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平
摘要: 數學給人的感受往往是抽象的,深不可測的。甚至不少學生覺得數學是枯燥的。難以將數學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其實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數學。只有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感悟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才能學好數學。
關鍵詞: 數學生活感悟
《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其實現途徑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中發現數學,掌握數學和運用數學,體驗數學與周圍世界的聯系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可見,數學課堂教學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社會的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因此,只有在課堂教學中讓數學生活化,以學生的感受、體驗為基礎進行教學,才能真正實施有效課堂。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讓生活問題走進數學課堂,使學生感悟數學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處理。
一、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激發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新課標給數學教師提出的教學建議。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認識數學知識,體驗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的魅力,從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若能以生活問題作為背景,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從中發現數學問題,將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思維與活動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
教學中我聯系生活實際,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用具體生動、形象的生活事例解釋數學問題。如,在講“希望工程”義演時,我選用了這樣一個問題:一班有40位同學,開新年晚會時,小明到超市花115元買果凍和巧克力共40個,若果凍每2個5元,巧克力每塊3元,問小明分別買了多少果凍和巧克力?這樣一道簡單的應用題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能讓所有的學生都真正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學生紛紛動腦、動口,快速進入了學習狀態。這樣,學生也就不難理解本節課的內容,學會了用方程解決生活中的應用題。
二、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
說到數學,大家都會覺得只是“計算”和“證明”,學數學只要會做題就行了。而在教學過程中,我逐步體會到,數學本身不只是“數字符號”,它有著更豐富的內涵,它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數學世界,正是這種自由探索才是數學美的體現。數學學習應該是一種有廣泛的思維空間和實踐空間的,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學生是可以用心去體會感悟的。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想,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如《每周干家務活的時間》,可以這樣設計:課前把一些黃豆混合在一袋玉米中。上課時,把這袋混合物拎進教室,此時,學生一看見袋子,肯定會議論紛紛,他們急切地想知道:老師拎著的袋子里到底裝著什么?老師慢慢打開袋子,捧出黃豆與玉米的混合物,雖然孩子們對黃豆和玉米并不陌生,但出現在課堂上,他們還是那樣的新奇,大家緊緊盯住老師的手。此時,教師趁機提出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如果想知道黃豆的數目在這袋混合物總數目中所占的比例,我們該怎么辦?挑出來,數一數,稱一稱,同學們可能各抒己見。那么,哪一種方法最適合呢?在時間和人力有限的情況下怎樣數才好呢?通過一連串設問,引導學生最終得出:抽一小部分來,看黃豆所占比例,以此估計全袋中黃豆數目所占比例。最后,學生通過分組活動得出結果,進而引出抽樣、總體、樣本等概念。結合這一事例,學生很輕松地理解了這些抽象的概念,之后又提出了問題:想知道一個池塘里魚的數量怎么辦?要想知道樹林中某種鳥有多少只怎么辦?讓學生深入理解了抽樣調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創設生活情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給我們廣大數學教師提出的教學建議。的確,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認識數學知識,體驗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的魅力,從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如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學中,用這樣一個寓言故事引入:老牛和騾子一同走,它們馱著不同袋數的貨物,每袋貨物都是一樣的。騾子抱怨負擔太重,老牛說:你抱怨干嗎?如果你給我一袋,那我所負擔的就是你的兩倍,如果我給你一袋,我們才恰好馱的一樣多。那么老牛和騾子原來馱貨物的袋數是多少呢?同學們能幫他們計算出來嗎?學生經過動手計算和小組討論找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以故事引入,富有實際意義,為下面正面學習提供了有用的現實素材,積累了直接經驗。
總之,數學是現實的。學數學的目的是發現現實世界中所蘊藏的一些數與形的規律,為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發展服務。因此,努力創建既寬松﹑富有人情味,又促使學生善于思考、樂于探索的教學環境顯得尤為重要。還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形成正確的學習方式和對數學的態度。只有當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樂趣,才會主動感悟數學,數學教學才能為學生未來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全國義務教育數學教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7.
[2]有效上課——問題·探究·對策(初中數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