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英
摘要: 作者依據中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理念,立足中學數學新教材,并從教學實踐的角度,就中學數學課堂教學高效性的方法與途徑,從潛心鉆研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細心錘煉教學語言、真心運籌情感交流等幾個方面作了有益的實踐和探索。
關鍵詞: 中學數學高效課堂建構方法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人人都學有用的、可持續發展的數學,體現了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思想,就是要讓每個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潛能都得到充分的發展。然而,當前中學數學教學中卻存在著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在花樣繁多、熱鬧非凡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卻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發展,這是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所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此,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實施有效教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是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特別是在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今天,討論如何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實施高效教學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它不僅可以減少師生不必要精力的付出,還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下面我就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高效教學談談看法。
一、鉆研教材內容要潛心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必須潛心于教材內容的深鉆細研,領會編者的編排意圖,了解教材的潛在功能。不同的教材有著不同的編排體系、結構形式和呈現方式。總的來說,傳統教材偏向于學科中心,知識結構嚴密,多強調運算能力與邏輯推理能力的訓練,更關注學科知識的呈現,而忽略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忽視了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活動的過程,導致“高分低能”的現象。與新課程標準對應的新教材,著力于改變學生能夠解決書本問題,而對現實問題一籌莫展的狀況,知識點一般不強調抽象性概念的描述,而是建立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實際問題環境,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交流的機會;知識的學習采用“創設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思維模式。但由于新教材多強調知識的多面性和實用性,知識的呈現不夠連貫,結構相對松散,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師教學的困難和學生理解上的障礙。但是新教材畢竟讓人耳目一新,它更注重數學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素材,為數學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基本內容。例如:“七巧板”、“擲硬幣”、“變化的魚”等帶有鮮明色彩的數學課進入學生的數學學習世界,試圖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這樣新的方式使得教科書不再成為學生模仿的“范本”,而是學習的素材,進行數學活動的機會。當然過于生活化的有趣數學活動有時也會造成學生學習的阻礙,學生更多關注游戲本身而非得到數學知識;過短的時間體驗更容易讓人遺忘,等等。只有對新舊教材的編排作潛心的鉆研、深入的理解,才能在新課改理念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駕輕就熟,游刃有余,為構建高效課堂打下堅實基礎。
二、教學過程設計要精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實踐告訴我們,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對課本中的知識進行精心設計;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選擇恰當的方法設計知識的呈現途徑。例如,利用“曹沖稱象”的故事與學生一起分享化整為零的解題策略,利用“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啟迪學生的逆向思維,設計耐人尋味的數學詭辯問題來糾正學生的錯誤,等等,都會使他們深化認識。課前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節奏合理。數學課堂教學節奏是指數學課堂教學中有規律的變化和進程,它與數學教學的內容安排、方法、手段運用,以及數學教學活動開展的程度都有密切的聯系。教學中,要根據數學教學內容的深度、難度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把握教學節奏。有的課可適當加快節奏,有的課則需放慢節奏。對于一堂課而言,各個教學環節可有不同的節奏,開始時的基礎訓練,可以緊鑼密鼓,營造一種熱烈的氣氛;在學生探得新知、總結規律時,則需放慢節奏,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在學生理解了概念、規律,進行鞏固練習時,又可適當加快節奏。一堂數學課,如果一直保持快節奏,那么學生思維始終處于緊張狀態,從而造成緊張疲勞;如果一直處于慢節奏,那么課堂上會出現松散、拖沓的局面。因此,數學課堂節奏應視需要,快慢相間,張弛有度。(2)動靜相間。動與靜是相對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外顯行為而言的。課堂教學既要有動的一面,營造熱烈活躍的活動氣氛,又要有靜的一面,引導學生進入嚴肅緊張的思考狀態。在課堂結構的安排上,要使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有的教師在上公開課時,為了追求熱烈的課堂氣氛,始終置學生于“動”的狀態之中,學生缺少獨立靜思的時間,最終,課堂華而不實,效果欠佳。(3)虛實結合。課堂中,教師需把某些知識、道理講清楚,使學生明白無誤,這是實;有時教師只說其一,把其二留給學生自己去思索,或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去體會,這是虛。虛實結合,這是課堂結構處理的一大藝術。教學中,對虛的巧妙處理,有時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學生學習“同底數的冪的乘法”后,知道了同底數的冪的乘法的法則,即底數不變,底數相加,如:a■·a■=a■,然后進行適當的練習,并同時讓學生思索,當有三項或三項以上相乘呢?如:a■·a■·a■,那么又怎樣計算呢?學生不難從練習中悟出道理,從而靈活地掌握計算方法。只有這樣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合理安排導學流程,才能最大限度地在課堂中體現新課程標準理念,為高效課堂的實施提供保障。
三、教學語言錘煉要細心
法國文豪雨果曾說:“語言就是力量。”教學語言是教師施教、傳授教學信息的最基本的媒體形式,可謂是教學活動的第一要素,沒有教學語言就不存在施教活動。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教師語言的情感引發著學生的情感,所以說教師的語言藝術是課堂教學藝術的核心。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數學教師需要不斷精心提高課堂語言的藝術性。教學語言不僅要具有邏輯性,而且要具有表演性,而表演性的語言具有感情色彩,它能夠提高語言的表現力。例如:生動、幽默的口頭語言,不僅能使深奧難懂的數學知識淺顯易懂,而且能滌蕩數學課堂中枯燥乏味的沉悶氣氛。用一句“跟著感覺走”來形容直覺思維,會使學生親切地體會直覺判斷的本質;用一句“芝麻開花節節高”來比喻邏輯推理,更能使學生理解邏輯推理的嚴謹;用“月亮走,我也走”來說明軌跡方程求解方法中動點與相關點的關系,會使學生感到心情愉悅。因此,過好課堂教學的語言關,是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性的關鍵所在。刻苦修煉教學語言,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準確明晰,具有科學性。數學教學活動是知識內容傳授和語言表現形式的統一,知識的科學性決定了語言的科學性,因此準確、科學是對數學教學語言的最基本要求。所以,在語言表達上,概念要精確,論證原理要嚴密,引證材料要可靠。在數學教學中為適應學生的年齡特征、接受能力和知識水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數學教師往往用一些生動、形象、有趣的語言進行講述或比喻,以期使問題深入淺出,易于理解和掌握,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講述時絕不能用語含混,更不能違背基本的科學原理。否則,只能使學生信疑不定,甚至形成錯誤的理解和認識。(2)簡捷練達,具有邏輯性。這要求數學教師對教學語言加以提煉,把握分寸、言簡意賅。這樣不僅可以突出重點、難點,用最簡練的語言表現最豐富的內容,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時間效益。在要求教學語言“少而精”的同時,還必須注意數學教材的內在規律,把握各部分之間的本質聯系,從而使數學教學語言具有內在的邏輯力量和高度的概括水平。也就是說,數學教學語言要富有邏輯性,對數學教學內容要進行詳細嚴密的論證,以使學生的思路隨著教師的講解,一環緊扣一環,達到深刻理解、全面掌握的目的。(3)形象生動,風趣幽默。幽默感是一個好教師所應具備的素質之一。前蘇聯教育家斯特維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許多調查資料表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喜歡具有幽默感的數學老師。幽默詼諧的數學教學語言,能使學生精神振奮,輕松愉悅地投入到數學教學活動之中,有助于陶冶學生情操,融洽師生關系,從而營造出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具有高尚的情趣和樂觀的精神的同時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數學教學語言的幽默詼諧是為教學服務的,是促使數學課堂教學更加高效的一門藝術。只有細心錘煉教學語言,才能使新課標理念下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建構落到實處。
四、情感交流要真心
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傳道”是人與人心靈的交往,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愛的火焰在燃燒,哪里就有熾熱的情感在升華。教學的對象是有情感的學生,他們有生性迥異的個性,他們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學生因獲得老師的贊揚而更加努力學習,因師友的責備奚落挫傷積極性和自尊心而影響學習;學生因與老師的友好合作而增強學習的責任感,因與老師的關系僵化導致厭學。因此,成功的數學課堂教學,總是以融洽的師生情感,和諧的教學氛圍為前提的。所以,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運籌師生的情感交流的方法和途徑。既然教學活動是以知識傳授為載體的師生感情的交流活動,教師就必須具有真情實感。只有內心世界之中具有了與他人之間相同或相似的體驗,才知道在與別人發生相互關系時怎樣行動或采取怎樣的態度是恰當的。教學高效化的關鍵,就在于教師具有較高的移情理解能力,盡可能地打開感情的閘門,把自己充沛的感情力量移向教學對象,對學生真情實感地愛、真才實學地導、真心實意地幫。要取得師生情感交流的良好效應,就必須暢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密切注視學生的情緒變化。不論是學生令人滿意的問題回答,還是令人難堪的行為舉動,教師都應理智對待,認真分析,正確駕馭自己的情緒,使學生感受到老師與他們民主平等的良好關系,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教學活動生機勃勃,事半功倍。用真心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建構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根本所在。
總之,潛心鉆研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細心錘煉教學語言、真心運籌情感交流等,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基本方法和途徑。事實上,只要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鉆研新教材,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征,注意做好以上四個方面的工作,并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就一定能夠建構新課標下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最終取得數學教育、教學的成功。
參考文獻:
[1]秦艷.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與原教學大綱比較研究.
[2]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馬明.數學教育文集.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4]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曹才翰,章建躍.數學教育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