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海,張蕊,鐘莉,汪濤
[摘要]目的:總結改良菱形皮瓣修復皮膚缺損的的應用經驗。方法:2006年~2011年,我科應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復皮膚缺損共46例,創面最大7.0cm×4.5cm,最小1.2cm×0.6cm。在缺損邊緣的一側設計皮瓣,淺筋膜層內形成皮瓣,無張力下向受區轉移修復創面。結果:術后除2例皮瓣尖端散在的表皮壞死外,其余存活良好,創面得以Ⅰ期修復,經1個月~5年隨訪,切口痕跡不明顯,局部外形滿意。結論:改良菱形皮瓣制作簡單,是修復皮膚缺損的一種良好方法。
[關鍵詞]改良菱形皮瓣;皮膚缺損;修復
[中圖分類號]R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4-0544-03
Repairing skin defects with modified rhomboid flap
LIU Da-hai,ZHANG Rui,ZHONG Li,WANG Tao
(Department of Burned and Plastic Surgery, Panzhihua Center Hospital. Panzhihua 617067,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ummariz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skin defects reparation with modified rhomboid flap.Methods46 patents with skin and soft-tissue defects were admitted to our department since 2006, the focus area ranged from 1.2 cm×0.6 cm to 7.0cm×4.5cm. The modified rhomboid flap was formed beside defect and elevated from superficial fascia layer, transferred into defect without tension.ResultsAll flaps survived with primary healing postoperation except partial necrosis in 2 cases, the aesthetic and functional results were satisfactory with the mild scar after 1 months to 5 years following-up.ConclusionThe elevating of modified rhomboid flap is easy and simple. It is a good method for repair of skin defects.
Key words:modified rhomboid flap;skin defects;repairing
頭面等暴露部位皮膚缺損修復后,質地、色澤、平整度等應與周圍皮膚盡量一致已成為共識,故上述部位的修復首選局部任意皮瓣。2006年~2011年間,筆者應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復體表軟組織缺損共46例,經術后1個月~5年隨訪效果良好,現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46例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齡8個月~75歲。皮內痣,色素斑塊等良性病灶切除后形成的缺損23例,基底細胞癌等惡性腫塊切除后形成的缺損12例,外傷后缺損11例。面部30例,頭部9例,身體其它部分7例。受區最小面積為1.2cm ×0.6cm,最大7.0cm×4.5cm。
2手術方法
2.2.1 皮瓣設計:在缺損周圍正常皮膚較充裕,或相對隱蔽的一側設計皮瓣,步驟如下:①D點為一側弧線的中點,向供瓣區作一略高于缺損緣的直線至E點,使∠ADE呈45°~60°;②E點為皮瓣尖端,向BD的延長線方向引一直線至F點,使B-D-F大致處于同一水平,且∠DEF約為45°~60°;③G點為F點與C點相向延長線的交點,為皮瓣蒂部剝離的最遠端(圖1)。
2.2.2 手術過程:皮瓣轉移前先將受區適當修剪成類圓形。①做切口線ED及EF,面部深及SMAS淺面,頭皮在帽狀腱膜淺面,軀干及四肢則在深筋膜淺面,于此平面內向蒂部剝離并形成皮瓣;剝離時用5-0絲線將E點的皮膚與淺筋膜層縫合固定,防止皮膚與基底組織分離影響血供;皮瓣形成后一條邊為EDC,一條邊為EF,注意皮瓣的最終剝離范圍為EGC所在的整個區域(圖1~A);②皮瓣形成后,再沿除了ADE三角區域外的所有切緣,既創緣ABC與EFGC,向四周潛行游離2~5mm以利于縮小創面、減小供受區縫合時的張力;先縫合供瓣區DEF、以期減小皮瓣的張力;為避免影響血運,皮瓣四周的皮下層縫合不宜過密;③縫合后創面大致呈一條邊較長的字母“N”形。
3結果
3.1 一般情況:46例患者供瓣區均能直接拉攏縫合,除有2例因切口張力大,皮瓣邊緣出現散在的表皮壞死外(圖3B),其余存活良好,創面得以Ⅰ期修復,經1個月~5年隨訪效果良好,外觀滿意。
3.2 典型病例
3.2.1 典型病例1,女,23歲,面部咖啡色樣斑塊形成6年。對自己外觀十分在意,始終耿耿于懷。皮損大小為2.5 cm×1.5cm,切除后采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復,切口線呈一條邊較長的“N”形。因術區周圍沒有隱蔽部位或自然皺褶,只能依靠精細的縫合技術以減輕切口痕跡。術后1年切口痕跡不明顯,患者十分滿意(圖2)。
3.2.2 典型病例2,男,64歲,摔傷后頭皮缺損形成3小時。缺損大小為7.0 cm×4.5cm,外觀不規則,周圍正常皮膚有星形裂開,將缺損修剪成類圓形,皮瓣設計在組織充裕的一側,創面完全封閉。因頭皮移動性及彈性差,皮瓣張力較大、邊緣出現散在表皮壞死,換藥后自行愈合,總體修復效果滿意(圖3)。
3.2.3 典型病例3,男,13歲,面部痣形成13年,逐漸增大。檢查病灶大小為3.5cm×2.5cm,因病員不接受皮膚軟組織擴張技術,采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復。皮瓣蒂部設計在橢圓形較尖的一端,縫合一條切緣沿鼻唇溝走向,并適當修鈍皮瓣尖端。術后創面愈合良好,無明顯“貓耳”形成及組織挪移(圖4)。
4討論
4.1 菱形皮瓣是根據它所修復的創面的形狀得名而來,它是利用缺損鄰近處正常的皮膚,采用旋轉和推進相結合的方式直接覆蓋創面,包括Limberg皮瓣和DuFourmentel皮瓣[1],前者皮瓣的ED邊與缺損中軸BD處同一水平線上,后者ED為BD與CD延長線交角的角平分線。菱形皮瓣的共同特點一是所修復的缺損為菱形;二是皮瓣旋轉角度大(∠ADE為鈍角)、旋轉的靈活度受影響且易出現“貓耳”,故有學者對其進行改良[2-3],以期得到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4.2 改良菱形皮瓣的優點。頭面等暴露部位皮膚缺損的修復首選局部皮瓣,已成為不爭的共識,理由不再贅述。任意皮瓣術式層出不窮,但并非每種都能在臨床實踐中得以長期運用。能長期運用于臨床而不被淘汰者都有它的自身優勢。筆者總結改良菱形皮瓣有如下優點:①設計直觀,制備簡單:這是該技術的最大優點,皮瓣切口線最短,且不需要復雜的測量與設計,甚至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一個單瓣易位的Z成形術;當然,如前所述對供瓣區的充分剝離,以及對不規則受區創面進行適當的修形,也是實現該方法運用理想的重要組成步驟;②血運可靠:改良菱形皮瓣本質屬于隨意型皮瓣,血運由真皮下血管網提供。眾所周知,這類皮瓣的存活條件一是有賴于長寬比,二是皮瓣張力。隨意型皮瓣長寬比按部位不同有一定差別,即使血液循環較差的小腿下段,1.0:1~1.5:1比例亦能存活[4]。鑒于改良菱形皮瓣的設計基礎,皮瓣尖端至蒂部的距離,也就是長寬比均<2:1;皮瓣基底的寬度與缺損直徑相當,適當游離創緣后亦能減輕皮瓣的張力,所以皮瓣不容易出現缺血壞死。當然,在組織量充裕前提下,修鈍皮瓣尖端也是防止缺血壞死的一項有效措施(圖4B)。本組2例散在表皮壞死,均是由于皮瓣張力較大所致。
4.3 操作技巧體會:①面部手術后的遠期效果對外觀要求十分高,切口線需隱蔽而且纖細;供瓣區盡量設計在非暴露部位,或者依托如鼻唇溝、鼻旁線等自然皺褶,實在不行就只得憑借精細的縫合技術;②所有缺損的縫合都不能避免“貓耳”問題,改良菱形皮瓣亦不例外;該術式最容易形成貓耳的地方在與皮瓣蒂部相同方向的缺損底部(圖1A中C點),其大小由皮膚彈性,皮瓣及原發性缺損的皮下潛行性剝離后皮膚的可移動性決定。有學者術前將其設計成三角形切除[2];為簡化設計方案,實踐中皮瓣轉移后筆者先將切口邊緣縫合,再根據“貓耳”的輕重進行修剪,或不做處理待其自然消退,效果亦十分很理想;③如果創面為水滴形,或橢圓的一端較小,應將皮瓣尖端設計在橢圓較大的那一端,目的是減輕蒂部旋轉引起的扭曲,縫合后局部更平整(圖4A)。
[參考文獻]
[1]邢新.皮瓣移植實例彩色圖譜[M].沈陽: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1-22.
[2]邢新,郝嵐,陳江萍.改良菱形皮瓣的臨床應用[J].實用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00,11(5):249.
[3]謝唏衷,孟宏,梁郁.改良菱形皮瓣修復頭面部腫瘤切除術后皮膚缺損[J].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雜志,2005,1(4):192-194.
[4]王煒.整形外科學[M].杭州: 浙江科技出版社, 1999, 101.
[收稿日期]2011-11-17[修回日期]2012-01-28
編輯/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