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恒華
摘要: 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易受個人情感因素的影響。教學過程是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有機統(tǒng)一。本文就焦慮、性格、動機和興趣等情感因素對外語學習效果的影響作了闡述,并指出增強外語學習效果必須重視情感因素的開發(fā)。
關鍵詞: 情感因素外語學習效果影響
隨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發(fā)展,人們更加關注學習者如何學這方面的語言教學研究。因此,越來越多的外語工作者開始重視外語學習領域里的教育心理學研究。心理學研究表明,認知和情感是語言習得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良好的情感有助于增強語言學習效果。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易受個人情感因素的影響。假設所有人都有正常的語言認知天賦,后天的觸發(fā)輸入就尤為重要,這種觸發(fā)輸入與個人性格、態(tài)度、動機等情感因素密切相關。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態(tài)度的體驗,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響教學質(zhì)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一組復雜的心理因素的組合體,具有不確定性和易變性。積極豐富的情感能促進認識過程、意志過程,使個性品質(zhì)得到全面發(fā)展。在語言教學中,學生是主體和中心,學生的情感必然是影響學習的一個極重要的因素。智慧行為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改善教學效果必須同時開發(fā)這兩方面的因素。利用好非智力因素,能對教學起到推動作用,反之,則會產(chǎn)生阻礙、中斷、削弱作用。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對教學質(zhì)量、學習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焦慮、動機、性格和興趣。
1.焦慮
焦慮是指個體由于預期不能達到目標或者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使得其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或是失敗感與內(nèi)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緊張不安、帶有恐懼感的情緒狀態(tài)。心理學研究表明,焦慮對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學習成績、表達能力有負面的影響。Ellis將焦慮分為三種:氣質(zhì)型、一次型和情景型。氣質(zhì)型焦慮是一種持久的焦慮傾向。對課堂環(huán)境下的學生而言,焦慮的原因有:擔心用目的語交際時不流利正確(交際畏懼)、害怕考試(考試焦慮)、害怕被評價太低(負評價恐懼)。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那些對自己英語能力自我評估低的學生更容易出現(xiàn)較高程度的英語交際畏懼,這成為學生掌握英語的絆腳石。有考試焦慮的學生常帶著恐懼心理看待考查過程中成效不充分的傾向,簡言之,就是擔心考不好。考試焦慮的學生在課堂上的典型表現(xiàn)是不能全神貫注于教學內(nèi)容,因為他們始終意識到自己對考試的焦慮和畏懼,為不能集中精力而著急。負評價恐懼是指對他人評價具有畏懼感,對負評價產(chǎn)生畏懼感或擔心被負評價的預期心理。擔心受到負評價的學生在用目標語交際時,他們通常不會首先開啟話題或者沉默寡言,能夠不說話就盡量不說。這在課堂分組討論時尤為明顯,那些保持沉默學生在開口交際前就產(chǎn)生明顯的焦慮,總有一種“自己不如別人的”感覺,這種負評價恐懼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
Krashen(1981)認為,語言學習在焦慮為零的情況下最有效。教師的作用就是盡量把學生焦慮降到最低點。教師要在課堂上以親切、友好、大方的教態(tài)及幽默風趣的語言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多了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困難和體會,以及對教學的看法、要求。如對待學生的課堂發(fā)言,教師不可過多地指責學生在語言操練中出現(xiàn)的錯誤,而是要鼓勵他們大膽參與聽、說、讀、寫的英語實踐活動,使他們能勇于從錯誤中求進步,排除恐懼心理,降低焦慮。
2.性格
現(xiàn)代心理學把人的性格分為外向型和內(nèi)向型,這兩種性格不完全對立,而是形成一個連續(xù)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外語學習的效果。許多外語教師認為,學生的性格是導致他們外語學習成績差異的一個主要原因。同時,不少學生感到性格是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因素。從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由于外向型的學生具有開朗、健談、號角機、敏于思辨等特征,他們在口語、聽力方面占優(yōu)勢,但在語法、詞匯量方面不如內(nèi)向型學生;而內(nèi)向型學生由于好鉆研、細心,善于對語言進行分析,從而在詞匯語法方面占優(yōu)勢,但是他們不善表達,在聽說方面不占優(yōu)勢。因此,性格影響學生在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全面發(fā)展。
Krashen 認為,外向者能獲得更多的可理解輸入。這因為外向者神經(jīng)過程強而靈活,知覺廣度極有利于獲得更多實踐機會,但并不重視語言形式。內(nèi)向者神經(jīng)過程弱且不靈活,但可以利用沉靜的性格對有限的語言輸入進行更細致的分析。由于實際學習任務的不同,不同性格的學習者會采用不同的學習策略,結果會不同于通常對外向者和內(nèi)向者的看法。再者,極端的外向者和內(nèi)向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也各有利弊,很難說哪一種性格與外語學習的成功程度直接有關。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教師應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采取不同態(tài)度和方法。
3.動機
動機通常指學習者為了滿足學習愿望做出的努力。動機是由人的內(nèi)部需要與外部刺激結合產(chǎn)生的。學習動機是人們的學習需要和外部教學手段刺激形成的。Garder 與Lambert 將學習外語的動機分為融入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融入型動機指學習者對目標語社團有所了解和有特殊興趣或期望參與和融入該社團的社會生活。工具型動機是指學習者將所學外語作為工具獲得經(jīng)濟實惠或其他好處,例如翻譯、閱讀外語資料、獲得獎學金、晉升等。學習動機是影響外語學習的重要因素。如果學習者缺乏學習外語的愿望,即便有很好的智力素質(zhì)和語言環(huán)境,也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外語。Hermann認為,成功能激發(fā)動機而不是動機造成成功。當學習者能夠決定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目標,評估自己的學習進度時,內(nèi)在動機就得到了激發(fā)。從教學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成績越好,動機越強,課堂表現(xiàn)就越活躍。對于動機和態(tài)度與外語學習之間的關系已基本達成以下共識:(1)動機和態(tài)度是決定不同學習者取得不同程度的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2)動機與態(tài)度的作用和能力的作用是不同的;(3)在有些情況下,融入型動機有助于學習外語,有時工具型動機起作用。對有些學習者來說,兩種動機同時起作用;(4)學習者動機類型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
學習動機既有社會性的一面,又有個體性的一面;既有相對穩(wěn)定的靜態(tài)特征,又有動態(tài)特征。所以激發(fā)學生語言學習動機,提高語言教學效率的關鍵在于創(chuàng)造和諧并充滿個性化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確語言學習目標并樹立語言學習信心。正如Corder所說:我們實際上不能“教”給學生一門外語,而只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適宜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們是憑借別人對自己的反應做出自我判斷的。外語教學宜采用激勵式教育途徑激發(fā)學生的語言學習動機。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有意識地找出他們學習的積極因素。當學生取得成績時,老師要及時肯定,這樣會使他們在心理上產(chǎn)生一種成就感,增加學生的自信。當他們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要體諒學生,態(tài)度和藹、委婉地指出錯誤,并多肯定他們?nèi)〉玫某煽兒瓦M步,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
4.興趣
興趣是認知和從事活動的巨大動力,是推動人們尋求知識和從事活動的心理因素。興趣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起著動力作用。學生對于感興趣的內(nèi)容,總是愉快地、主動地探究它;興趣使學生精力集中,產(chǎn)生愉快興奮的心理狀態(tài),對認知過程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Gardner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興趣在學生外語學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總之,在以互動交流為特點的外語課堂中,情感因素每時每刻都貫穿在交流之中。教學過程是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有機統(tǒng)一。要想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必須充分了解情感因素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減少情感因素的負面影響,利用情感因素的有利條件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學習方式和學習要求,為教學活動營造愉快、融洽和氛圍,從而推動教學過程高效、順利地進行。
參考文獻:
[1]Gardner,R.C.&P.D.MacIntype.A student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Part II:Affective variables.Language Teaching,1993.
[2]Krashe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Oxford:Pergamon,1981.
[3]Widdowson,H.G.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4]賈冠杰.外語教學心理學[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5]戴曼純.情感因素及其界定.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6).
[6]胡文仲.大學英語教學的新舉措[J].外語界,1999,2.
[7]梁愛民.第二語言習得中個性心理因素.山東外語教學,2002,(5).
[8]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