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靜
初中階段是學生從小學到高中的一個過渡階段。字詞學習是語文知識積累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字詞不但是語文基礎的一部分,而且是學生提高自我修養的一個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學生領悟中華文化的一個最具體的載體。如何探索一條適合學生主動學習字詞的途徑,如何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字詞教學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加強學生對字詞的重視和語文素養的培養,是今后乃至未來一段時間我們需要探索和解決的問題。
1.讓學生了解一些造字方法的知識。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說,形聲字適用于字義所表達的事物有關的字來做形符造字,去比擬新字讀音的字,即讀音與新字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跟它合成新字“江”“河”就是這種字。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表意需求,使用上述幾種方法產生的漢字便承載了越來越多的含義。為了表義清晰,人們便通過為字加偏旁造新字的方法,把意思區分開來。如“青”字本有很多含義,后來形容水,造“清”字表達;形容天氣,造“晴”字表達;形容昆蟲,造“蜻”字表達;形容人類懇求的行為,造“請”字表達,這樣“青”字本身便只來形容顏色。形聲屬于“合體組字法”。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口,武信是也。”意思是說,會意字是并列子類即兩個以上的字,會和它們的意義,來表現字義所指向的事物。“武”“信”就是這種字,屬于“合體組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并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
在形聲字的教學過程中,分析形聲字形旁的表意功能特別重要。如在“江、河、湖、海”、“冰、涼、冷、凍”及“祝、福、祈、禱”、“襖、袖、褲、襪”兩組形聲字的教學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學生區分了“三點水旁”、“兩點水旁”及“衣字旁”、“示字旁”等形旁的表意功能。我告訴學生們“三點水旁”表示與水有關的意義,“兩點水旁”表示與寒冷有關的意義;“衣字旁”表示與衣著有關的意義,“示字旁”是日月三垂象,與神靈有關。學生正確區分了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以上兩組漢字了。當然還有四點表示火,如“熱、煎、煮、烹”等。
2.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新詞。
如何較準確地理解新詞呢?也許有的老師會認為:讓學生查找工具書不是很好嗎?其實不然,工具書中查找到的解釋未必與該詞在本文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吻合。例如:《駱駝尋寶記》中有一個詞語“高瞻遠矚”,本詞在詞典中的解釋是形容眼光長遠,但在本文中卻并非如此,因為這個詞語出現在這樣一個句子中:“長頸鹿是個巨人,一向高瞻遠矚,可是它已經跑了兩天……最后也走上了回頭路。”
如果長頸鹿真的目光遠大的話就不會也與其他動物一樣走回頭路,而是如駱駝一樣堅持尋找有實在意義的寶藏。在這里“高瞻遠矚”一詞的意思就要打上雙引號,不能簡單理解為“目光遠大”。如何處理?可以在講授新課過程中讓學生將文中運用了新詞的句子畫出來。這很有必要。因為這樣一來:一是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快速閱讀過程中不忘動筆;二是朗讀課文時多讀這些運用了新詞的句子,可以加深對詞語的理解;三是便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新詞,同時也訓練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熟悉這種理解詞語的方式。(在漢語中許多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其含義是不同的。)這種讓學生理解新詞的方式比讓學生去查詞典得來的理解更靈活更貼切,為學生在寫作中恰當運用詞語作準備。
3.理解賞析。
要求學生能夠聯系上下文感知詞語的語境意義,把握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蘊。學生在查字典、詞典的過程中,能準確找出某個詞的恰當義項,這只是能簡單、孤立地掌握了這個詞的意義,只停留在字面上是不夠的,還應結合上下文,甚至把這個詞放在全文全段具體的語境中進行賞析,感受詞語帶來的情感體驗,讓詞語教學動起來,進而培養學生賞析品讀文章的語感。
比如:《再別康橋》一文,有詩句:“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其中“招搖”一詞,是“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的意思,本來是個貶義詞,可在這句詩中卻不能這樣理解,結合語境及詩意揣摩,就會發現它這里應是一個褒義詞,是“讓人喜愛的引人注意”。所以,對一個詞的理解,有時還需要引導學生調動所積累的詞匯和閱讀中的體驗與感悟,也可以用詞語替換的方式比較、體會這個詞所傳達的作者的感情,培養學生語境義的辨析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品讀的興趣,使其學會對詞語理解欣賞的方法。
4.把字詞教學與課文內容教學聯系起來,做到一舉兩得。
在課文講解結束后,可以將文中的關鍵字詞挑選出來,讓學生根據這些字詞去創造性地復述課文,這樣,教師可以發現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字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同時也檢測了學生對文本的掌握情況。如《斑羚飛渡》中,先讓學生找出準確生動描寫斑羚飛渡場面的動詞,再讓學生根據這些動詞創造性地復述斑羚飛渡的經過。這樣讓學生既感受到了場面的悲壯,理解了文本,又加深了詞語的理解,老師也把握住了學生字詞學習的情況。
5.課堂教學與課后遷移拓展運用相結合。
小學用詞造句主要是培養學生創造性運用所學詞語的能力。初中是小學的延續。課后讓學生根據個人能力選擇一定的情境寫幾句話,或片斷。(《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后練習中要求學生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也正是這一要求的體現。)只要語言通順流暢,詞語搭配合理就行。對學生的作品多加鼓勵,好的進行交流表揚。用課后練習所給詞語去說話,去編故事,要求學生加深詞語的認知,從根本上去理解這個詞的真正意思,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加以靈活運用。這樣既可以加強認知訓練,又可以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想象、自由寫作的空間。當然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可以鼓勵他們模仿書上的內容將幾個詞語串聯成連貫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