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峰
我國建設社會保障體系的總體目標是:加快形成獨立于企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其中,管理服務社會化,是社會保障獨立于企事業單位之外的重要體現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內在要求,而人事管理外包正是付諸實現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管理服務社會化的有力途徑之一。
作為中國報業改革創新的探索者,遼寧報業傳媒集團于去年5月,對下屬的《遼沈晚報》進行了整體轉企改制,成立了遼寧北方報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這標志著遼寧省晚報、都市類報紙在采編、經營整體轉企改制方面邁出實質性的步伐,在全國報紙傳媒中率先走出了轉企改制的第一步。
在轉企改制過程中,遼寧報業傳媒集團將《遼沈晚報》編輯部、沈陽遼晚傳媒廣告有限公司經營資產、沈陽紅馬甲報刊發行物流配送有限公司發行資產、遼寧北國數字傳媒有限公司股權及北國網資產從集團剝離,并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組建股份公司,但遼寧報業傳媒集團主管主辦地位不變。原《遼沈晚報》內具有事業身份的員工,嚴格執行國辦發114號文件精神,按照人隨業務走、自愿、公開的原則,實施了身份轉換。遼沈晚報社的事業身份也按照規定予以注銷。
新聞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最大的難題,是人員身份的轉變和一些歷史遺留問題的處理。其中,紅馬甲發行公司涉及近上千人的發行團隊,身份如何界定,社保如何繳納,員工利益如何保障,都是轉制改企的關鍵點。
發行公司的發行員身份特殊,工作時間不足8小時,是輔助性、可替代性、流動性比較強的崗位。全省上百個發行站,涉及上千人的切身利益。如果將這部分人納入到股份制公司,將給新的體制帶來巨大的人事管理壓力。
依據人事管理外包的經濟學理論及借鑒相關單位的經驗做法,遼寧報業傳媒集團對涉及改制的部門人事工作進行了大量的摸底調查和思想動員,厘清了思路。對辦報和經營、管理崗位進行了細致的劃分。對發行公司涉及人員眾多的發行員崗位采取人事外包的形式,進行管理。為遼寧北方報業傳媒股份公司設計了輕裝上陣的崗位編制架構。騰出人員和精力,把社保行政管理機構的業務劃歸到最重要和最核心的業務上來,把那些繁瑣的,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的環節外包出去,實行業務流程的重新整合,實現人事管理機構與承辦外包業務的經辦機構優勢互補,從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不僅減輕集團內人事管理的壓力,提高專項服務能力,還通過服務外包,提升了整個發行團隊與社保社會化服務體系接軌達標的水平。
經過反復動員和周密的基礎工作,使集團上下對人事外包有了全新的認識。原紅馬甲發行團隊的700多名發行員納入了人事外包勞務派遣的市場化服務體系,北國網、戶外廣告等部門也把可替代、輔助性的崗位人員,通過勞務派遣的形式明確了勞動關系。
通過面向社會公開招投標程序,集團選定了省內一家人力資源機構承擔人事外包的服務。人力資源公司不僅負責與發行員簽訂勞務合同,還負責檔案管理、保險繳納、代發工資、勞務糾紛處理和賠償等項目服務。通過人事外包,不僅為改制轉企人事改革設置了防火墻,還解決了諸多社保繳納等歷史遺留問題,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給發行員繳納各項社會保險,保障了發行員的合法權益。
目前,新聞事業單位在文化體制改革和國家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正在大膽創新,而人事管理更需要突破原有的管理框架進行創新,需要自覺應用現代人事管理理論指引實踐。只有把改制轉企的著眼點放到積極推進應用現代管理制度中來,適應新形勢,研究新舉措,才能實現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平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