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林劍
摘要: 本文通過對體育與健康之間各自概念的內在發展過程的陳述,辨析了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分析了現階段體育健康教學的不足,探討了如何把體育教學與健康教學結合起來的問題。
關鍵詞: 中學生體育教學健康關系
1.體育與健康關系產生的背景及其相關的基本理論
1.1體育與健康的各自含義。
“體育”一詞,是指身體的教育。這里所說的“體育”,是一種狹義的體育教育,是指“以身體活動為媒介,以謀求個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直接目的,并以培養完善的社會公民為終極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教育過程”。也就是說不僅包括“體”,即通過各種運動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還包括“育”,體育作為一門學科本身所攜帶的育人功能。因此,一味重視身體素質,忽視其育人功能的認識是不全面的。
傳統的健康觀只是一種生理學的模式,認為“無病即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是指沒有生病或者體質健壯。所以,現代意義的“健康”既包括身體健康,又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1.2體育與健康內在的聯系。
體育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結合日光、空氣、水等自然因素和衛生措施,達到增強體能、增進健康、豐富社會文化娛樂生活為目的的一種社會活動。二是指在學校教育環境中,指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使他們形成體育鍛煉意識,提高體育活動能力,增進健康的教育活動。體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促進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和發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健康指個體在身體、心理和社會各方面都處于良好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一個人只有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保持良好的狀態,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體育是促進健康的重要手段。其中,身體健康指個體處于體能良好、機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狀態。心理健康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心理健康狀態,個體處于這種狀態時,不僅自我感覺良好,而且與社會處于契合和諧的狀態;二是指維持心理健康、減少行為問題和精神疾病的能力。體育活動對于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影響。
2.體育教學對中學生健康的作用
2.1體育教學對中學生生理健康的作用。
青少年時期,正是打好身體基礎的“黃金時代”。從人體自身的發展來看,這一時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如果在這一時期里應當得到的鍛煉而沒有得到,到了成年以后再進行鍛煉,雖然也有效果,但由于基礎已打好,往往事半功倍,我們要放眼未來,首先要從現在做起。
2.1.1體育對運動系統的影響
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可使新陳代謝得到改善,骨的結構和性能發生變化表現在骨密質增厚、使骨變粗,還可使少年骨長生長速度加快,對身高的生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學生比不經常參加鍛煉的學生的身高要高6—12厘米,這在許多科學實踐中已得到證實。
2.1.2體育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體育鍛煉對循環系統發展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它對增強心血管的功能,提高血液循環質量起著積極作用。
2.1.3體育對呼吸系統的影響
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人肺活量大,代表呼吸器官的工作能力強,肺的彈性好,呼吸肌的力量增強,肺活量比一般學生大1000毫升左右。
2.1.4體育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人大腦皮質神經細胞的興奮性、靈活性和耐久力都會得到提高,靈活性提高了,反應也就更快了,從而使學習和工作都處于最佳狀態,并能堅持較長時間。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人在自然環境中接受寒冷和炎熱的刺激,對提高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起著積極作用。
2.1.5體育對腦的影響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從事腦力勞動的人不斷增多。用腦過度會使腦細胞轉入抑制狀態。如不作調整則會導致記憶力減退甚至神經官能癥而嚴重影響健康。科學研究證明,體育鍛煉對大腦中樞神經系統有良好的刺激作用。體育鍛煉還能使大腦皮質及時、準確地調動植物神經性系統;盡早地進入工作狀態,使大腦反應更加快速。
2.2體育教學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2.2.1體育鍛煉可以推動自我意識的發展。
體育運動大多是集體性、競爭性的活動。學生能力的高低、修養的好壞、魅力的大小,都會明顯地表現出來,對自我有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認識。競爭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負水平,可以獲得同伴和集體的承認,從而可以正確地熟悉自己的社會價值。
2.2.2體育鍛煉有益于情緒的調節和控制。
體育鍛煉內容的多樣性和吸引力,能誘發人們從事體育鍛煉的喜好。體育鍛煉內容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又能激發人們的應變行為和能力。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既能很快激發起強烈的情感,保持樂觀、穩重、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緒的沖動性、易變性。
2.2.3體育鍛煉有利于培養人的意志品質。
體育活動是由一系列隨意動作構成的,一般都具有艱苦、疲憊、激烈、緊張相對抗和競爭性強的特征。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因此,體育鍛煉有助于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精神,從而保持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狀態。
2.2.4體育運動有利于培養人際交往能力。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寬容、熱情、友愛、合群等品質,妥善處理人際關系。體育運動能把人們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諧地練習和比賽,使他們之間產生親切感。在課堂和課外體育活動中,他們不用言語,只需一個手勢,幾個動作就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溝通信息、交流心聲,在不自覺中就會產生親近感,并會獲得較高的平安感和自信心。由此可見,體育運動能使人們結識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處、友愛互助,關系融洽。
3.現階段對于體育健康教學的認知及不足
3.1重體育輕健康的形式化教學模式。
以往的體育教育理念,就是要求廣大體育教師按照體育教學大綱安排教學內容和組織教學,注重學生學習的系統性、連續性、完整性;強調技術教學的規范性、競技性;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則要求體育教學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以學生為發展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受益;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體驗,這就使得有些基層體育教師誤認為: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下,體育教學是一種完全“開放”的教學模式,體育課可無具體教學內容,可無明確的教學目標,可無有效教學手段,可無客觀、科學的教學評價,這就違背了現行新課程的教育理論。
在新形勢下,為了適應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要求,改變不良教學現狀,部分體育教師在教學的組織過程中一味地追求所謂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任由其自由活動,使得體育課堂成為一個“放羊”場所。對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簡單地理解為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讓學生自由選擇,自行其是,忽略教師在課堂中的引導、指導、促進作用,而將教師置于一個被動的角色。久而久之,體育課將被學生視為自由課,使得體育課失去其原本應有的價值和繼續改進、提高、發展的可能。
3.2體育與健康相分離的教學模式。
有人認為“體育教育”是室外,“健康教育”是室內,將體育與健康理解為“體育+健康”,改變了體育為了健康這一基本原則。健康的概念應該理解為生理、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綜合能力,室內的健康知識教育讓學生加深對健康的理解和了解健康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項。體育與健康是不可分裂的整體,但體育不等同于健康。
在一些體育教師心目中,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似乎是同義詞,使得體育課程在學校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被空前夸大,甚至出現了把學校體育等同于健康教育的認識,把一切健康問題都攬到學校體育上來。其實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健康教育“是以傳授健康知識,建立衛生行為,改善環境為核心內容的教育”。健康教育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教育活動,樹立學生的健康意識,使他們自覺改變不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健康教育課是不同于體育課的單獨課程,而學校體育則是通過積極主動的身體活動鍛煉學生身體,增強學生體質的。如果隨意混同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兩者的關系,將會削弱體育課程的學科特性,而將體育課改造成健康教育課,那么體育課就會散失其學科特性和獨特價值,學校體育課程自身的改革將誤入歧途。
4.把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有機結合的措施
4.1重視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傳授運動衛生健康知識。
體育是一門擁有較強的實踐性和豐富的理論性的綜合性學科。但長期以來,體育理論的教學一直被大家所忽視,致使學生缺乏必要的體育理論知識,嚴重影響了體育在學校教育中作用的發揮。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體育理論知識的傳授。具體時間和內容可根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在學期初、學期中、單項運動教學前或風雨雪天時安排專門的理論知識課,使學生掌握好必要的體育基本理論知識,這樣更有助于他們掌握體育運動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學會在運動中保護自己,充分享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
現代科學證明,學生健康發展的一個前提條件是掌握和了解必要的體育衛生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衛生習慣,避免體育鍛煉的方法不當而造成的身體傷害。因此,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要滲透一定的衛生保健知識的教育。例如,很多學生認為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沒有必要,教師應向學生闡明做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適當舉例說明不做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會造成的損傷;再如根據教材內容提出一些諸如“跳繩有什么好處”、“練長跑有什么好處”等問題讓學生思考,或者布置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完成。
4.2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和教學水平。
在體育教學中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思想。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體育知識、技能學習,更要關注學生的興趣、情感、意志、抱負的發展。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發展的巨大可能性,提倡多樣化、創造性,一切從學生發展出發,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明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用“學生的思維”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觀察,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尊重、理解、信任、關懷每一個學生,為他們提供思考、創造、表現及成功的機會,從而促進每個學生主動積極地發展。
4.3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心理環境。
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優化課堂教學心理環境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真誠關心愛護、鼓勵學生,理解每個學生的心靈,尊重學生的人格,并以此贏得學生的信賴,就會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創設愉悅的樂學環境。教師心理狀態和情趣影響整個課堂氛圍,教師若能用真誠的微笑、友善的目光、親切的贊語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就能喚起學生的愉悅、興奮的心理狀態。
組織豐富的教學活動。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開發創造的潛能,教師要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和活動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受、認識,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提高心理素質。可具體采用多種方式,如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和知識競賽。
運用積極評價手段。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經常性的評價,能促進和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應力求通過客觀公正的評價,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歡樂,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樹立良好的自我意識,激起積極進取的動力。
總之,在新課標下的體育課,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單一地要求對學生進行運動技術、運動技能的訓練,而是在此基礎上,還要同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體育與健康學科中,心理健康教育這一模塊并不一定就要求在課堂里專門進行,而是可以在任何體育活動過程中,抓住時機,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在身體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高紅偉.高中體育新課改之我見[J].河北:教育教學論壇,2010,(25).
[2]毛振明.回顧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J].黑龍江: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1(6).
[3]李曉梅.體育與健康課程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指導效應[J].北京:中小學教育,2011,(3).
[4]顏軍.體育教學心理學[M].北京:神州出版社,2006.
[5]張旗.體育與人類健康關系[J].南京:體育與科學,2009,(4).
[6]張俊豪.芻議學校體育教育與學生健康人格[J].湖北:湖北體育科技,2011,(3).
[7]盧文云.四川省學區體育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成都: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
[8]馬衛平.體育與人——一種體育哲學[M].湖南: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