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良 葛廣昱 賈麟
摘要: 科舉制度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選官制度,具有公正、嚴明、務實等顯著優點,但也存在學而無用、敗壞學風、損身害體的缺陷。我們應以史為鑒,通過科舉制反觀現代考試制度,揭示科舉制影響下現代考試的利弊,并采取明確考試目的、改革考試內容等方式對現代考試制度進行改革,從而遵從教育規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 科舉制現代考試制度學生全面發展
一、科舉制的利弊及其影響
所謂科舉制,就是用考試的形式選官的制度。科舉制為當時的社會選拔人才、穩定經濟做出了重大貢獻。唐太宗時期,一方面大力興辦教育,出現了“國學之內,八千余人,國學之盛,近古未有”的局面。另一方面開科取士。正是由于通過科舉制“選賢任能”,才出現了唐朝的興盛。這樣一個獨具特色的官吏選拔制度,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對中華文明特別是對儒家思想的傳播、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一)科舉制的“利”。
1.公正
與世卿世祿的重血緣、察舉制的重品德、九品中正制的重門第相比,科舉制所創設的公平競爭機制,更利于選賢任能。科舉制由封建王朝設科招考,士人“懷牒自進”,自由報考,采取“一切以程文為去留”的擇優錄取原則。顯然,它比以往的任何選士制度都更為公平和公正。
2.嚴明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一種大規模的統一考試,科舉制以其嚴明的紀律和有效的措施確保了它的嚴肅性與權威性。文化考試要經過層層選拔、淘汰,要求極為嚴格。歷代對考生健康也有要求,如唐代考中后,要由史部組織再“試身”,即考察外貌和健康狀況;宋代規定“其有殘疾、篤疾并不得予解”,元代規定“患廢疾”者不得應試。
3.相對“務實”
科舉制的目的是選拔優秀人才,維護封建統治。科舉制強調實德實才,按封建官吏的要求,設置考試科目和評價標準。政治理論是最主要的考試科目。文化素養特別是寫作的能力是必考科目,同時也注意考查考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知識分子關心重大的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
(二)科舉制的“弊”。
1.學而無用
科舉考試如同一根魔棒,指揮著廣大的士人,考什么就學什么,致使大批的士人受限于科舉之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人的個性的發展,也束縛了人們的心智,使人片面發展。科舉制的實施必然擴大“學”與“用”的距離,產生學而無用的后果,這是科舉制最終被廢除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敗壞學風
科舉制背后的優厚利益對士人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為了能夠達到其目的,一部分考官、家長、考生及其親屬等急功近利,甚至是不擇手段,致使社會不良之風盛行,腐蝕了士人的思想,敗壞了學風。
3.損身害體
科舉制考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體能。許多士人三更燈火五更雞地苦讀,忽視了自己的身體的承受能力,即使考中了秀才,中了舉人,也落得個疾病纏身甚至英年早逝。科舉制造成的不僅僅是身體的損害,它還毒害人的心靈,導演了無數“范進中舉”喜極而亡的悲劇。
二、改革現代考試制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明確考試目的,改革考試內容。
考試的目的一方面是選拔人才,另一方面考試本身不僅是檢測知識的手段,而且是不斷學習知識的途徑。簡言之,考試服務于教育,教育又作用于人,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其終極目標。考試內容應更加注重對考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試題內容要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試題設計增加應用性和能力型題目。這樣做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和升學壓力,同時也為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機會。
(二)學生評價方式多元化、過程化。
要采取多元的教育評價機制,開發不同的測量手段才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的發展。要探索并建立有助于反映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特長的多元化考試評價系統,可考慮將考試成績作為評價錄取的依據之一,同時兼顧考生在校學習情況、校長推薦信、教師評語、個性特長等綜合因素進行錄取,并逐步增加它們在評價體系中的比重。注重學生評價的過程化,增加學生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加強對學生平時的考核,根據不同的教學階段,靈活運用多種方法,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改變那種上課記、考前背、考后忘的局面,采取多元評價機制,鼓勵學生、家長、老師都參與到評價中來,將評價變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正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打破傳統思維。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封建社會科舉制推崇儒學,提倡入世,以“建功立業”為其目標;道家提倡出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追求無為的境界;佛家讓人摒棄欲望,尋找自性本心。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中國當今的人才觀,進而影響了中國考試作用的有效發揮。反觀中國近代的科技落后,甚至是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與傳統文化中強調內修而不重實踐密不可分。所以,文化中要創造“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來改變當今的人才觀念,豐富和完善考試制度。建立多元競爭的文化機制和開放的思維境界,才會創設出現代考試制度的新局面,從根本上,打破考試變革的僵局,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完善自身。
總之,“通古宜知今,有今方成古”。辯證地認識科舉,會發現現代考試制度大體上是符合當今社會的需求的,當然也存在許多問題,我們應以史為鑒,創造條件,使現代考試制度適應人的發展,以適應教育規律,做到教育科學化,從而實現教育的真正目的——促進人的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60.
[2]田澎.科舉的利弊及清朝廢除科舉的教訓.西北師范大學報,2005,(1):74.
[3]王荔.略談科舉考試對應試教育的影響.汕頭大學醫學院學報,2000,(4).
[4]鄭若玲.科舉啟示錄——考試與教育的關系.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2).
[5]苗風.現代考試中的教育哲學觀.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6).
[6]劉海燕.新人才觀視野中的考試改革研究.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5,(6).
[7]劉昕.打破考試改革的思維局限.考試論壇,2006,(3).
[8]李雪飛.改革考試制度適應素質教育.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0,(6).
[9]劉江坤.創新教育中考試制度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中國高教研究,2000,(9).
[10]劉海峰.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28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