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大俊 王浩然
[摘 要]目前,我國正處于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過渡的關鍵時期,轉變水利發展觀念,提升水利文化內涵,是時代賦予現代水利的重要使命。我們要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要求,注重水文化價值理念建設,弘揚現代水利精神;要挖掘水工程內涵,加強水文化規劃,強化水文化管理,培養水文化人才,完善水文化建設的保障措施,以展現現代水利的文化內涵,實現人水和諧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現代水利;水生態文明;水文化價值理念;人水和諧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2)05-0084-05
[作者簡介]鄭大俊(1950—),男,湖北荊門人,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水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水文化研究;王浩然(1988—),男,江蘇贛榆人,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和水文化研究。(江蘇南京 210098)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河海大學)基本科研重點資助項目“水文化在現代水利中的人文價值研究”(2010B21414)的階段性成果。
Title: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f Modern Water Conservancy Embedded with the Water Culture Value
Authors: Zheng Dajun & Wang Haoran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water conservancy to the modern one. Transforming the development idea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promot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re the important missions that modern water conservancy is entrusted by the era. It requires us to comply with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socialist core system,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value of water and promote the spirit of modern water conservancy. In order to show the culture connotation of modern water conservancy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water harmony, we should also unearth water engineering connotation, strengthen water culture planning, reinforce administration of water culture, cultivate talents of water culture and improve the supporting measures of water cultur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modern water conservancy; eco-civilization of water; culture value of water; man-water harmony
水是中華文化中最普遍、最具有創造力的意象符號。在長期的治水實踐過程中,中華民族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水文化。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水利部發布的《水文化建設規劃綱要(2011-2020)》強調,要“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根本要求,切實提高全社會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和水文化的高度自覺和自信,引導社會建立人水和諧的生產生活方式”。
目前,我國正處于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的關鍵時期,新時期的治水實踐涌現出的新問題,對現代水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引導下,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思路,打破傳統水利價值觀念和工作模式的束縛,堅持以人為本,正確處理現代水利中人文價值與生態價值之間的關系,追求人水和諧的可持續發展。
一、現代水利嵌入水文化價值理念的戰略目標
水利是一項系統工程,既涉及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也涉及對社會規律的思考。現代水利嵌入水文化的價值理念,應該依據《水文化建設規劃綱要(2011-2020)》的要求,強化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創新水利發展,弘揚水利精神,加強水文化載體建設,增強現代水利文化內涵,提高現代水利行業文化軟實力,切實提高現代水利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引導全社會形成人水和諧的生產生活方式,最終實現“水資源安全、水環境清新、水文化豐富、水產業活躍、水生態優美”的新局面。具體來說,現代水利嵌入水文化理念的戰略目標是:
(一)轉變水利發展觀念
隨著社會的發展,水利工程的功能也發生很大變化,已由傳統的灌溉、航運、防洪、發電型向生態、環保、旅游型擴展。傳統河渠將演變為集病害治理、節水改造、水土保持、凈化水源、景觀美化、教化娛樂為一體的生態河渠。①目前,高度發達的水利科學技術和極度匱乏的水利人文內涵之間的矛盾,科技水利與人文水利的嚴重脫節,是現代水利發展中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這就需要在觀念上轉變全社會對水利發展的認識,即由“治水”、“用水”向“節水”、“親水”、“愛水”轉變,從而營造一種良好的水文化氛圍,實現科技水利與人文水利的完美結合。
(二)提升水利文化內涵
當前的水利項目偏重實用,缺乏美感和藝術氣息,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水文化理念融入現代水利的過程中,要特別關注水文化理論與水利實踐的有機結合,即在研究中不斷創新水文化理論,在實踐中不斷深化水文化理念,通過水利工程的建設和水利科技的實現,展示水文化的建設成果,提升水利工程、水景觀的文化品位,突出現代水利特色,擴大水文化的影響力。
(三)提高水利隊伍素質
水利職工隊伍的思想品質、文化素質和業務能力,直接影響著我國的水利事業發展。如何增強水利建設的文化含量,如何提升水利工程的生態效應,是水利職工隊伍的首要任務。因此,在水利建設實踐中,應該大力弘揚新時期“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精神,自覺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斷強化團隊建設,激發水利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水利干部職工的理論素養和文化素養。
(四)完善水利保障措施
現代水利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離不開一套完善的保障措施。政府機關和水利部門應該充分認識水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將水文化建設納入到水利建設的序列之中,做到水文化建設與水利建設一起部署、一起檢查、一起考核;并且保證水文化建設資金到位,水文化改革政策落實到位,水文化宣傳教育措施到位,最終建立“政府主導、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水文化建設體制,為我國水利事業的快速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二、現代水利嵌入水文化價值理念的戰略舉措
現代水利嵌入水文化價值理念,應該堅持時代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生態型原則、特色性原則和整體性原則,力爭做到“研究與實踐相結合、傳承與創新相結合、行業與社會相結合、整體與重點相結合”,①從弘揚現代水利精神入手,深入挖掘現有水利工程的文化內涵,加強對水利工程的水文化規劃,在水工程管理過程中注入水文化價值理念,注重培養水文化人才,普及水文化知識,全面開展水文化價值工程建設。
(一)弘揚水行業精神
“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是水利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榮辱觀在水利行業的生動體現,也是良好社會風尚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水利精神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秉承了水利行業的優良傳統作風,積累了水利行業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體現了水利職業道德的精髓,是加強水利隊伍建設的思想文化基礎,也是增強水利行業凝聚力、提高水利行業向心力的精神動力。
獻身精神是指忠于水利事業,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奉獻給國家水利事業的奉獻精神;負責精神是視水利工作為己任,勇于承擔責任,腳踏實地、負責地完成水利工作的認真精神;求實精神是講求實際,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踏實精神。“獻身、負責、求實”的精神從三個側面反映出水利職業道德的特定本質和規律,形成了一個嚴謹的水利職業道德范式。大力培育水利行業文化,弘揚水利行業精神,是推動現代水利發展的重要舉措,為水利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和諧的文化氛圍。
(二)挖掘水工程內涵
我國是一個水利大國,也是一個水利古國,中華民族的治水傳統與華夏文明一樣源遠流長。從大禹開始,歷代善治國者均以治水為重,留下了許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其設計、施工、造型、工藝和作用都凝聚著當時人們的認識、智慧和創造,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記,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成為水利史乃至社會文化史研究的活化石。我國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不僅以其“歷史跨度大、工程規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區范圍大、社會經濟效益大”的特點享譽中外,而且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中華文明成就的重要標志。
挖掘水工程內涵應該主要從“整理、保護和開發”三個階段展開。一是開展水利工程情況普查,全面了解水利發展情況,獲取水利工程的第一手資料。二是加強水利工程遺產保護,制定相應的保護政策,設立修繕保護專項經費,堅持“修舊如舊”原則,并做到恢復古貌和合理開發相結合,科學地開展水利工程遺產的保護和修繕工作。三是發掘水利工程文化內涵,征集歷史文化名人和治水軼事,完善生態綠地和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市民親水戲水的休閑娛樂場所和水利史、水文化教育培訓基地,賦予水利工程遺產時代元素,推進人水和諧的生態文明建設。
(三)加強水文化規劃
現代水利中的水文化建設系統嚴謹,內容廣泛,需要在建設之前做到科學規劃和準確定位,深刻認識到水文化規劃的重要意義,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新時期的治水思路,按照文化的發展規律,把握先進文化的時代特征,切實把水文化建設規劃落到實處。在水文化建設階段,水文化規劃一般分為“精神水文化規劃”和“物質水文化規劃”兩個方面。
1.精神水文化
精神水文化是指與水密切相關的哲學思想、精神動力、文學藝術、審美價值和民俗風情等,是以哲學、文學、史學和藝術等知識成果和以民族精神、行業價值等觀念意識形態表現出來的水文化,是水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精神水文化建設需要體現水利行業的價值理念,大力弘揚新時期的水利精神,開展水文化教育,普及水文化知識,確保水利行業和全社會都能對水文化形成科學正確的認識。
2.物質水文化
物質水文化是指水形態、水環境、水工程和水工具中所蘊含的人文內涵,是對承載水文化內涵、彰顯水文化魅力的文化載體研究。物質水文化是一種有形文化的建設,在規劃過程中首先要進行系統調研和全面規劃,根據水工程、水景觀的歷史底蘊、藝術風格和地域特點確定合理的建設方案,實現現代水利經濟、生態、社會和文化功能的統一。
(四)注重水文化管理
水文化管理是指水事活動中一切管理政策、制度和行為,包括水利行業管理、水資源管理、工程建設管理和水工程管理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人們對全面有效的水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水事管理中注入水文化價值理念。水文化管理可以分為“制度水文化”、“行為水文化”和“水文化產業”三個方面。
1.制度水文化
制度水文化是以法律形態、組織形態和管理形態構成的水文化,以形式化的制度為載體,調整人與人、人與水之間的關系。水文化管理只有建立一套規范完善的制度體系,提高組織的協調性和管理的有效性,才能深入細致地開展水文化理念建設工作。制度水文化建設要深化對制度功能的認識,發揮制度的整體功效,構建科學合理的制度體系,并根據新的發展形勢和發展要求及時作出調整和改善,不斷提高制度建設的質量和水平。
2.行為水文化
行為水文化是與水有關的行為習慣或生產生活方式,包括人們在飲水、治水、管水、用水方面的行為習慣和民俗風情。人們的各種涉水行為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進行,而人們的各種行為又創造和豐富了文化。
作為水文化的核心理念,人水和諧的價值觀應該提高到社會最高的認識層面上來,納入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的總體目標,指導和規范人們日常的行為習慣。要尊重水資源的自然生態環境,減輕人類活動對水資源帶來的負面影響,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要建設親水平臺,開展各類水文化教育宣傳活動,引導人們科學親水與合理親水,在自然與人文環境協調發展中營造和諧的親水文化氛圍。
3.水文化產業
目前,水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各級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貫徹“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的方針,推動水文化產業的市場化進程。水文化產業的發展應該主要與旅游產業相結合,根據自身的文化特點,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開發水利旅游資源;積極支持水文化創意產業的培育,建立水文化產業轉化機制,打造水文化特色品牌,形成水文化產業鏈,培養新的水利經濟增長點。
(五)培養水文化人才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現代水利嵌入水文化價值理念離不開一支知識廣博、能力過硬的人才隊伍,加強水文化人才的培養工作,建立“水文化人才庫”,是實現科技興水的重要保障。水文化人才的培養可以著重從開展水利職工水文化教育、培養水文化研究專業人才和加強學校水文化教育力度三個方面展開。
三、現代水利嵌入水文化價值理念的保障措施
現代水利嵌入水文化價值理念,不僅需要全面系統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措施,也離不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體系。水文化保障措施應該著重強化責任主體,創新發展思路,優化建設環境,加大資金支持,保障水文化價值理念建設工作的順利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水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水文化建設應該作為一項政府的事業加以規劃實施,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全局出發,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增強水文化規劃建設的自覺性和科學性,切實將發展水文化的歷史任務落到實處。要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調、基層實施”的指導方針,明確政府的主導地位,加強組織領導,建立水文化建設的綜合決策機制,協調水利、規劃、交通、宣傳、文化、旅游等部門之間的工作,權責明晰,分工明確,協商解決地區、流域之間的水文化建設問題,科學推進現代水利事業和水文化事業的發展。
(二)加大資金投入
水文化建設涉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建設要求高,投資力度亟待提高。要增加公益性水利項目的財政投入,設立水文化建設專項基金,形成穩定的財政來源。當然,水文化建設僅僅依靠政府的財政投入是遠遠不夠的,要綜合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做到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引導和支持社會企業開展水文化研發工作,培育水文化建設新的經濟增長點,建立水文化產業轉化機制,為水文化建設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三)完善規章制度
現有的涉水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大多是從工程技術的角度出發,對操作和管理過程作出了詳細的規定,而較少涉及水文化的研究、教育、宣傳和遺產保護等方面的內容,水文化價值理念建設還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據和政策支持。完善的制度體系要具備全面性、針對性、科學性和效果性的特點,結合現代水利實際,綜合考慮各個階段、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的客觀情況,確立標準,收集信息,分析研究,科學地制定相關政策,并對實施的效果作出準確的預測。
在執行方面,應該堅持依法行政,規范執法行為,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執法效率,實行監督與問責制度,制定水文化建設的監測與評估標準,建立水文化評估指標體系,以客觀的標準衡量水文化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評估水文化的建設成效和政策的實施情況。同時,要保障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建立水文化發展動態公示制度,實行政務公開,鼓勵公眾提出建議并參與監督,調動公眾參與水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四)倡導社會參與
長期以來,水文化一直被認為是水利部門的文化,水文化建設工作被當做是水利系統和政府部門的工作,在社會上沒有形成統一的水文化理念。這種認識上的缺陷使得水文化建設流于形式,脫離生活,嚴重阻礙了水文化理論的豐富和水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要積極進行政策創新和制度創新,綜合運用政策引導、教育引導、媒體引導等手段,宣傳國情水利,普及水文化知識,提高社會的水患意識和節水意識,鼓勵社會公眾積極參與水資源保護工作;用景觀水利的藝術理念建設和改造水工程,使水利景區成為人們親水戲水的休閑娛樂場所,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大新聞媒體宣傳力度,及時傳達最新的水文化資訊,形成良好的水文化輿論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水文化活動,確保水文化宣傳進基層、進社區、進鄉村、進學校,在全社會創造共同的水文化價值觀念。
水利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建設現代水利需要復雜高端的技術來支撐,沒有發達的科學技術就沒有水利的現代化。但是,現代水利的內涵是豐富的,不僅包括科學技術,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世界各國現代化進程反復證明:僅僅依靠科學技術無法解決人與水的矛盾沖突。這就需要我們重視水利的人文價值建設,把人水和諧作為構建現代水利的核心,把文化的元素滲透到水利工作的各個方面,滲透到水利建設的各個環節,展現現代水利建設的文化內涵,彰顯水利工程的文化功能,實現科技水利和人文水利的統一。①
責任編輯:胡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