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的大師過多過滿”的聲音隨著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工作的進行而再次響起。
毋庸置疑,景德鎮的大師確實越來越多。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為例,1979年第一屆王錫良一人入選;1987年第二屆,秦錫林張松茂當選;到了2006年第五屆,景德鎮入選人數首次達到兩位數,為11人。景德鎮現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3位、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7位、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24位,如果加上“省大師”、“市大師”,景德鎮的大師數量已是三位數。
物以稀為貴,數量多了,大師的含金量自然打了折扣。無論是業界還是坊間,對大師數量的質疑聲此起彼伏,“究竟有多少陶藝家堪當大師的殊榮?”
為什么大師數量會遭到眾多非議呢?筆者認為,關鍵在于“大師”這一叫法。在其他文化藝術領域,被冠以“大師”稱號的人鳳毛麟角。以國學界為例,能被稱為“國學大師”而又受之無愧的人似乎一個也沒有。已故國學家季羨林生前曾被人稱為“國學大師”,季老先生聽聞后惶惶不安,連忙澄清說:“我連‘國學小師都不夠,遑論‘大師!”相比之下,中國工藝美術界擁有成百上千的“大師”,簡直是個冷幽默。
在季老先生眼中,大師是一個無比神圣的稱號,應該是“集學術之大成,為眾人之師尊”。如果按這一標準,景德鎮乃至全國90%以上的陶瓷“大師”們都要為之汗顏。
如果對“大師”稱號心存敬畏,那么景德鎮的大師確實過多過濫。但是,如果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與中國工藝美術優秀工作者(或杰出工作者)等同,那么一切質疑聲都可能煙消云散。
中國人是非常在乎頭銜是否響亮的。改革開放初期,“經理”是一個很擺臉的稱呼,如今,一個走街串巷推銷牙膏的銷售員,他的名片上可能都會印著4個大字——銷售經理。早些年,聽到有人被稱為“老板”,筆者就會羨慕嫉妒恨,可現在呢?去包子鋪買包子,都會聽到這樣一句,“老板,來兩個包子。”
當“大師”的稱號走下神壇后,就不必糾纏于大師的原始含義。在筆者看來,應該把“大師”稱號視為一種品牌。我們去服裝店挑選衣服,如果對服裝的質量是個外行,買雜牌還不如選個名牌。既然是名牌,質量和款式自然差不了。同樣的道理,如果不懂瓷器,那就干脆買大師的作品。我們是外行,可那些大師評選機構都是由德高望重的專家組成的。因此,我們質疑的不應該是“大師”數量越來越多,而應該擔心那些大師評選機構是否公正。
景德鎮的“大師”越多,說明景德鎮的陶瓷藝術“品牌”越多。他們越賺錢,就越能刺激當地消費,從而帶動景德鎮的經濟發展。這樣的好事,筆者認為多多益善。(詹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