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雙
摘要: 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始終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而“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便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使德國經濟立于不敗之地的秘密武器之一。因此,探究并學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對推進我國東部職業教育改革,解決目前東部職業教育存在的種種難題都有其必要性。
關鍵詞: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我國東部地區職業教育改革教育啟示
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始終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而“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便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使德國經濟立于不敗之地的秘密武器之一。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就是整個培訓過程是在企業、工廠和職業學校中進行,并且以企業培訓為主,企業中的實踐和在職業學校中的理論教學密切結合。“雙元制”中的“一元”指職業學校,另“一元”指企業。學生既在職業學校學習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術理論,又在企業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兩者結合完成職業教育任務。這是一種將學校與企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緊密結合,以培養高水平的專業技術工人為目標的職業教育制度。這種職教模式對德國勞動者素質的提升,產品質量的提高,以及德國國民經濟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的保持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國東部地區因為地理優勢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為全國職業教育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經過近幾年的改革與發展,東部地區的職業教育已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學校布局調整與資源優化配置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專業結構優化初顯成效,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深化。雖然取得了這樣一些成績,但仍與國家對中職教育的要求和社會的實際需要有一定的距離。一方面,市場需要大量擁有熟練操作技術的勞動者,而實際情況是供不應求,另一方面,能為社會提供技術人才的中職教育卻不被社會所認可。因此,探究并學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對推進我國東部地區職業教育改革,解決目前東部職業教育存在的種種難題都有其必要性。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國家政府越來越意識到職業教育對于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從政策到資金都給予了大力的支持。許多一線的職教工作者也積極地研究和學習國外的一些先進的辦學經驗。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我們學習的目標之一。
以下是筆者在學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一、思想上的革新
過去,通過高考這座獨木橋,達到成功彼岸的固定思維,限制了人們對職業中學的認識。在東部地區甚至全國都普遍存在鄙薄中等職業教育的思想。教育部門也對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認識不夠,只是用普通教育的思維定勢來指導職校教學。
德國“雙元制”教育的思想的重點在于“注重實踐、技能”,強調的是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的是就業和直接通向生產崗位為未來而工作的一種教育,而不是“基礎教育”。在這一思想層面的指導下,德國“雙元制”職教體系無論是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時間的分配,還是培訓的實際運行;無論是課程目標制定,還是課程方案的設計,以及教學方法的運用等,都體現出強烈的實用性、銜接性、技能性等特征。
在學習了“雙元制”的教育經驗后,教育部門馬上重新審視我國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2005年11月7日至8日,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這對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無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會議精神的指引下,東部地區職業教育負責人積極研究本地的職教特點,認真分析東部地區職教存在的一些問題,積極探索適合本地區的有效的教學模式和專業結構,及時確立“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辦學理念。
二、職教特色的創建
德國高等職業學校基本上都與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辦學關系。學校與企業進行技術和知識轉讓合作,促進企業生產與操作過程的革新;學校為企業傳授適應新技術發展所必須掌握的新知識。一方面,企業為學校職業訓練提供場所,大企業都建立專門教學訓練車間,一方面,企業承擔部分課題教學任務,以銜接理論與實踐操作,學校與企業相互合作。歸根結底就是適應市場需求,想企業之所想,為企業之所用。
借鑒“雙元制”教育模式,我國東部地區職業教育的內容應緊緊圍繞企業需求而展開,主動適應東部地區產業結構的變化,大膽進行教材革新的嘗試,探索與行業、企業共同制訂完善的課程標準與教材。同時將技能考證制度貫穿于中職教育過程中,把執業資格證書的知識、技能要求及時地反映到理論教學教材中,實現課程設置與就業崗位對接,使學生在畢業后便能迅速上崗,使職業教育真正成為技能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的培訓基地。特別是上海,企業眾多,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非常緊迫。因此,采取這種模式可以很好地實現校企“雙贏”。但我們應該同時清醒地認識到,中職教育在專業設置上既要緊跟市場需求,又要避免不顧自己的能力與專長,什么專業熱門就辦什么專業的局面。也就是說學校要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把握市場需求,積極挖掘自身潛力,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這樣才能真正提高競爭力,優化教育資源。
總之,通過這樣一輪思想到體制上的革命,我國東部地區已經初步形成了符合地域需求的特色職業教育。
三、教師素質的提高
無論是機制上的革新,還是創建職業教育特色,教師的素質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因此,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動手操作能力應該先行。
企業的實訓教師和職業學校的理論教師是“雙元制”的兩類師資。實訓教師是“雙元制”中非常關鍵的、起著重大作用的師資。這種專職的或兼職的實訓教師由企業提供。他們一般是完成“雙元制”職業培訓后具有五年以上職業實踐的“師傅學校”的畢業生,或者是經“雙元制”培訓后具有兩年職業實踐的各類“專科學校”的畢業生,通過教育學、心理學的考試后,方能成為實訓教師。而職業學校的理論教師則是經過四年專業學習及兩年師范學習,再經過教學實習并再次通過國家考試的大學畢業生。
我校在學習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后,已經從以往“單一的‘知識理論型師資隊伍建設”轉到“強調‘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上來。同時,聘請了企業優秀技術人員來校任教或進行不定期的指導,廣泛開展合作交流,提高了“雙師型”教師在專業教師中的比重。學校還通過送出培訓、下企業、校本培訓及自主培訓等途徑,加強了教師的知識更新與能力培養,特別是教師的專業技能、實踐技能、教學能力的培養。
德國“雙元制”職業技術教育的成功令人嘆服和思索。雖然我們不能照搬照抄德國“雙元制”模式,但是它的發展和成功,對我們的啟發很大,尤其是其中很多相關的因素所發揮的重要的作用,認識不到這些相關的因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們就很難學以致用,因地制宜。總之,我國東部地區的職業學校一定要利用地域經濟發展的優勢,結合自己的辦學專長與特色,尋求靈活的運作機制,更好地與市場相契合,創造屬于我們的職業教育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