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迎秋
最近,公車采購新規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而優先考慮自主品牌的明文規定則成為最受熱議的條款。優先考慮自主品牌業內外提倡已久,也是個積極的導向,但從媒體上的聲音來看,不少人把自主品牌看窄了。
“公車采購首選自主品牌,這對紅旗來說是再次崛起的機會”、“吉利、奇瑞將獲得前所未有的大蛋糕”,這樣的說法在網絡上隨處可見。看上去,只有紅旗這樣根正苗紅的“老革命”,吉利、奇瑞這樣白手起家的“新旗幟”才算得上是自主品牌。
這些說法的傾向性很明顯:政府采購這樣的蛋糕,只能給“自己人”享用,而且這個“自己人”的標準必須嚴格。這真是一個頗具喜劇效果的場景:時至今日,滿大街的政府公車多數都是合資產品這樣的“外人”,甚至有自主品牌企業連續參加五省市采購競標卻都被排擠掉的故事發生,卻因為一條新政在一夜之間變了風向,言必稱自主,而且是“純粹的自主”。
正是由于這股“純粹風”的盛行,一些進了采購名單、一些本該是自主品牌的企業很少被提及,仿佛和這件事沒什么關系。這里面就有榮威、MG和沃爾沃。在我的印象里,這三個品牌作為上汽和吉利引進國際資源、創新自主模式的前沿嘗試,應該是最值得國人驕傲和借鑒的對象,怎么會被排除在圈子之外?
在過去,很多自主品牌企業敗走政府采購招標。很多人事后對我講,且不論品牌影響力,采購單位對自主品牌最大的擔憂還是其質量穩定性。我想,拿榮威、MG和沃爾沃這三個品牌的產品來看,它們可以說是自主品牌當中最具國際質量標準和可靠性的。為什么它們還是不被人提起?
我想,榮威、MG常常被自主品牌的圈子忽視,主要是因為這兩兄弟從英國來,盡管已經成為上汽自主乘用車的支柱但身上還是有些“洋氣”。事實上,盡管它們少被人提及但總算是以自主品牌的身份進了政府采購名單。
不久前,我看到有人在一篇言論里這樣定義自主品牌:真正的自主品牌不僅要在國內注冊同時還要由中國人主導。這篇言論在網絡上流傳甚廣,支持者還不少。我想,由中國人主導還不難理解,但同時要在國內注冊就離譜了。在汽車產業全球化的今天,中國汽車不僅正在“引進來”,而且也在“走出去”,中國人有朝一日在美國、在歐洲注冊了自己的品牌,建了工廠,它難道就不算自主品牌了?以這種邏輯,沃爾沃雖然源頭是歐洲、總部在瑞典,但今天它已經屬于中國,由中國老板說了算,所以它也應該是自主品牌。
最后我想說,在汽車產業對外開放30年之后、加入WTO十余年之后,關于誰是自主品牌這樣的爭論仍屢屢成為行業話題其實并不正常,這不僅反映了產業圈國際視野的缺失,也說明不少人對汽車產業發展規律和方向沒有清晰的認識。互相競爭但又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應該是汽車產業不可逆轉的潮流,而自主品牌這個概念必將不斷豐富其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