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順紅
一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智慧的火花。在形成人類理性思維的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公民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數學,作為一門衡量人能力的學科,有些人從小就很喜歡它,而且是學習這門學科的佼佼者。可是進入高中階段,第一個跟頭就栽在數學上。如今,數學已經成為很多高中生最頭疼的科目,也是很多家長所擔心的科目。這種現象應該引起老師的普遍重視,特別是數學老師。下面我就影響高中數學的成績原因及解決方法談談觀點。
首先,要了解高中數學與初中、小學數學的不同。高中數學與初中、小學數學相比,難度大,方法新,邏輯性強,對學生的分析能力要求高。初中數學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語言方式進行表達,高中數學則要求表達問題時語言更準確、更簡練、更規范。高一數學一下子就觸及抽象的集合符號語言、邏輯運算語言、函數語言、圖形語言等。這些內容都是相當抽象的,對高一的新生而言思維梯度較大,以致對集合、映射、函數等概念難以理解。還有高中數學思維方法與初中階段大不相同。初中數學在代數內容中偏重于培養運算能力,推理證明主要在幾何內容中進行訓練。而高一數學涉及較多的代數問題,代數問題與幾何問題相比抽象性一般更強些,例如利用函數的有關概念和性質證明一些數學命題等。這種能力要求的突變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適應。于是很多學生在第一次單元測試中就栽了跟頭,導致在后面的學習中談函數就色變。可函數又是整個高中數學的主線。很多高中生由懼怕函數學習,逐漸發展為懼怕數學,甚至有的學生直接放棄數學。
其次,學生的學習觀念還沒轉變過來。許多同學進入高中后,還像初中那樣,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主動權。很多學生上課忙于記筆記,沒有真正理解所學內容,一般在課堂上老師都會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學生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后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系,只是趕做作業,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亂套題型,機械模仿,死記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點,白天無精打采,或是上課根本不聽,自己另搞一套,結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于是就自以為高中數學很難,努力了也學不好,然后就放棄,把時間用來學習其他科目。
二
針對以上現象,我認為學生僅僅“想學”是不夠的,還必須“會學”,要有耐心,時刻自我反思,尋找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能變被動為主動。
首先,高一學生應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慢慢適應高中數學的學習。在經過緊張的中考復習考試之后,許多高一的新生思想開始松懈,認為高中數學的學習和初中是一樣的,上課聽幾分鐘,知道了重點,課后完成課本老師布置的作業就好了,尤其是在初一、二時并沒有用功學習,只是在初三臨考時才發奮了一段時間就輕而易舉地考上了高中的同學,甚至錯誤地認為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著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臨考時再發奮一、兩個月,也一樣會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事實上高中數學的難度遠非初中數學能比,想等到高三再努力,是很難見成效的。高中數學的學習應該是循序漸進的,一刻也不能放松的。但是又不能死學,學習數學一定要講究“活”,只看書不做題不行,埋頭做題不總結積累不行。對課本知識既要能鉆進去又要能跳出來,結合自身特點,尋找最佳的學習方法。做到既能“由薄到厚”又能“由厚到薄”。
其次,有的學生認為高中數學和初中數學一樣,只要上課聽聽就可以了,課后沒必要做很多題目。有的時候,老師上課的教學形式靈活多樣,課堂設置和學生活動豐富多彩,學生也熱情參與,可是一遇到具體題目,學生就不知如何下手,或會做的題目也總是拿不到滿分。那么,怎樣盡可能地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好的教學效果。最直接有效的一個辦法就是練習。學生通過解決一定量的數學問題,來理解數學概念、原理,體會數學思想、方法,從而提高數學能力和水平。所以,一定量的習題練習必不可少。但這不意味著盲目地加大習題量,而要從實際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基礎水平,有難度但能夠實現,進一步學習又確實需要的題目。老師在課堂上也要精選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問題,能突出反映所學知識、技能、思想方法,學生課后也要找相應的題目來鞏固,通過解決這樣的問題,來追求問題的基本解法,不追求怪題和冷僻的解題途徑。只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做相應難度和數量的題目,才能達到練習的效果,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其實,高一新生只要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并且能時刻審視自己的學習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踏踏實實地學好每個知識點,慢慢地就會發現學習高中數學的樂趣所在,學好高中數學也就游刃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