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起
在美國探親期間,我結識了女兒的同學,年僅36歲的周女士。她現在是華爾街一家大公司的總裁助理兼財務總監,年薪118萬美元。她原畢業于國內東北一所知名的理工大學,1998年留學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國際金融貿易專業碩士學位,連讀博士學位。說起她的成功經歷,頗有些借鑒意義。
雖然她在國內讀大二的時候就順利地通過了英語六級考試,但來到美國以后仍覺得難以與美國同學溝通。專業英語還過得去,生活用語則生硬而含混,常常因找不到合適的詞匯表達而不敢開口說話。特別是單獨與美國同學在一起的時候,常常因為聽不懂對方在說些什么而很尷尬。那時候,她從內心里打怵與美國同學交往,更不愿意參加他們的聚會。
可一次偶然的華人聚會卻使她改變了想法。
那是2000年的一個春天,她應邀到華人聚居的唐人街去出席一個同學的婚禮。一走進那條街,她竟有一種回到國內的感覺,到處都是熟悉的面孔,熟悉的穿戴,熟悉的語言,甚至熟悉的住宅門面,熟悉的飯菜,熟悉的舉止言談……。當時她著實興奮了一陣子——多好呀,一切都那么親切,那么溫暖!
從朋友的介紹中她得知,在這里居住的華人有40%是開餐館或是在餐館打工的,30%擁有自己的小企業小作坊,30%是中小公司的白領。他們有車有房,衣食無憂,過著小康生活。
在開車回來的路上,她突然想起剛才婚宴上一位同桌者的話:我們奮斗了這么多年,還是難以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只能在邊緣混,這日子與在國內沒有什么差別,甚至還不如在國內的同學混得好呢!她似乎茅塞頓開,突然明白:要想真正融入美國的主流社會,首先要進入美國生活,與美國同學打成一片,進而要融合到美國的文化當中去,不能做美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更不能用“中華文化”把自己封閉和包裹起來。現在她再想想那個華人社區,怎么也不像是在美國,——與其如此,“那出來干什么?”
她清楚地意識到,來美國學知識不僅是在課堂上和書本里,如果能與美國同學打成一片,這些同學將是她寶貴的資源。從那以后,她有意識地要求自己經常主動參加美國同學的聚會,努力用美國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甚至經常使用當地的語言風格去說話,很快贏得了美國同學們的好感,他們迅速接納了她,把她當作朋友,以至有了好多無話不談的美國朋友。漸漸地,她的語言不僅有了明顯的突破,而且對美國文化的感悟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后來她還被推選為學生會的副主席。
畢業后,在多次求職的面試中,她都因為溝通能力強,口語好,同時了解美國文化,熟悉美國社會,而被眾考官所賞識。
著名作家冰心老人曾經說過:“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者的淚泉,灑遍了犧牲者的血雨。”從這位周女士的成功經歷來看,也足以證明這一點,我們不能只驚羨她今天的成功和富有,而應該理性地思考和分析她成功的模式,其中不難發現凡成功者都需要具備一套與人溝通、與文化相融的特殊本領。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推介自己,表達自己,努力地將自己往外拓展。可以說,他們溝通的本領有多大,成功的機率就有多高。
表達自己,溝通別人,看似一件極其平常的事,實則有許多學問在起作用。怎樣與人溝通,與社會溝通,需要文化熏陶,更需要長期積淀。然而,在這個人人都是發聲器的傳播時代,勇于溝通和善于溝通,無疑是每個職場新人的必修課,更是你渡向理想彼岸的成功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