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珍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正因為手和腦有著密切聯系,所以動手操作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加強動手操作,啟發學生積極思考
小學生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思維還有動作思維的成分。兒童的思維特點表明,他們的心智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他們思維常常要依賴具體的事物,通過直觀操作,使問題形象化。
如一位數除兩位數“52÷2”的教學。教師可借助小棒進行演示,先平均分整捆,每份2捆,然后拆開余下的1捆,與另外2根合并一起組成12根;再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最后得出結論52÷2=26。學生的思維由小棒的分、并、分而形成一位數除兩位數的表象。在此基礎上,把豎式與小棒演示相結合,使學生認識先除什么,接著干什么,最后除什么,完成整個運算過程。這樣不僅用生動的演示吸引學生,而且用知識的內在聯系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動機。
二、動手與表述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結果,也是思維的外殼,一個人若語言發展受阻,就會減緩思維活動,影響思維的發展,有序的操作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可以強化學生在操作中形成的表象,培養思維的邏輯性。
如教學“求比6多2的數?”時,先讓學生用圓片動手擺一擺,接著讓學生表述擺的過程:“先擺與6個同樣多的部分,再擺多的2個,一共擺了8個。”這樣通過有序的操作,表達等活動,便學生體會到較大數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與較小數同樣多的,另一部分是比較小數多的。從而使學生不僅理解較大數與較小數之間的數量關系,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在操作中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觀察是思維的觸角”,觀察是人們學習新知識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操作中觀察,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再通過比較分析,讓學生掌握事物的本質屬性,使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如為了讓學生區別“圓的周長和面積”的不同,在教學時我出示一個用紅線鑲了邊的圓,再讓學生指出這個圓的周長、面積,最后把紅線弄下來拉直。學生通過操作、觀察知道圓的周長展開后是線段,有長度,而圓的面積是面的大小。這樣在操作中觀察比較,學生就能清楚地區別這兩個概念的不同,通過觀察比較,學生的思維不斷得到發展。
四、在操作活動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
在操作活動中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置身于問題之中,形成強烈的求知欲,自己提出問題,能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從而真正地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如:“三角形三邊的關系”的導入,課前讓學生準備5根小棒,長度分別是6cm,8cm,10cm,14cm,15cm。問:是否任意三條線段都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大多數學生馬上回答:“能。”有小部分學生不敢肯定。這時讓學生用自己準備好的任意三根小棒去擺三角形,通過這一簡便的操作活動,學生大為震驚:不是任意的三條線段都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具備什么條件的三條線段能夠圍成一個三角形,而什么情況下三條線段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呢?這時學生迫切需要解決問題的心理需求極為強烈。現在可以讓學生從剛才的操作中概括出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三角形任何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學生豁然開朗。這樣,就使學生輕松地了解了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并順利地推出“三角形任何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的結論
五、有計劃、有次序地操作和觀察,培養學生初步抽象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小學數學所研究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都來源于實踐,都是具體形象事物的抽象與概括,因此教學中的操作活動要有計劃有次序,為學生提供一個有利于發展邏輯思維的環境。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把全班學生分成四組,每組都配有老師事先準備的實驗器材:圓錐容器、圓柱容器和足夠的沙子。然后提出問題:“把圓錐里裝滿的沙子圓柱里裝,直至裝滿為止,你們會發現什么?”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實驗,邊操作、邊思考、邊討論,興趣很濃。在分組匯報時,第一、二、四組報告了相同的結果:“裝了三次正好裝滿,說明圓錐的體積等于圓柱體積的1/3。”這時,第三組提出不同的意見:“我們裝了6次才裝滿。”他們還進行了演示。同學們頓生疑問,這時我因勢利導:“請你們把圓錐和圓柱的底面積和高分別比較一下,會發現什么?”學生再一次動手,發現只有第二小組圓柱體的底面積和高都分別比圓錐大,其他小組圓錐體和圓柱體的底面積和高分別相等。然后老師問:什么情況下,圓錐的體積等于圓柱體積的1/3?這樣,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積極思考,對“等底、等高”這個關鍵詞有了深刻的理解。學生在教師有計劃的引導下,通過有序操作,不僅牢固地掌握了知識,而且提高了抽象概括、分析推理能力。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師要以數學知識的藝術魅力抓住每位孩子的心,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和學具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長期的、有目的的訓練,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