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人類文明已經進入了東西方文化融合互補階段,現代工業文明缺少了傳統中國的資源注入會顯得極不完整,我們應當清醒認識和自覺意識到這一點。后發實現工業化的傳統國家,一定要將保證自己的傳統延伸放在第一位,從而為自己的文化創新乃至世界的文化創新保留一畦根脈,也為人類對既往家園的精神尋根保存一塊歸棲之地。
——中國作協副主席廖奔撰文如是說。
以文化人,不是教訓他,而是潛移默化地影響他。這就要求你把作品寫得美,文藝工作者應該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這一點非常重要,兒童文學作家更是要這樣,你本人是一個真善美的追求者,你的作品才可能不僅有思想的豐富內涵,而且寫得感人,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孩子,才有可能做到以文化人。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金波說,兒童文學作品一種極端是認為“兒童文學就是哄孩子的”,另一種極端是認為兒童文學的教育意義一定要明顯。這兩種極端都不可取,真正好的作品是“潤物細無聲”。
我們的傳統戲劇最重要的還是作品本身,不要去想太多花招吸引觀眾進劇場,觀眾看到一部好的作品,他還會來看下一部。我們不要迎合別人的口味去做一部作品,要回到自己的生命、生活中,把我們自己關懷的東西放到戲里面,我們關懷的就是觀眾關懷的,這么多年我就是這么做的。
——臺灣著名戲劇導演賴聲川說,要讓看戲成為一種“文化的正常”,對于好的創意、靈感和劇本則不能強求,只要觀眾形成了習慣,每個月都想看一次戲的時候,好的劇作就會出現。
我們得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中國有些戲曲劇種,就是失去觀眾了。我們還存有的誤解就是:好像我們有了好演員、好劇目,就一定會有觀眾——你以為把劇目寫好、請來好導演,培養一茬一茬的優秀演員,觀眾就回來看嗎?——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一定要在觀眾身上下功夫。
——著名劇作家魏明倫說,我們戲曲人在注重培養演員、創作好作品總的過程中,忘記了觀眾這個重要的接受方。
音樂劇現在在中國可以說還沒有起步,觀眾群沒有培養起來。很多觀眾總以為音樂劇是很晦澀難懂的藝術,觀看演出的觀眾人數和影視劇的受眾面相比也小得多。國內的消費習慣尚未形成,需要我們用好的作品來吸引人們走進劇場。
——作曲家三寶說,音樂劇的觀眾需要我們幾代人來培養,來奮斗。
藝術的根,是扎根在多姿多彩的生活當中的,扎根在我們本民族幾千年來的優秀民族文化當中的。我酷愛民族和民間藝術,我一生也不能離開這個“根”,她是撫育每一個中華大地藝術家的母親。為了在這片黃土地上扎根,每年我都帶著學生下鄉、下廠。
——著名美術家韓美林說,自己的創作基礎,就是腳踏實地地去體驗生活、探索生活、深入生活,在生活中發現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我們應該保持自己的文化定力,堅守清醒的民族意識,堅守我們本土的文化自信,這樣才能在外來文化鋪天蓋地的時候從容不迫,沉著應對,以豐厚的歷史感和鮮明的文化底蘊展示我們的文化魅力,努力去爭取文化交流的話語權。
——北師大資深教授黃會林說,我們要用自己的氣大道正的文化產品,贏得世界的尊重和認可,這是我們進行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一個重要認識。
如果我們把電腦弄成一個比手還靈巧還能寫出藝術性的漢字來的話,電腦書寫和手寫具有一樣的藝術性,那就更了不起了。社會在發展中所提出來的問題都促使我們各個學科的前進,所以我覺得大家提到電腦對于我們的挑戰,我們應當謝謝電腦,這不是挑戰而是督促,是對我們的啟發。
——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說,科學和藝術終將會一起發展。
很多人說表演和主持是兩回事,我一直覺得就是一回事。在主持的崗位上,每個人都要訓練一些表演技能,尤其是綜藝節目主持人就更要求有這些技能。中國人怕說表演,因為從古到今‘演都帶有貶義。但是我覺得演不怕,只要你的情感是真實的。現在演電影電視劇,不管故事多么離奇,我百分百相信這是真的,而且拍完之后很長時間都難以擺脫角色的影子。
——倪萍說,表演和主持這兩個行業可以不斷地修正自己,促使自己向真善美去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