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粉彩是景德鎮陶瓷工藝中的一絕,也是景德鎮人智慧創造的結晶。粉彩人物瓷畫是由古彩演變而來。在清代以前粉彩人物瓷畫基本上是以古彩人物畫形式出現的,人物大多數是以線條勾畫,再以粉彩顏料填其上面燒制而成。人物頭像沒有立體感,衣服也沒有質感,非常簡單是以裝飾圖案為主。如清代雍正年間的五彩仕女圖罐《庭院仕女嬰戲圖》畫面繪四仕女游玩、賞花,四小童子伴隨左右,一仕女手提花籃,其面前有兩仕女并肩相依而立,身后閃出一小童子趨前伸手取花,另一側梧桐樹下玲瓏剔透的怪石下,一秀裝仕女微笑坐在石凳上注視前面的童子,一嬌小的幼童游戲其中,所繪仕女均發鬢高聳,面目清秀,以線條勾畫,沒有任何層次。這就是粉彩人物畫的前身。
說起粉彩人物瓷畫就不得不說景德鎮著名瓷畫家,珠山八友之首王琦,他對景德鎮陶瓷繪畫發展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他的人物畫,堪稱一絕,至今無人能比媲。王琦,號碧珍,民國時瓷繪名家,是“珠山八友”的領軍人物,1901年來景德鎮后學習陶瓷人像繪畫藝術,人物畫法為寫意,人物繪畫主要是瓷板肖像,后又學海派畫家錢慧安的繪畫技法, 因扎實的繪畫功力和聰穎的繪畫悟性,很快就超過老師鄧碧珊先生。1916年王琦參觀海上畫派畫展,接觸了揚州八怪,對人物畫有更深的了解,特別是對黃慎的畫風,更是喜愛尤佳,以至于黃慎的畫風影響他的一生。王琦的作品運用油畫的透視方法繪一般瓷器之人物頭面(俗稱西法頭子),仿黃慎寫意法畫衣紋具有書法之灑脫,頗稱新奇。1920年后,所繪瓷板畫《瞎鬧一場》、《鉆錢眼》均名噪一時。所畫人物不繪布景,突出形態表情,別有趣味。王琦因捏過人像、雕塑、畫過瓷像、又吸收了西方油畫技法,并確定了用西畫明暗畫人物頭像,以寫意筆法畫衣紋的畫風。因此,王琦的繪畫風格雖給景德鎮陶瓷藝術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也是他率先在陶瓷繪畫上使用素描技法,但他狂放崎嶇,典雅飄逸的畫風,仍保留黃慎的畫風,而尚未自成一格。如他的作品粉彩瓷板《久練金丹成正果》,畫中繪一托缽僧人,頂天立地,身軀略側,臉作正面。內著黃衫系領,腰系綠色飄帶,外披藍布法衣,腳穿僧家草鞋,全圖未畫背景。只是僧人足下以淡綠點染小片草地,微風將衣角拂起,極具動感。僧人面像慈善,笑臉明目。由于王琦早年是繪畫人物肖像的,五官表情極富立體感,此幅僧人臉部的畫法,正是運用西方油畫畫法,細筆擦染,層次分明,而衣袍填以玻璃白,上面渲染淡藍油彩,整幅畫色彩淡雅,是王琦中年經典力作。
粉彩人物線條是從中國畫技法傳承過來的,中國古代“十八描”是我們祖先通過長期的文化積累,經過歷代文人的篩選,才有“十八描”的線條技法,而我們又把這種技法繼承下來,在陶瓷上發揮得淋漓盡致。陶瓷中的人物畫,大多畫師喜歡用鐵線描和高骨游線描,因為它可以把人物刻畫得神態優美自然,特別是線條流暢,給人以美的感覺。粉彩人物瓷畫的創作,要求準確描繪人體結構,熟悉人物的日常生活氣息,在創作過程中充分表現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及人物的面部表情,同時處理好人物與人物之間、人物與特定的環境之間相互照應關系。使人物神態與環境畫面協調統一。繼珠山八友之后,景德鎮瓷畫界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青年美術工作者,陶瓷美術家趙惠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趙惠民,藝名趙壁,浙江紹興人。12歲學藝,1948年考入景德鎮東方藝術學校,1954年進入景德鎮美術合作社,后在景德鎮市藝術瓷廠等單位工作,專職從事陶瓷美術創作和陶瓷裝飾設計。他擅長粉彩人物尤精畫仕女,所繪仕女作品,線條流暢、體態優美、風姿綽約、形神兼備。趙惠民習藝之初,以吳道子、仇英、周舫、馬駘、吳友如畫家之畫風畫技為宗,又經專業培訓,并在長期研究和創作陶瓷人物繪畫的藝術實踐中,從陶瓷裝飾角度出發融古今人物繪畫之優長,結合瓷繪特點,把握器型材質燒成的變化,逐步形成了清新秀麗工致典雅之畫風。他從藝60年來,創作成果豐碩,成就卓著,享譽海內外。如他在50年代創作的《庭院納涼》粉彩瓷板畫,描繪庭院內的柳陰下,一群活潑可愛、形象生動的小孩,圍著慈祥的母親,歡喜玩耍的情景,小孩天真爛漫,有的舉著風車,有的牽扯著青蛙,有的拖著玉免,人物各具動態,情景交融,互相呼應。母親形象端莊、體態秀美,畫家以優美的自然環境烘托母親賢淑善良的特征,畫面細膩,生動傳神。背景樹木填色精細,粉潤柔和,色彩豐富,艷而不俗,顯示畫家超高的繪畫功底和深厚的文化修養。
當代繪畫粉彩人物瓷畫的陶瓷藝術家如雨后春筍,涌現許多優秀年輕畫家,而且人物瓷畫造型能力很強,具有扎實深厚的功底和寫實創作能力。他們給景德鎮傳統瓷畫帶來新的活力,是瓷畫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眾多的畫家之中甘肅隴西畫家何笠農的人物畫較有特色。何笠農,生長在西北部,對家鄉的情感有不解之緣,而青藏高原是他長期寫生基地。憑借少數民族風情的題材大受青睞。據何笠農透露,他每年都會安排一次西藏之類的遠行,作一次深入的采風。在他的作品當中表現少數民族的服飾很有特色,例如牧民寬大厚重服裝的腰部常見一些掛鉤、包袋之類,這其實不是簡單的裝飾,掛鉤是用來掛奶桶的,包袋是裝針線、打火石、錢物的,如果不知道這些功效,可能就會流于形式。少數民族人腰間比較喜歡佩帶一些匕首之類的刀具,這些俱是生活中的必需品。這些元素只有深入當地生活才能了解。如他的粉彩作品《母子情深第一步》畫面上一位藏族母親穿著寬大厚重衣袍,頭戴項珠,在開滿鮮花的草原上,彎著腰牽撫他的孩子學習走路的場景。作者將母子親情通過細膩的手法將二人的神態表現得溫馨感人。草地上的野花和瀝落的花瓣象征著母親對兒子人生的美好祝福,溫暖而偉大的母愛在此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