應該謀求合作發展,突破行政區域的限制,尋求一個以區域內的王牌旅游資源為核心,其他旅游資源為補充的大區域旅游格局,并在此格局下形成自身依附型的旅游發展模式。
依附型發展模式要求資源枯竭型城市明確定位、尋求對接、錯位發展。明確自身在整個旅游資源體系中屬于從屬地位,不盲目求大求強;尋找與核心旅游資源的對接,形成統一的發展品牌;但也不能與強勢旅游資源在內容功能上完全重疊,需要有一定的差異錯位,才能優勢互補,提高整體的區域旅游競爭力。作為區域旅游體系中的依附和補充部分,資源枯竭型城市應通過在人才、信息、交通、客源等資源上的共享,融合進整個區域旅游體系中,形成整個區域旅游業的共同發展,并在這個過程中謀求自身的進步①。
(四)區位條件差、發展條件差的資源枯竭型城市——不宜發展旅游業
這類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旅游業毫無任何優勢,交通通達性差,并且區域范圍內存在競爭因子,使其自身毫無比較優勢;過差的基礎設施和缺乏潛在客源使得此類資源枯竭型城市向旅游業的轉型存在極大風險,失敗可能性極高。
對于此類城市,則不宜選擇旅游業作為其城市繼續發展的轉型方向。雖然旅游業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朝陽產業擁有著廣闊的前景,但城市發展的決策者既應認清發展形勢,又要明白城市自身的局限所在,不可盲目跟風,強行發展旅游業。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轉型并非只有旅游業一種模式,結合自身城市特點,尋找自身在區域范圍內具有比較優勢的其他產業進行發展,才是可行之路。
責任編輯: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