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城市建設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是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本文通過考察國外一些生態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得出許多有益于我國現代城市建設的啟示。由此反觀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主要存在居民生態意識不強、科技含量不高、資金不足、規劃不合理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一些相關建議,以期更好地建設我們的美好家園。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城市建設、生態意識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2)05-0077-07
[作者簡介]艾書琴(1987—),女,江西高安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國際交流中心外事專管員,主要從事社會學及公共管理學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
Title: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Eco-city Construc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China
Author: Ai Shuqin
Abstract: The eco-city construction is a sign of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direc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future.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enlightenment of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which may benefit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mainly exist problems such as residents lack of eco-consciousness, low-technology, shortage of funds, and irrational planning in Chinas eco-city construction. To better build our beautiful homeland, some relative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eco-civilization; eco-city construction; eco-consciousness
一、生態文明與生態城市建設
生態文明是以人類社會與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共同進化為核心的物質、精神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人類對傳統文明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是人類文明的高級形式。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的生存和發展理念,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前進方向,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覺選擇。其基本特征是: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宗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人類的長遠發展為著眼點。2007年黨十七大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寫入報告,提出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這標志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城市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在加速城市化進程中,要大力發展生態文明、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實現城市的生態發展。①
生態城市(Eco—city)是全球或區域生態系統中分享其公平承載能力份額的可持續子系統。它是基于生態學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諧、社會公平和經濟高效的復合系統。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與人工協調、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理想人居環境。生態城市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來的。生態城市作為城市建設的理想模式,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生態城市中,技術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發揮,而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理論,應用生態工程、社會工程、系統工程等現代科學與技術手段,建成的一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保護三者保持協調發展、人與自然達到和諧統一的現代化綠色城市。
生態城市建設既包括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關系,又包括人與社會環境的協調關系。一方面,生態城市理論是伴隨著城市生態學理論研究的發展而產生發展的;另一方面,建設生態城市首先需要樹立生態文明理念。這是因為生態城市作為以人口為核心的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生態系統,其價值取向是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同時。生態城市建設倡導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觀以及生態意識。建立自覺保護環境、促進人類自身發展的機制,創造公正、平等、安全、舒適的社會環境。可見,生態城市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體現。同時。建設生態城市需要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前提。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之一,建設生態城市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是黨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的經驗
從20世紀70年代生態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國對生態城市的理論進行了不斷地探索和實踐。經過幾十年努力,新西蘭、巴西、澳大利亞、新加坡以及歐盟的一些國家都已經成功地進行了生態城市建設。這些生態城市,從土地利用模式、交通運輸方式、社區管理模式、城市空間綠化等方面,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生態城市建設提供了范例。①
(一)新西蘭的生態城市建設
1993年,懷塔科瑞市是新西蘭第一個完成2l世紀議程的城市。21世紀議程是一個相當龐大和復雜的文件,其關鍵是采用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戰略,尤其是認識人類、環境和經濟之間的密切關系。21世紀議程認為對未來開發和目前活動應有謹慎的和長遠的眼光。鼓勵社區在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保護和決策等方面,開展一系列創意活動。作為城市戰略規劃的拓展,懷塔科瑞市的綠色藍圖描繪了其生態城市前景,并闡明了市議會和地方社區為實現這一前景而采取的具體行動。綠色藍圖是指導該市議會行動的文件,它承諾了市議會對生態城市建設的責任、步驟和具體行動。懷塔科瑞市的建設目標為可持續的、動態、和公平。在環境方面體現的尤為明顯。可持續的環境是新西蘭資源管理法案的基礎。可持續性是“在一定限制范圍內的發展狀態”。使用可更新的資源數量必須小于其再生量,避免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修復的損害。在新西蘭懷塔科瑞市,每個人都有權利享用環境并使生活達到某種環境質量標準,而與其財富水平無關,面向公眾開放的海灘和國家公園便是最好的例子。動態的環境是指環境在人類活動和自然力的作用下,保持穩定的運動過程。因此,必須對生物多樣性加以保護。物種的滅絕會導致生態系統的崩潰,使環境的適應能力遭到破壞。公平的環境是指每個人都有權利享用環境并使生活達到某種環境質量標準,而與其財富水平無關。
懷塔科瑞市的生態城市藍圖最終是由社區居民而非市議會實現的。其重要的成果包括: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港口視野概念規劃,加強城區的實力,建立綠色網絡,休閑服務策略,減少固體垃圾量,實行更加清潔的生產。
(二)巴西的生態城市建設
巴西庫里蒂巴是南美國家巴西東南部的一個大城市,為巴西第7大城市,環境優美,在1990年被聯合國命名為“巴西生態之都”、“城市生態規劃樣板”。該市以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受到世界的贊譽,尤其是公共交通發展受到國際公共交通聯合會的推崇,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也給予庫里蒂巴極高的評價。該市的廢物回收和循環使用措施以及能源節約措施也分別得到聯合國環境署和國際節約能源機構的嘉獎。庫里蒂巴的建設經驗包括:
1.對市民進行環境教育。一個城市成為生態城市的前提是對其市民進行環境教育,培養其環境責任感。庫里蒂巴對此十分注重,兒童在學校受到與環境有關的教育,而一般市民則在免費環境大學接受與環境有關的教育。
2.公交導向式的城市開發規劃。庫里蒂巴市的土地利用與交通相結合,鼓勵混合土地利用開發的方式,而且總體規劃以城市公交線路所在的道路為中心,對所有的土地利用和開發密度進行了分區。目前,城市有2/3的市民每天都使用公共汽車,并且做到公共汽車服務無需財政補貼。研究人員估計每年減少的小汽車出行達2700萬次。
3.關注社會公益項目。庫里蒂巴有幾百個社會公益項目,較為著名的是環境項目——1988年實行的口號為“垃圾不是廢物”的垃圾回收項目,垃圾的循環回收在城市達到95%。回收材料售給當地工業部門,所獲利潤用于其它的社會福利項目,同時垃圾回收利用公司為無家可歸者和酗酒者提供了就業機會。這些簡單的、講究實效的、成本很低的社會公益項目旨在成為庫里蒂巴環境規劃的一部分,并使得城市在環境和社會方面走上了一條健康的發展之路。
(三)日本的生態城市建設
日本北九州市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以減少垃圾、實現循環型社會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城市建設,提出了“從某種產業產生的廢棄物為別的產業所利用,地區整體的廢棄物排放為零”的生態城市建設構想,其具體規劃包括:
1.環境產業的建設,建設家電、廢玻璃、廢塑料等回收再利用的綜合環境產業區;
2.環境新技術的開發,建設以開發環境新技術、并對所開發的技術進行實踐研究為主的研究中心;
3.社會綜合開發,建設以培養環境政策、環境技術方面的人才為中心的基礎研究及教育基地。
市民積極參與,政府鼓勵引導,是北九州生態建設的經驗之一。為了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北九州開展了各種層次的宣傳活動,例如,政府組織開展的汽車“無空轉活動”,制作宣傳標志,控制汽車尾氣排放;家庭自發的“家庭記賬本”活動,將家庭生活費用與二氧化硫的削減聯系起來;開展了美化環境為主題的“清潔城市活動”等。
(四)丹麥的生態城市建設
丹麥的哥本哈根市生態城市建設項目是丹麥第一個生態城市的建設項目,旨在建立一個生態城市的示范城區,為丹麥和歐盟的生態城市建設取得經驗。其生態城市建設的內容包括:
1.建立綠色賬戶。綠色賬戶記錄了一個城市、一個學校或者一個家庭日常活動的資源消費,這樣能夠比較不同城區的資源消費結構,確定主要的資源消費量,并為有效削減資源消費和資源循環利用提供依據。
2.確定生態市場交易日。從1997年8月開始,每個星期六,商販們攜帶生態產品(包括生態食品)在城區的中心廣場進行交易。一方面鼓勵了生態食品的生產和銷售,另一方面也讓公眾們了解到生態城市項目的其他內容。
3.吸引學生參與生態城市項目。丹麥生態城市項目十分注重吸引學生參與,在學生課程中加人生態課,對學生和學生家長進行與項目實施有關的培訓。通過項目實施的中期報告、項目進展評價,使得該地區取得了相當大的環境效益。
(五)澳大利亞的生態城市建設
懷阿拉位于澳大利亞的南澳大利亞州沙漠附近。1997年4月1日,懷阿拉市政府通過了一項決議,批準并把目前的所有環境計劃融合到一起實施:“懷阿拉市政府承諾通過生態城市建設為市民創造一個更好的居住環境,長久地實現更加可持續的發展,降低社區的真正費用,為實現州和澳大利亞的環境目標進行最好的實踐”。懷阿拉的生態城市項目充分融合了可持續發展的各種技術,包括城市設計原則、建筑技術、設計要素和材料、傳統的能源保護和能源替代、可持續的水資源使用和污水的再使用等。其生態城市發展戰略包括:
1.設計并實施綜合的水資源循環利用計劃;
2.在城市開發政策上實行強制性的控制,對新建住宅和主要的城市更新項目要求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并在設計上改進能源效率;
3.對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給予財政刺激措施;
4.21世紀議程的環境規劃過程;
5.開展宣傳優良的、可持續的建筑技術的大眾運動;
6.形成—體化的循環網絡和線狀公園;
7.建立能源替代研究中心。
(六)新加坡的生態城市建設
新加坡作為世界矚目的“花園城市”,其與人們對自然的關愛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追求天人合一的觀念是分不開的。“園林城市”和“花園城市”的本質應是“天人合一”,而非人為第一位,無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人類社會的繁榮發展應同自然界物種的繁衍進化協調進行,最終創造一個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城市。在新加坡城市規劃中,專門有一章“綠色和藍色規劃”,其目的是為了確保在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的條件下,新加坡仍擁有綠色和清潔的環境,充分利用水體和綠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質量。其中主要做法有:建設更多的公園和開放空間;將各主要公園用綠色廊道相連;重視保護自然環境;充分利用海岸線并使島內的水系適合休閑的需求。新加坡城市建設的目標就是讓人們在走出辦公室、家或學校時,感到自己身處于一個花園式的城市之中。①
三、我國生態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公眾的廣泛參與
生態城市建設的本質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因此,公眾的廣泛參與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關鍵環節。目前,我國公眾的資源環境意識和參與的積極性還不高,城市居民生態意識不強,生活垃圾沒有分裝處理,隨意亂扔。特別是對于自然界不可降解的且會帶來嚴重污染的生活垃圾,如電池、塑料制品以及其他化學合成制品等,往往與普通生活垃圾混裝,給處理工作造成困難。②
(二)科技含量不高,資金不足
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科技投入不足,吸納、消化和運用科學技術成果的能力較弱,專業技術人員短缺,結構欠合理,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份額不大。而且工業技術水平總體不高,技改投入不足,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生產工藝。設備落后,能耗高、效益低、“三廢”處理不到位,市場競爭力不強。生態農業技術尚待普及,農產品加工尚處初級階段,加工水平低,品質不高,嚴重的制約了我國生態城市的建設。另外,生態城市建設無論從技術、設備還是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比如水處理,光建一座污水處理廠就得上千萬資金。雖然我國可以爭取國際的支持,但最終主要還是靠生態城市自身。而現在我國絕大多數生態城市有限的資金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因而難以引進新方法、新技術來進行生態城市的建設。更不能為其周邊地區經濟發展起到進一步的示范和帶動作用。①
(三)大部分地區生態城市建設規劃不合理,沒有“量體裁衣”的發展目標
從我國目前的狀況看,一些城市沒有制定符合自身生態特征的建設規劃和目標,而是照搬其他城市的做法,甚至出現為單純追求目標實現而違背生態規律的現象。首先,許多城市在生態城市規劃建設中,為了追求所謂的“與國際接軌”和綠化指標,較容易出現“急功近利”的思想,盲目模仿成功典型案例,忽視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特色,造就了一批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人為景觀,影響了城市綠地綜合生態效益的發揮,其次,在生態城市規劃建設中,重綠地設計,輕綠化設計。綠地或綠化設計是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傳統的綠地往往只是注重面積指標,綠地多位于交通和建筑周圍的空地處,這樣的綠地不能對城市起到生態意義上積極作用,而綠色設計強調的是生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其含義遠較綠化更廣泛和深遠,它更多地與生態系統、大地景觀、整體和諧、集約高教等概念相聯系。我國近幾年很多城市在綠化建設中,片面追求美觀、氣派,大植草坪,雖然綠地面積大幅增加,但城區樹蔭稀少,廣場、街道到處是單凋的草坪和水泥路地面。
四、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一)充分發揮生態城市建設中公眾參與機制的作用
1.提高生態意識。首先,提高社會公眾的生態意識。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培育和弘揚生態文化,積極開展多種形式和層次的生態知識普及教育,倡導符合綠色文明的生活習慣、消費觀念和環境價值觀,力爭把生態意識滲透到千家萬戶,并轉化為全社會公眾的自覺行動。這是構建公眾參與機制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其次,要努力提高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可以通過加強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強化公眾的參與意識,引導社會公眾主動參與。
2.搭建渠道體系,建立健全公眾參與的具體保障機制。公眾參與必須依靠一定的渠道和方式進行。首先,政府要建立健全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的聽證制度,并使其切實發揮作用。要對切實關系社會公眾生態環境權益的規劃或政策措施以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召集有關社會公眾深人論證。以此,保障社會公眾的參與權和監督權;第二,要建立健全生態城市建設公眾參與的監督機制。就是由社會公眾針對生態城巾.建設過程中的執行情況進行即時的監督,通過電話、網絡等渠道搭設公眾參與的平臺,使社會公眾及時反映情況,提合理化建議。監督內容主要包括合理化決策執行中的不到位情況和原定決策在執行中的不適應情況等;第三,要建立健全生態城市建設領導政績考核制度,政績考核應由原來的以經濟發展一維為主轉為包含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進步三個方面,以此降低破壞生態求發展的政府選擇幾率。可以采取由社會公眾參與的定期考評方式,使政績考核真正成為生態城市建設的助推器。①
3.建立健全公眾參與的激勵機制
所謂激勵,就是一個有機體在追求某種目標時的愿意程度;或者是以一定的措施激發、引導特定行為的活動。在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采取內激勵與外激勵相結合、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以激發社會公眾內心身處的參與意識為基礎,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意愿受重視的程度或者所提建議的影響力,再輔之以配套的激勵措施,例如,實施環境污染有獎舉報制度、開展獻計生態城市建設活動以及自發進行的生態環保行為等,查實或采納后就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從長期看,此舉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政府管理環境的成本。②
4.增強信息透明度,構建生態城市建設信息共享平臺。在生態城市建設中,享有知情權是公眾參與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須構建生態城市建設信息共享平臺,并使其真正即時地發揮作用。要使社會公眾能夠及時了解政府的有關政策信息,了解生態城市建沒的進展情況,了解參與的具體途徑和方法;要不斷加強信息公開的廣度和深度,加強有關部門公開信息的能力建設,保證信息透明化,公開制度化,利用信息手段來保障和推動公眾參與機制作用的發揮。
5.構建合作式參與和獨立式參與相結合的公眾參與機制
就公眾參與機制本身而言,根據發起人的不同,可以分為政府主導的合作式參與和民間主導的獨立式參與兩種形式。例如,參加政府組織的聽證會、投票等是合作式參與,而由非政府組織獨立發起的公眾參與就是獨立式參與。其中,民間主導的獨立式參與往往更加聚集和代表民意,更加關注全體社會的公共權益最大化,他們也往往容易得到相關領域專家的支持,并且對涉及公眾權益的事件更加敏感,更容易迅速發現問題,并為解決問題作出積極的努力。為更好地實現公眾參與,應該構建兩者相結合的機制,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當然,民間組織也會面臨一些諸如資金來源、公眾認同度等問題。為此,作為對政府職能的有益補充和重要配合的民間組織的獨市式參與,政府應該加大對其的扶持、引導和管理力度,加大彼此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必要時以適當的方式協助其籌措一定的活動資金,以使其在宣教、聽證、政策制定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③
(二)加強城市間、區域間在生態建設中的協作
生態城市的建設不應以犧牲周圍區域的利益來換取生態城市建設的進步,特別要強調城市間、區域間的協作,也就是不僅要注重城市自身的發展繁榮,還要確保城市的活動不損害其他城市的利益。如果僅僅注重城市自身的生態建設,不顧其周圍區域的利益,就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建設,也不能取得長久的、可持續的發展效果。我們在進行生態城市建設的同時必須將其周圍區域一同納入考慮的范圍。威廉里斯教授認為,生態城市得以建立并且持續發展不能局限于“城市自身的建設與發展”,而必須著眼于“城市體系的建設與發展”,應當把消耗資源的城市和以生產為主導的農村地區有機地聯系起來,作為一個完整、統一的生態系統對待。“這樣人們能很簡單地把城市的有機復合肥料散播到附近的農村與森林,而農村也因此強化了生態支持能力,從而達到一個雙贏的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城市不僅可以不成為人類生態的“負擔”,而且還可以成為人類生態的“貢獻者”。
(三)完善環境立法,提高城市環境質量
1.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多方籌措資金投入。多渠道籌集生態建設資金,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逐步在綠化、永務、環衛等領域實行政企分開、管理與建設運行分開。按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產、監化的要求,引導和鼓勵各種所有制性質的企事業單位參與生態環境建設,形成政府、企業和個人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2.完善法規。加大政府監管力度。進一步補充完善地方法規,依照法定程序,修訂部分地方法規和標準;并加快立法進程,初步形成符合城市實際需要的、比較系統完整的地方法規體系。
(四)注重環境、發展與居民幸福指數的平衡
在生態城市建設的過程中,環境、發展與居民的幸福指數,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我們建設生態城市是為了尋找一條城市經濟發展與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數。這其中的環境、發展、居民幸福指數三個要素都至關重要,每個要素的缺失都會導致生態城市建設體系的殘缺。生態城市建設就是要謀求環境、發展和居民的幸福指數三者間的平衡,為了其中的任何一個要素去破壞或犧牲其它要素都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建設。
1.應當保證人民的生活質量。我們實施生態城市建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減少能源的消耗,這樣的舉措無疑是正確的,只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對程度的控制。例如,國外有的小城市,為了追求低碳,要求居民完全用自行車取代汽車出行,這在當今社會并不能成為行之有效的舉措,因為自行車的使用雖然可以減少能源的消耗、保護環境,但會影響到生產效率,如果所有人都來使用自行車,特別是在較大的城市中,經濟的發展勢必會受到一定的負面影響,進而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因此,我們應當更加積極地去尋找和開發新型的、可再生的、環保的能源來驅動汽車等較為高效的交通工具,當然,在這樣的能源還沒有能夠得到普遍運用的時期,提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減少汽車等消耗能源、污染環境的交通工具的使用,普及自行車等綠色、環保工具的應用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在保證人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保護了環境,兩全其美。
2.不可一味追求“生態”效果而盲目規劃。生態城市建設要實現城市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這其中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增加草場和風景林地的面積,但是這種“增加”一定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如果為了“生態”過少地劃分了功能性的建筑區域,對經濟的發展必將產生負面的效果。從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積累的經驗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態城市的建設是需要以較為強大的城市經濟實力作為支持的。另外,我們所說的“園林城市”,“森林城市”都是對生態城市的美好構想,將這種構想合理的實施可以很好地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也更加接近生態城市的建設目標,但這就要求我們在實施這一構想的過程中注意合理規劃,不可盲目追求“生態”效果,只有科學合理的規劃才能幫助我們真正實現“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的夢想。
責任編輯: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