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丹
筆者將四季度行情定性為“曙光初現”——與三季度的“絕望”相比,四季度行情表現相對好轉。之所以如此判斷主要依據有兩點:一是“十八大”的召開消除了政治上的不確定性,新舊領導集體的平穩過渡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增速觸底的時點將越來越近,給行情帶來曙光。此外,流動性環境持續改善,亦是能夠支撐行情好轉的一個要素。
首先,“十八大”的召開究竟能給行情帶來多大影響· 市場上普遍認為“十八大”將給行情帶來兩點預期,一是“維穩”預期,認為越臨近會議,維穩政策出臺的可能性越大;二是隨著新一屆領導集體的確定,決策層出臺刺激政策的可能性越大。筆者認為,仔細推敲起來,此兩者都難以給行情帶來良好預期。
從歷史上的多次“維穩”行情來看,都沒有良好的表現,如2008年的“5·12”愛國鎖倉行情與8月的奧運“維穩”行情,最終都是以指數的大幅下跌而告終的。既然“維穩”行情不能報以希望,有人對新一屆領導集體執政后的“新政”充滿了預期,認為新的決策層會在上臺后迅速解決經濟問題而出臺“救市”政策。
其實,按照過往歷史經驗,新一屆領導集體上臺后首先解決的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即如何重新凝聚國人信心,尋找新的執政思路。一般在新的領導集體上臺半年后,經濟問題才會慢慢成為決策層執政的重心。因此,寄希望于新的領導集體上臺后即出臺“救市”政策是不現實的。
在筆者看來,“十八大”給予市場預期的變化,不在“維穩”政策的出臺和“救市”政策的推出上,而是在于會議的召開消除了政治上的不確定性,即領導集體的平穩交班。這才是“十八大”給予行情最大的積極作用。而至于“維穩”預期與“救市”預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消散。
從短期來看,“十八大”對行情的影響在于,政治上的不確定性消除給予了市場穩定的預期,至少政治因素不再成為左右行情波動的主軸,行情演繹將回歸常態。從長期來看,在政治上的不確定性消除之后,人們開始憧憬新一屆領導集體的執政綱領與思路,開始思考中國下一個十年的發展方向,這一宏大的預期將支撐行情慢慢從舊的經濟周期的末期中走出,轉向對新的經濟周期開啟的期待。
但是從短期向長期過渡期間,還有一個中期的問題有待解決,那就是新一屆領導集體在執掌政權后,首先解決的是政治問題而非經濟問題,行情對新一輪經濟周期的期待需要向后延遲半年到一年,因此,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并不是行情走牛的最佳時機。我們只能說,從新舊領導集體平穩過渡的過程中看到了經濟、股市行將好轉的曙光。
雖然我們不能斷定經濟增速將在四季度觸底,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經濟增速觸底的時點已越來越近。特別是在新一屆領導集體上臺之后,經濟增速的觸底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目前中國經濟已處于主動去庫存的后期,接下來即將進入被動去庫存階段。如果四季度GDP增速開始止跌回升,則四季度中國經濟周期將處于“復蘇”期。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四季度的經濟“復蘇”只是長期經濟衰退周期中的“小復蘇”,因此在經濟“小復蘇”孕育下的股市反彈,只是長期下降通道中的小反彈,不改長期下降趨勢。
再次,四季度宏觀政策將如何走向呢·筆者認為,在整個四季度,只要經濟數據不出現超預期惡化,貨幣政策保持觀察狀態將是大概率事件。這就決定了四季度行情受政策刺激而出現反彈的可能性很小,靠政策凝聚市場預期的驅動力不足。
那么,行情好轉的動力來自哪些方面呢·除了上文提到的政治不確定性消除、經濟觸底時點臨近外,非常重要的一點來自于流動性環境的持續改善。
8月的M1、M2剪刀差由7月的-9.3%縮窄至-9%,表明存款定期化的趨勢有所好轉,有利于支持中短期行情反彈。貨幣缺口(M2-GDP-CPI)由負轉正,貨幣剩余已持續兩個季度,表明長期流動性環境已有所好轉。雖然貨幣缺口由負轉正是否預示熊市已步入末期,需要辨別此輪貨幣剩余的產生究竟是貨幣擴張還是經濟收縮所致,但是貨幣缺口的出現對行情來說始終是一個正面信號。
總之,短期和長期流動性指標的改善有利于行情展開中短期反彈,經濟增速觸底時點臨近預示行情好轉將至,政治上的不穩定消除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整個四季度行情的宏觀環境呈現中性偏多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