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喜
在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教學過程不僅是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發展思維的過程,而且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生生之間“合作”的過程。
小學數學作為義務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肩負著從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任務。數學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健康地發展,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標。學生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生動的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數學學習不能單獨地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創新意識呢?
一、創設情境,在興趣中創新
興趣是學生對學習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由學習過程本身引起的,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能夠促使學生產生自主參與的欲望,激發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內在驅動力,激發探索未知的欲望,誘發創新意識。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水平,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設計教學過程,創設自主參與的教學情境。例如:教學“10的認識”一課時,我從情境引入:老師請大家猜一猜:A.有一個數,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還表示起點,它是誰?B.能與0做鄰居的又是誰?C.在我們所學過的數字中誰最大?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驕傲了,它對1—8各數字說:“你們誰都沒我大,特別是你——0,表示一個物體都沒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聽了可傷心了。1走到0的身邊,和0想出一個很好的辦法對付9。這時9沒話可說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個什么辦法?好奇心促使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這與以往的教師教、學生被動地學是完全不同的,教師通過巧妙的情境引入,自然而然就把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轉換成問題,向同學們提出來,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去學習、去領會。
學生的興趣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教師的教法。傳統的教學模式束縛了人的思維發展,因此我們要轉變觀念。不斷地變換教學形式有利于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方法要有藝術性,語言要生動活潑,教師更應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了解教學過程,學習目標,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幫助他們提高把握知識重點、難點的能力,擴大知識面,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動手操作,在實踐中創新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往往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關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依靠動手操作,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討論用耳辯聽。例如:教學“左右”一課時,主要使學生分清左右,為了能更好地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我在課堂上把學生分成小組,先用設疑的手法,讓學生判斷我舉的是不是右手,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小組的同學面對面站著,通過老師、學生的轉身來驗證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然后我組織了“小司機”游戲,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相向車輛轉變方向的不同。在學生質疑過程中,我適時點撥,學生自然而然地感悟、體驗其中的奧妙。
三、小組合作,在討論中創新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以小組為群體,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合作為手段,開展有組織、有指導的互教、互學、互幫活動的新課,使思維真正活躍起來,使課堂教學不再出現被遺忘、被冷落的角落。例如:“10的分與合”一課時,我以小組為單位,讓同學們把事先準備好的10瓶飲料放在桌面上,小組討論、合作學習,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爭著要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同學們聽。這樣討論,能使學生在切磋中提高。
四、自主探究,在發展中創新
教育的本質在于參與,即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動腦、動口、動手,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教學活動中應充分用運遷移規律,對于學生能獨立獲取的知識,一定要大膽放手讓學生親自去嘗試、去發現、去探索,主動獲取新知。例如:“采松果”一課,在學生已掌握豎式加法計算法則的基礎上,適時點撥:松鼠媽媽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個,自己能算出來嗎?在計算加法的基礎上,學生很自然地獨立發現了“25—4”的豎式減法的計算法則。
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如果能營造和諧、民主、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真正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就能更好地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為更好地培養新世紀創新人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