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冰 黃曼

中國繪畫藝術源遠流長,是中國文化的象征,有著輝煌燦爛的成就。在中華深厚的文化中扎根、生長。具有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意識、感知方式和美學思想。在中國畫中的最高境界不是單純的描繪出客觀物體,而它是在客觀事物運用筆墨進行立意為像,是一種獨立的意識和精神。這也是中國畫寫意真正的內涵。中國畫寫意自形成以來,貫穿于整個中國畫領域最突出的就是中國畫寫意性。隨著歷史的發展,不同朝代的畫家們都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他們既承認繪畫來源于客觀的世界,又注重畫家們主觀的心理感受。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畫在唐宋有了很大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們強調繪畫是為了“寫意”、“寫性”、“寫心”,而狀物是為了“寄情”。因此,寫意并不是在中國畫中的表現風格和手法,而是一種理性的藝術觀念。
氣韻生動、形神兼備是中國畫寫意中最高的境界。韻是一種感覺,在畫中流淌延伸,讓人回味無窮,它的意境、意趣妙趣橫生。如果一幅繪畫作品中既有人的情感在里面又合天意,動生情,情入畫,才能體現內在的生命力。在中國畫中,無論是人物、花鳥,還是山水都需要靈氣和生命力。所以,意境是中國畫中的靈魂,也是寫意畫中的靈魂。
中國的陶瓷繪畫早在遠古陶器時代,人們就用直觀的線條在陶器上進行裝飾。所以,陶器繪畫的發展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人類標志性的遺產。從起初簡單的幾何圖形發展到宋代線條飽滿成熟,在對陶瓷的裝飾上展現了更多的工藝特性。隨著人們對陶瓷繪畫的進一步研究,明代在陶瓷上進行藤枝纏繞相錯的畫面,在瓷器上形成強烈的藝術感和節奏美感。在近代的裝飾中,繪畫構圖更加嚴謹,線條更加飽滿,而且表現的形式多樣化,形象夸張,色彩對比鮮明。
中國畫的寫意性依靠筆墨語言表現自然和神韻,運用傳統的思想在筆墨中傳達美好進而抒情。中國的陶瓷繪畫在材料和技巧上都與中國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無論唐代之后的青花分水還是明清時彩瓷的出現,都可以聞到濃重的筆墨之味。陶瓷繪畫和中國畫都來源于生活,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來進行表達思想,他們都是心靈和景物的融合。
在陶瓷繪畫中唐代長沙窯的釉下彩繪花鳥,表現奔放自如,自然大方,它也是陶瓷繪畫大寫意的首次出現。作者選擇了易于掌握的花鳥圖,遵守中國畫的主旨靈氣和生命力,氣韻生動,形神兼備。他們把文人畫轉為裝飾畫,在吸收中國畫寫意性的同時進行創新,運用陶瓷繪畫中不同的材質和技術來創造出更偉大的產物。
陶瓷繪畫在明代后產生了更大的發展,青花和釉里紅在元代有了發展,隨著技藝的提高,明清則達到高潮。童書業先生把中國瓷器史分為“青瓷時代”和“彩瓷時代”兩大階段,也是瓷器史上的古代史和近代史。在明青花的表現上,突破了元青花的表現形式,更好地吸收了國畫的表現技法,取得了寫意筆墨畫表現的效果。明代中后期,以徐渭、陳道復為首的寫意派和以吳門四家為代表的正統派兩峰并立,從此大寫意畫家并出。至此,創造出青花“分水”的技法。大寫意的青花從此興起。
其實青花“分水”的技巧是學習了中國畫寫意畫中的筆墨變化而來的。利用分水法把青花料分成五種不同的深淺色調,就像國畫墨分五色的樣子去畫青花。青花還能像國畫一樣產生暈染生宣的效果,因而,青花在表現筆墨大寫意的時候游刃有余。
王步是陶瓷繪畫的大家,尤其是對于青花寫意極為擅長,爐火純青。他的勾線分水都是完美的結合。被人們稱為“青花大王”。他晚年時期創造出“淌水法”潑墨花卉,筆墨簡潔、奔放自如、形神兼備,如同中國畫的寫意渾然天成,非但以形勝,更以意勝。
中國陶瓷的繪畫中不僅青花受到中國畫寫意性的影響,在古彩、新彩、粉彩中也頗有很大的影響。縱觀中國陶瓷繪畫的發展,其表現的風格都是中國畫的風格。從寫意性上看,都是國畫風格在陶瓷材質上的表現、繼承和創新,或者說以陶瓷材料為新的載體。因此,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以氣韻生動、形神兼備為一體的中國畫寫意還在影響著中國陶瓷繪畫在多元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