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雪
摘要: 初中階段是一個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使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受益終生,因此培養初中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作者對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對初中學生學習習慣的現狀,以及不良學習習慣的形成原因進行分析,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提出了培養初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措施。
關鍵詞: 初中學生學習習慣培養措施
一、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重要性
(一)可以使學生受益終生。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可見學習行為習慣與人的性格命運的密切聯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習慣可以影響甚至決定人的一生。
(二)可以減輕家長、老師的負擔。
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能讓學生自己受益,而且能減輕家長、老師的負擔。一個學生如果養成了檢查訂正作業的習慣,那么不需老師和家長提醒,就會把作業認真地做完。
二、初中學生學習習慣現狀及問題成因
(一)初中學生學習習慣現狀。
自主學習能力差的初中學生普遍學習被動,學習無計劃性。很多初中學生上學時常常忘記帶學習用具;部分學生缺乏課前預習的習慣,初中學生年齡小,依賴思想嚴重,缺乏積極思考的習慣,課外閱讀能力差。很多學生的學習僅限于課堂學習,課外看電視,迷戀游戲,甚至談戀愛。有的同學看課外書只是走馬觀花地看,或者看一些毫無益處的言情、網絡小說。
(二)初中學生學習習慣不良的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教育是家庭承擔社會責任中最重要的一種功能。家庭教育對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影響是很大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最早接觸的人,家長的一些不良做法往往會對孩子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
2.學校方面的原因
在學校里,部分教師只注重學習成績的提高,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領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有的教師在教學時心中只有教案,沒有學生,對教師的教體現較多,對學生的學重視不夠,對教師預設的結果展示較多,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展示不夠,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有的教師教法陳舊,教學內容枯燥,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沒有確立,課堂不夠民主、和諧,致使部分學生思維不活躍,發言不積極,未能發揮自身的示范作用,如有些教師在課堂上書寫不規范。
3.學生自身的原因
學生心理上的某些主觀原因也會造成其不良的行為習慣。表現在:有的學生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不能正確理解相關的道德要求,把違反紀律看做“英雄行為”,把頂撞老師視作“勇敢”,等等;有的學生因為性格上的某些缺陷,如:自私、任性、驕傲等消極的性格特征,導致不良學習習慣的形成。
三、培養初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措施
(一)意識培養,自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習慣意識。向學生透徹地講述什么是好的習慣,什么是不好的習慣,以及某一習慣的操作方法及其對于學習的重要意義,這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最重要最基礎的操作。人的任何行為都受動機的支配,都是為了取得對自身有益的好處,沒有人樂意做一件對自己沒有意義的事情。
(二)明確要求,反復訓練,長期堅持。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因此根據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要對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習慣要求。
1.預習。
2.認真聽課。
3.上課主動回答問題。
4.上課記筆記。
5.課后復習。
6.獨立、認真完成作業。
(三)言傳身教,充分發揮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由此可見,教師在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同時,自己就要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老師要嚴于律己,事先垂范,從“我”做起,為人師表,以自己的模范行為教育學生按時到校,按時進教室,遵守各種紀律,認真預習、準備,書寫規范,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重視學校、社會、家庭的配合。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構建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形成教育合力。學校是學生習慣養成的主陣地,家庭是學生習慣養成的催化劑,社會是檢驗學生學習習慣的場所。所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僅僅依靠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在習慣的養成中,學校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使用網絡家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四、結語
初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初中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必備的素質,也是他們學習的基本保證。在研究過程中,我通過查閱大量資料,發現初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相互配合,并從課前、課堂、課后三方面提出具體的措施,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學習,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激發學習興趣,這有利于老師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教育工作,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