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曉鷹



每次到景德鎮,視景觸物,都會喚醒深埋心底的那些思念,思念逝去的歲月,思念故人王鶴亭,祝九根,杜浩生,王乃水......。當我又一次來到景德鎮,藝術大師汪平孫先生又離我們而去了。正如先生詩詞中所云:“人世太匆忙,恰似浮生夢不長,忤意事多順意少,堪傷!白發新添數寸長。”
記得2010年3月16日,那是個春意盎然的日子,我帶著家人駕車前往景德鎮,在王德民先生(梅花大王王鶴亭傳人)帶引下,前去拜訪汪平孫先生,先生家的小別墅依山而建。屋前小路彎彎曲曲,小院內種了些月季,菊花,五針松,使寧靜的小院顯得生機盎然,客廳,工作室,藝術展示廳在汪夫人的精心布置下顯得華美高雅,整潔又舒適。當得知我是位醫生后,先生異常高興地說:“你是醫生,我是教書匠,教育與醫療本來就是一家人。”一句平淡親切的話語,立即拉近了我與先生的距離。
交談中,先生繞有興趣地向我介紹了汪氏山水瓷上繪畫風格,說當今市場上冒仿他祖父汪野亭,父親汪小亭,姑母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汪桂英的瓷畫很多,一般的仿品很易辨別,有些高仿的瓷畫,雖然咋看有點形象,但仿冒者本身文化修養不高,又不能掌握汪氏獨特的山水布局技法與山石皺麻皴法,因此,仿品往往顯得線條僵硬,布局呆板。
先生從他的作品中選出一件四方通景粉彩山水瓶交給我說,這是他滿意的一件作品,叮囑我好好保存。這件四方器,4個獨立一體畫面,畫的是春光明媚,花紅柳綠的江南美景,畫面中峰巒層疊,茂林深杳,空煙清寂,曲徑逶迤,空谷云升,江河湖面上一葉小舟任意飄蕩,峭崖下,老者與書童靜靜地遙望遠方的湖光山色。作者獨具匠心,巧妙地使四幅獨立的畫面無痕無跡地連為一體,使作品更顯得神秘朦朧,意境含蘊。
通景山水瓷瓶裝飾技法是由汪野亭早在20世紀初創立的一種特殊技法,就是將一幅完整的山水畫在瓷瓶上構成一幅整體,在瓷瓶360度的任何一面上看到的都是連貫的畫面,看不到一絲連接的痕跡:汪平孫先生繼承了祖輩的這一技法,潛移默化地將這一技法運用到了極致,在難度極高的四方器中,進一步展示了他高超的技法與對通景山水技法的理解與完美掌握能力。
2010年4月的一天,欣慰地獲悉先生被評為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電話中向先生道喜并求問收藏刊登在《景德鎮陶瓷》大師專輯上的一尊菱形通景粉彩山水瓶,先生高興地答應一定留給我,我與先生約定夏天相見,然而,2010年7月8日,當我去電時,汪夫人告訴我先生于7月4日下午突發腦溢血昏迷住院了。7月21日,我如約前往景德鎮先生家中拜訪汪夫人,夫人說先生病情已穩定,但還一直住在重癥監護室,不便探望,汪夫人拿出“四方通景粉彩山水瓶”交給我說,先生特意交待將此瓶留著等我來拿。
回家后,多次去電話詢問先生平安,先生轉南昌治療后以他頑強的生命力一天天康復。我也與汪夫人約定來年8月1日前往景德鎮探望先生。忽一天,先生表弟曾軍先生(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汪桂英之子)告訴我,先生已于2011年7月22號下午1點25分在南昌病逝了。
先生走了,沒有告別一聲就這樣靜靜地走了,每當我觀讀先生的瓷畫,每當夜幕來臨靜讀先生贈我的畫冊與《蠶燭集》,都會陷入深深的思念中,先生睿智,博學的談吐,儒雅清瘦,鶴發童顏的身影不時地浮現眼前。我常常在想,一些人走了,他的軀體也就象一縷青煙在茫茫宇宙中消失;先生一生留下了許多瓷畫,留給了世人許多美好的東西,人雖走了,但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伴隨著瓷畫還在。人們會永遠記住有位藝術大師,他的名字叫汪平孫。
鄧愛英1963年出生于景德鎮,祖籍江西余干,高級工藝美術師,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景德鎮陶瓷協會會員、景德鎮民間文化藝術家協會理事,景德鎮市文聯昌南瓷畫院特聘畫師。鄧愛英出生于陶瓷世家,曾祖父鄧碧珊(“珠山八友”之一,以畫魚著名,素有“魚王之稱”) ,1977年鄧愛英隨父鄧肖禹(著名陶瓷美術家)進入藝術瓷廠美研所學藝,在父親的精心傳授下,盡得花鳥、魚澡、蟲蝶瓷畫真傳,其間還和許多老藝人學習畫山水、人物、圖案等綜合裝飾藝術技巧。作品多次參加國家、省、市舉辦的各種展評并獲獎。作品分別入編《珠山八友及其傳人》《當代名人名作精品陶瓷選集》《千年瓷韻》《中國現代陶瓷全集》《景德鎮藝術陶瓷名人索引》《瓷都旅游博覽》《景德鎮陶瓷全集》《景德鎮當代陶瓷美術百家》《陶瓷研究》《景德鎮百事通》等刊物。其經典作品《大吉大利》榮獲中國書畫家協會和平萬歲大賽(08年)金獎,《三公圖》榮獲第四屆長春奇石古玩藝術品交易會金獎,《大吉利》榮獲江西藝術博覽會(09年)“八大山人杯” 銀獎。1994年10月景德鎮置鎮九百九十周年慶典中,鄧愛英被景德鎮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世家” 終身榮譽稱號。
蔡青云字卿榮,號天臺山人,青云居士。1963年出生于浙江天臺山,中國道教南宗八友之傳人。中國陶瓷美術藝術大師,陶藝家。
現任華夏文化書院院長,國家用瓷辦公室藝術總監,中國書畫藝術交流協會副主席、江西分會主席,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藝術中心創作室主任,政協景德鎮市第十二屆政協委員,浙江省天臺縣慈善總會名譽會長。中國畫山水論文多次在全國各大刊物發表。2010年國家泰山博物館收藏《老子出關圖》,十六屆廣州亞運會千年瓷都陶瓷珍品展《采蓮圖》獲金獎。
蔡青云獨樹一幟的陶瓷山水畫作品被各界人士廣泛收藏,深受藏友喜愛和青睞。人們不僅喜歡他的畫作,而且敬慕他的道家修養。世人評其畫作:“畫中有畫、畫中藏畫、變幻莫測”,中國國學大師季羨林贊譽他為“藏道家文化于青花瓷中的畫家”。
童亞平1961年生于景德鎮,湖北赤壁市人,1989年畢業于陶瓷學院。中國藝術科學院,中國工藝美術研究院,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ASIA工藝美術大師,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一級技師,景德鎮美術家協會會員,景德鎮陶瓷書畫院高級專業畫師,景德鎮陶瓷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其父童竹村原任陶瓷公司美研所主任,童亞平傳承家學,頗有所成,擅長粉彩花鳥及人物裝飾,尤以畫魚堪稱一絕,其掌下參魚、鯉魚神游意泳,靈魂飛揚,深受海內外收藏界的青睞。中國工藝美術館、日本恩巴博物館皆收藏其作品。在國際陶瓷節獲金獎3項、銀獎6項,入編書典《瓷魂》《景德鎮當代美術全集》《瓷苑新葩》等,在景德鎮畫壇名聞遐邇,是一位頗具影響力和升值潛力的陶瓷藝術家。
余朝霞1972年出生,江西景德鎮人。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西省師范大學美術系本科畢業,進修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現為景德鎮女陶藝家協會會員。景德鎮市藝術瓷廠美研所成員,擅長山水和花鳥,通過精心的藝術創作構思,營造出高雅脫俗的藝術氛圍。特別是山水畫具有鮮明的個性,運用的粉彩工筆技法和傳統國畫的表現手法相結合,體現“顏分五色”之效果。大膽的用色形成一種深厚,莊重,明快的風格。
1998年任教景德鎮陶瓷學校,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在此期間努力探求陶瓷藝術,在龔循明老師的指導下,山水畫具有獨特的清秀之氣,意境深遠,受到業內人士的一致好評。2002年,粉彩瓶《幕歸圖》在中華名人雜志上發表。2003年在景德鎮市陶瓷博覽會中作品《秋韻》榮獲金獎。2008年在景德鎮市百花獎評選中作品《荷意》榮獲優勝獎。2010年在中國紅博會評選中作品瓷板《春色滿園》榮獲銅獎。
王昌彪1969年生,江西省樂平市人,字少泉,號三泉堂。系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首批江西省陶瓷美術家,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景德鎮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景德鎮市陶瓷藝術研究社社員。
王昌彪出生于陶瓷美術世家,其祖父為景德鎮陶瓷美術家王云泉、父親為省高級工藝美術師王乃水。從小酷愛藝術,更得益于家學之真傳。加之自身的努力鉆研,數十年如一日,打下了扎實功底。近年來屢有佳作出現。其創作的300件粉彩山水花瓶“江南春雨圖”、“雪中送炭”、“寒江獨釣”等分別榮獲省市一、二等獎。2004年在景德鎮千年華誕之際《人民畫報》授予“突出藝術進步獎”,2005年設計創作的大型粉彩瓷板“黃山云霧圖”在日本現代藝術館展覽并被收藏家高價收藏。特別是在2005年參加了“中國工藝美術高級研修班”學習后,其技法更加嫻熟。其作品及個人事跡錄于《人民畫報-景德鎮千年華誕》特刊、《景德鎮中青年陶瓷佳作選》、2000年第4期《景德鎮陶瓷》、2005年5月《陶瓷藝術》等……
鄒資良又名鄒知良,法名真慈,江西臨川人;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南昌工程學院客座教授;中共景德鎮市九三學社社員;現任景德鎮陶瓷文化研究所高級畫師.中國國畫院江西分院常務理事,江西省工藝美術協會、工藝美術學會、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省作家協會、景德鎮市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會員,景德鎮陶瓷商會執委。2000年畢業于南昌大學藝術設計專業,2008年獲得云南大學工程碩士學位。
鄒知良擅長陶瓷人物創作,兼精山水、花鳥繪畫。作品多以雄渾、靈動、精致的仙佛,多姿多彩的美女畫見長,工寫兼備,傳神達意,作品深入人心,廣為流傳,備受同行及海內外收藏家矚目。作品《楚魂》入選2006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藝術陶瓷精品展。《一葦渡江》榮獲2007年首屆千年瓷都杯全國書畫大賽銀獎,景德鎮市第四屆陶瓷文化旅游節瓷藝大賽一等獎。《十八羅漢》瓷瓶獲首屆上海中國古玩藝術品博覽會一等獎。《中華名人》雜志專題采訪并刊錄其人其作。2008年為河南商丘市政府繪制大型文化墻《華商始組王亥》壁畫兩幅。2010年為景德鎮市政府重點形象工程《紅店街》繪制大型釉中壁畫。2011年為江西省佛教協會贈禮臺灣佛光山星云大師繪制《觀音寶像》瓷瓶;同年為湖南科技學院教學大樓繪制全景1377平方米、世界之最大型釉中室外壁畫《陽明山》。
電話:13907988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