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智
筆者此前曾指出,在四季度經濟增速能否實現“企穩反彈”,是A股能否擺脫持續下跌態勢,迎來可持續的、甚至是“中期反彈”的關鍵。基于行情“主導因素”可能從政策轉向經濟的判斷,筆者認為,總體而言較之今年前三個季度,對四季度行情的預期,略微偏向樂觀,且隨著時間推移,今年以來宏觀政策穩增長的累加效應,和經濟增速自身的“小周期反彈”,有可能在四季度“會師”(具體時點待考證)。
就此而言,此次“9.27”行情與“9.7”行情的根本差別就在于,如果說9月初還完全在依靠政策猜想刺激市場的反彈欲望的話,那么,“9.27”反彈雖然仍然是政策預期故事在前面“唱戲”,但其背后增加了有關經濟增速的因素(10月中旬公布三季度經濟數據是一個節點),使得行情的持續性方面,較之“9.7”更持久,畢竟,“9.7”行情的兩大支撐——9月5日發改委密集審批項目和9月8日胡主席在參與APEC期間有關“政府扶持基建投資”的講話,這兩個所謂的政策利好,很快就被市場“遺忘”,前者被再一次“追認”為,“集中披露的常規性項目”,并不代表今年政府會有“額外”的“擴大投資”的刺激規劃;而后者,隨著胡主席回國后,國內官方媒體和各部委,均沒有跟進“宣傳、渲染、呼應”,也被漸漸“淡忘”。
隨著這兩大支撐的消失,“9·7”行情很快壽終正寢,緊接著滬指就創下新低1999點。但也是“緊接著”,“9·27”大盤迅速反彈,而且持續了幾個交易日,仍然“意猶未盡”。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由于經濟數據將于10月18日前后公布,因此在此之前,市場聚焦的對象應該就是三季度經濟數據是否有“企穩反彈”的跡象,從目前已知的PMI和上市公司三季報預披露的情況看,在經濟整體增速下行態勢未改的背景下,一些分項數據則已經體現出“經濟增速下行態勢企穩”的信號,但仍然需要三季度經濟數據加以驗證。
而這就決定了,雖然相對此前三個季度行情的持續下行,我對四季度行情“謹慎樂觀”,但我并不認為“9·27”行情能夠馬上改變“短命”的軌跡。畢竟,反彈還是在靠政策預期發動,尚未得到經濟數據“企穩”的實際支撐;但我們仍然可以從這個目前還算不上“中級反彈”的行情當中,“嗅”出一絲與此前三個季度的若干次反彈不同的味道——在“9·27”行情看似無厘頭的“強勁”背后,暗中“起效”的就是市場對有關經濟數據的“利好”預期。
另一個“前瞻性”信號,就是今年的這個“超長黃金周”所釋放出的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如果輔之以傳聞當中最快將在10月出爐的“收入分配改革”等,一系列強化國民消費信心的措施,則為新一代人準備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就將初顯雛形。筆者也從“黃金周”當中看出經濟內在的轉型動力和希望——那些堵在高速公路上、各形各色的“私家車”所承載的“有產階層”,以及簇擁在各色景點“人看人”的“消費基因”,就是下屆政府未來10年“穩增長、促消費”的希望所在。
但必須明確的是,黃金周所體現出的消費潛力,作為一個相當長期的“潛在利好”信號,可以作為大家評估四季度行情,特別是明年行情走勢的一個基點,但并不足以作為10月行情的支撐點,現在僅僅能夠當作一種利好預期,可能會在未來行情上漲之后,成為一種“解釋為何上漲”的理由,但并不表示其就已經足以轉換為“短中期”市場向好的依據。
能夠被視為10月行情向好依據的,仍然首先來自三季度經濟數據,這種“滯后”指標對市場樂觀預期的“印證”,從而推動反彈的持續。而上述的“消費潛力”等潛在利好,則更多只能在行情反彈上去之后,再成為“保持樂觀預期”的“理由”。
因此,我將三季度經濟增速是否實現“企穩反彈”,視為評估四季度,特別是10月行情趨勢的決定性指標,只有這個指標向好(也即經濟增速實現企穩反彈),10月行情將呈現出不同于前三個季度的持續低迷態勢,而碰撞出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