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延輝


摘 要:作為俄羅斯博士論文法定收藏保存機構的俄羅斯國家圖書館(РГБ),利用博士論文這一特色館藏,開發建立了博士論文數字圖書館(ЭБД),面向全俄各地圖書館及獨聯體國家圖書館提供網絡服務。博士論文數字圖書館運行服務近十年,在管理運作、資金、服務、技術、著作權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采取多項措施較好地解決了著作權問題,確保博士論文數字圖書館未來長期穩定的發展,其中一些做法值得借鑒。
關鍵詞:俄羅斯 國家圖書館 博士論文 數字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 G259.5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2)04-0026-07博士論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是蘊含知識潛力的重要信息資源,因此,博士論文數字化建設引起世界多國的重視。2003年,俄羅斯國家圖書館(РГБ-Российская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библиотека)建成了博士論文數字圖書館(ЭБД-Электроннaя библиотека диссертац
ий),面向全俄及獨聯體國家等國外圖書館提供網絡服務。ЭБД是以圖書館為主體建設運行的,這與一些國家的博士論文數據庫由數據庫商或大學建設運作是不同的。ЭБД如今成為俄羅斯國家數字圖書館的組成部分,其在管理運作、資金、服務、技術尤其是著作權問題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值得關注和借鑒。
1 博士論文數字圖書館建設的基礎與背景
1944年,蘇聯人民委員會全蘇高校事務委員會發布命令,在蘇聯國立列寧圖書館(РГБ的前身)建立全蘇博士論文庫,收藏蘇聯國內除醫學和藥學專業外所有專業的博士論文[1]。
1994年頒行的《俄文獻呈繳法》規定:高校、科研機構應將博士論文在答辯通過后的30天內,向РГБ送呈繳本。2002年俄政府批準的《出版物呈繳條例》、《學位授予程序條例》以及2009年俄文化部頒布的《接收文獻呈繳本的圖書館-信息機構目錄》中規定了РГБ接收博士論文的程序及數量。РГБ成為全俄博士論文的法定保存機構,博士論文成為РГБ的特色館藏。РГБ在莫斯科州的Химки市設立博士論文收藏部,保存并提供使用博士論文。
隨著博士論文入藏量逐年增加(近些年年新增3萬多冊,如今累積總量超90萬冊[2])以及1991年取消借閱博士論文需持介紹信并說明使用目的的限制后的用戶激增(1995年起每年10萬人次,年借閱25萬冊,日均600多冊[3]),一系列問題隨之產生:紙質論文易損,借閱頻次高的論文流通一年就破損,保存受威脅;館舍面積不足,論文堆積影響了保存與借閱;讀者為借閱論文需從外地趕到Химки市或莫斯科,有時因只有一個復本而等候;博士論文收藏部難以應對陡增的工作量,限制借閱引起讀者不滿。2001年,РГБ決定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建立ЭБД,解決上述問題,于次年制定了ЭБД計劃,2003年ЭБД建成使用。
ЭБД參鑒了美國大學聯合實施的NDLTD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德國的DissOnline、UMI公司的ProQuest等國外類似計劃,確保了ЭБД的建設速度與水平。ЭБД得到俄最高學位評定委員會(ВАK-Высшая аттестационная комиссия)和俄基礎研究基金會(РФФИ-Российский фонд фундаментальны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的支持。ВАK在2002年第6期《ВАK通訊》發布將博士論文加入ЭБД的通告,ЭБД就此有了官方地位,РФФИ為ЭБД提供資助,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上宣傳ЭБД[4]。2004年博士論文查閱達8,000人次,下載1萬多冊,閱讀31,461冊,占論文借閱量的12%,2005年初,ЭБД虛擬閱覽室注冊用戶62,450人[3]。2002~2005年,РГБ虛擬閱覽室接待讀者65萬人次,累計借閱論文600萬冊[5] 。2003年ЭБД 計劃負責人О.А. Лаврёнова等參加了在柏林舉行的主題為“下一步是全世界的學位論文數字圖書館”的第六屆NDLTD國際會議,做了“РГБ的ЭБД”報告,引起與會者的關注和興趣[6]。用戶的強烈需求及外部支持與關注,也增強了РГБ建好ЭБД的責任心和與決心。
2 博士論文數字圖書館的資源建設及構成
ЭБД建設采取了分階段、分學科、邊建設邊服務的方式。1987年РГБ著手博士論文庫自動化建設[7],1998年開始博士論文數字化掃描。2001~2003年,在РФФИ的支持下,與俄科學院計算中心協議實施“ЭБД遠程登錄計劃”,依靠俄科學院信息資源集成系統的軟件支持,首先對借閱量大的經濟學、法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博士論文數字化;2003~2004年,РГБ實施“館藏博士論文掃描和讀者館內使用計劃”,對除醫學和藥學專業外的所有專業博士論文數字化,花費800萬盧布;2004~2006年,РГБ實施“電子博士論文集成圖書館計劃”,建立分布式數據庫,將論文元數據集中保存于РГБ服務器[8] ,將館藏1985年的所有博士論文數字化,2007年ЭБД 開始接收所有專業的電子版博士論文。ЭБД的建設過程決定了其資源構成具有時間性和專業性特點:①1985年的所有專業(醫學和藥學除外)博士論文11,538篇;②1998~2003年的經濟學、法學、教育學、心理學專業博士論文2.8萬篇;③2004~2007年除醫學和藥學外所有專業的博士論文;④2007年后的所有專業博士論文[9]。此外,還有部分其他年份和專業的博士論文。
ЭБД的資源包括博士論文、副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文摘、副博士論文文摘(為簡潔論述,本文使用“論文”、“博士論文”代表),ЭБД的論文數量逐年大幅增加(見圖1),2009年論文全文和文摘為226,419篇和145,361篇,2000年前后答辯的論文為38,239篇和33,541篇。[10]2010年7月,ЭБД的論文總數增至555,099篇[11],目前最新數據是超過70萬篇。[9] 博士論文分24個大學科,門類齊全,涵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各領域。ЭБД提供關鍵詞、作者、全文、公布日期、分類、專業等多個檢索途徑。
3.1 服務對象——自然人和法人
俄國內外的自然人都可注冊為РГБ用戶,簽訂協議,憑用戶名和密碼登錄ЭБД網站(http://diss.rsl.ru)使用ЭБД。2011年4月起,РГБ為用戶提供免費和付費兩種服務:(1)遠程用戶可一次性免費使用ЭБД,閱讀每篇論文前10%的內容,但一天(24小時)內瀏覽數不超過50篇,期限為7天;(2)用戶繳納1000盧布,使用期限1年,可瀏覽全文,但一天(24小時)內瀏覽不超過5篇,30天內不超過15篇,可閱讀每篇論文前10%的內容,一天(24小時)內瀏覽論文不超過50篇。文摘瀏覽則無篇數限制。用戶也可親自到РГБ的ЭБД虛擬閱覽室、電子圖書館閱覽室、博士論文收藏部免費使用ЭБД。
為使全俄各地用戶能遠程使用ЭБД,2003年12月,РГБ開始實施虛擬閱覽室(BЧЗ—Виртуальный читальный зал)計劃,與全俄各地圖書館簽訂建立BЧЗ協議,付費使用ЭБД,用戶不必親自到РГБ,在本地圖書館設立的BЧЗ免費使用ЭБД。2004年1月,第一個BЧЗ在俄國立體育旅游大學圖書館開設,之后設立BЧЗ的機構逐年增多(見圖2),2009年已達353個,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其他機構圖書館分別占68%、23%、9%[10]。РГБ聲明只與圖書館或設有圖書館并能實現資源共享的機構簽訂ЭБД 使用協議,不與任何提供博士論文的網絡信息服務商合作[13],目的是確保博士論文用于學習、科研的目的。目前,在俄羅斯幾乎所有聯邦主體及10個獨聯體國家和伊朗等的300多個城市建立了BЧЗ [10]。2012年1月起,BЧЗ面向法人機構提供三種新的可選付費方式:199,420盧布/年、99,710盧布/半年、49,855盧布/三個月,均含18%的增值稅。每個機構提供10個用戶終端,對不同類型圖書館增加終端數,РГБ給予不同的費用優惠。ЭБД建設沒有國家專項經費資助,所需費用由РГБ自籌,費用主要用于履行協議所需的材料費、保險費、海關稅、論文報酬等。
歷史和地緣政治因素使獨聯體國家成為ЭБД首要覆蓋的國外服務對象,РГБ與獨聯體國家人文合作跨國基金會合作實施“獨聯體國家國家圖書館設立BЧЗ計劃”。2009年獨聯體國家的13個國家(級)圖書館利用該基金會提供的資金,與РГБ簽訂BЧЗ建設協議。РГБ在烏克蘭“信息聯盟”協會、哈薩克斯坦圖書館信息聯盟、白俄羅斯“電子資源”組織、美國紐約的MIPP International設代理機構,負責所在國建設與使用BЧЗ的事宜。ЭБД通過BЧЗ走出國門,面向世界提供服務,解決了獨聯體國家用戶遠程獲取俄羅斯博士論文問題,對獨聯體國家教科文的發展、確立俄羅斯科學思想在后蘇聯空間的存在、獨聯體國家統一信息空間建設、豐富網絡學術信息資源中俄語資源、擴大俄國家信息資源全球影響力等都具有促進作用。
3.3 服務方式——“開放獲取”與“限制獲取”
ЭБД將論文分“開放獲取”與“限制獲取”兩種使用方式,這既出于保護論文著作權,也是希望更多作者能將其論文供公眾公開獲取。用戶檢索ЭБД時,檢索結果中紅色標記的為“限制獲取”的論文,即用戶只能在РГБ的閱覽室及各地設立的BЧЗ內使用或遠程付費使用,“開放獲取”的論文則用綠色標記表示,用戶通過互聯網免費使用。博士論文是“開放獲取”還是“限制獲取”,由其作者在與РГБ簽訂的授權協議中規定。ЭБД設有“開放博士論文數字圖書館”,專門接收作者或答辯機構提交的“開放獲取”博士論文,按簽訂的授權許可,“開放獲取”的博士論文授權期限為10年,雙方如無書面停止合作的協議,則到期后每次自動續展10年,作者有權將許可給РГБ的博士論文使用權授給第三方[12]。ЭБД中多數博士論文屬“限制獲取”范圍,“開放獲取”的只有3000多篇[14]。
3.4 服務層次——延伸至論文檢測服務
2008年6月,РГБ與Анти-Плагиат公司合作,使用該公司的antiplagiat系統,利用ЭБД資源向法人機構提供論文反剽竊檢測服務,檢測論文內容重復率和相似率,防止學術不端行為[14]。費用為每篇3500盧布(10篇以上)和3900盧布(5-9篇),РГБ出具檢測證明。論文送檢機構與РГБ簽訂檢測服務合同,規定雙方的權利義務、檢測完成時限、合同履行程序、檢測的交付與驗收、檢測費用、不可抗力對檢測的影響、合同變動、爭議解決等。對РГБ來說,論文檢測服務是對館藏資源使用價值的深挖,在服務社會的同時,也增加了些許創收,用于ЭБД建設,形成良性的資金自我供給機制。
4 博士論文數字圖書館著作權問題的解決
ЭБД最初曾是1999年РГБ建立的“開放俄羅斯電子圖書館 ”(OREL—Open Russian Electronic Library) 的組成部分,OREL中的書刊、博士論文等向互聯網用戶開放使用[15],獲得良好的社會反響,日訪問量達2000~4000人次。但2008年《俄羅斯民法典》(Ⅳ 知識產權)(下簡稱《民法典(Ⅳ)》)的實施迫使OREL關閉。按《民法典(Ⅳ)》規定:圖書館只能在圖書館內不經作者或其他權利人同意,不支付費用,依法提供免費臨時使用館藏文獻,但使用時產生的電子復本能被清除。圖書館可不受限制地對外提供成為社會公共產品的作品(1282條)及與作者簽訂使用許可協議的作品(1286條)的電子復本。這意味著ЭБД只有獲得作者書面授權許可,方可提供網絡服務。正如РГБ總館長А.И.Вислый所言:“《民法典(Ⅳ)》成為將博士論文放到互聯網上的最大障礙”[11]。能否有效解決著作權問題成為ЭБД生存與發展之關鍵,面對著作權問題,РГБ沒有放棄ЭБД建設,而是想方設法去解決。
4.1 尋求ЭБД建設的法律依據與保障
ЭБД的著作權問題首先是法律問題。РГБ聯合圖書館界通過各種途徑,努力促成對《俄圖書館事業法》、《民法典(Ⅳ)》的修訂并參與其中,增添有利于圖書館數字化館藏文獻的條款。于是在2008年國家杜馬一審的《俄圖書館事業法》修訂草案中,就有了“國家圖書館可對入藏兩年的文獻呈繳本數字化”的規定,盡管由于俄當代知名作家致信時任總統梅德韋杰夫表示強烈反對以及俄入世大環境的影響,最終修改沒有完全達到圖書館預期的目的與要求,但圖書館界并未因此放棄法律途徑解決數字圖書館著作權問題的努力。在圖書館界的呼吁和“院外活動”的努力下,2010年2月,俄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國家政策委員會舉行了“圖書館事業的法律調整:問題與前景”會議,對提出的《民法典(Ⅳ)》修改建議寫入了2011年《民法典(Ⅳ)》修訂草案中,第1275條中增加了:“圖書館有權不經作者同意、不支付費用,對按文獻呈繳法接收的博士論文進行電子復制”[16]。不管結果如何,圖書館界為突破現有著作權法律制度對館藏文獻數字化限制而進行的“戰斗”還將繼續。
4.2 與著作權集體組織簽約
2005年РГБ與俄羅斯著作權組織“Копиру”、俄羅斯多媒體和數字網絡團體簽訂作品著作權許可協議。РГБ每季度要向作者支付十幾萬盧布[17]。РГБ成為首批與這兩個組織簽約的機構,引起俄國家機關和社會各界甚至國外媒體和人士的廣泛關注,一時間紛紛報道,稱贊這是保護著作權領域國家政策實施邁出的重要一步[18]。與著作權集體組織簽約,РГБ既樹立了尊重和保護著作權的良好社會形象,又獲得了部分博士論文的網絡開發使用權利。
4.3 征募著作權授權許可
РГБ與博士論文作者或學位授予單位簽訂授權協議,按協議,РГБ有權:①對論文數字化加工;②將數字化或紙質論文以向第三方收費的方式傳播;③將數字化論文公之于眾,方便用戶跨時空獲取;④出于信息通報、宣傳目的,通過媒體公開論文的10%而不支付報酬;⑤按協議規定的使用方式與第三方簽訂協議;⑥向用戶收費提供論文打印和復印件。РГБ上述權利行使范圍為全世界,期限為作者對其論文的獨占期限。作者可將授予РГБ的權利授予第三方,但應在與РГБ簽訂協議的五年后。РГБ將向第三方付費提供博士論文獲得收入的20%支付作者報酬,每年12月底,РГБ根據論文使用統計報告付酬。因一方未履行協議,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予賠償。雙方有權以書面形式或依法院判決提前解除協議,如果РГБ在兩年內未支付作者報酬和未能遵守協議規定方式使用論文,作者可解除協議。俄科學院計算中心、烏拉爾國立大學、雅羅斯拉夫國立大學、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地質系、俄科學院自然科學圖書館、斯塔夫羅波爾國立大學、普希金科學中心等積極支持ЭБД,成為首批與РГБ簽約授權機構。依法獲得授權成為解決ЭБД著作權問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4.4 采取技術措施保護著作權
俄國內有些網站公開出售博士論文(每篇價格200~500盧布),有的聲稱來自РГБ,[22]這引起公眾對ЭБД著作權保護的質疑,甚至指責РГБ利用ЭБД盈利。對此,РГБ前任館長В.Федоров指出,РГБ從未從事論文貿易,從技術到管理等方面對ЭБД中的論文加以保護[19]。РГБ采用俄羅斯Шофт公司研發的DefView軟件作為ЭБД的系統軟件,該軟件檢索、瀏覽等功能齊全,尤其能有效防止對博士論文的電子復制下載,從技術上杜絕非法復制和傳播博士論文。
4.5 制定完善的博士論文使用規章制度
РГБ制定了用戶使用論文守則,規定用戶應按《民法典(Ⅳ)》的規定,出于個人學習和研究目的使用論文,不能個人獲利,禁止對ЭБД中的論文建立數字化或紙質的復本。РГБ在與用戶簽訂ЭБД使用協議時,規定用戶有責任尊重著作權:論文只能在圖書館內、基于學習研究目的而非商業目的或個人牟利使用,不能將按協議獲得的論文向第三方傳播,不能對論文電子化或紙質復制。與法人機構簽訂的BЧЗ建設協議中,РГБ要求其要做好著作權保護工作。協議規定有用戶違反規定的責任——可能被暫時剝奪使用圖書館的權利。
4.6 設立著作權問題的研究和運作機構
2005年РГБ倡議建立了“俄數字圖書館協會”,目的和任務之一就是聯合數字圖書館界集體的智慧與力量尋求著作權問題的解決途徑與對策。協會開展了多項研究和實踐活動,如2009年舉行“電子資源領域的執法實踐”會議,2012年舉行協會年度會議,議題之一是“數字圖書館與著作權”(現有法律框架內館藏數字化;用戶、數字圖書館、作者間的利益平衡;《民法典(Ⅳ)》修訂;國外經驗),研究、推進和參與《俄圖書館事業法》和《民法典(Ⅳ)》修訂,制定《致數字圖書館建設者與擁有者法律建議書》等。РГБ成立了知識產權使用保障部,下設協議授權分部和著作權作品寄存分部,前者負責研究使РГБ和作者雙贏的授權協議計劃,與權利方協商著作權授權,后者負責從法律和組織管理角度保障著作權作品使用和保護。由此,ЭБД的著作權問題有專門的機構來研究和運作解決。
ЭБД的資源建設是建立在清晰的法律基礎上的[20],這道出了РГБ對ЭБД著作權問題的重視和尊重,事實也的確如此,2002年6月,РГБ建設ЭБД的第一步,就是與作者及學位授予機構簽訂協議,允許將博士論文加入到開放的ЭБД中。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的一年時間里,РГБ數字化論文153篇,與250個作者簽訂授權協議,這與國外同類計劃實施初期的成果相近[21]。РГБ采取多項措施較好地解決了ЭБД的著作權問題,ЭБД資源數量的增速和無侵權指控事件發生就是最好的證明。
5 博士論文數字圖書館的社會意義與發展前景
В.Федоров曾自豪地評價ЭБД: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找不到像我們這樣的國家博士論文圖書館,在對文化遺產數字化保存和利用方面,我們的圖書館沒有落后于西方國家[22]。ЭБД作為俄國家數字圖書館首個規模最大的計劃[23],不僅豐富了俄國家電子信息資源,而且對俄圖書館界開展館藏數字化建設與服務的研究和實踐具有開拓性的先導意義。
5.1 博士論文數字圖書館(ЭБД)具有多重意義
(1)ЭБД是對博士論文實施最有效的保護,是保障最廣泛獲取博士論文的唯一的、現實的方式[24]。按《俄圖書館事業法》、《俄文獻呈繳法》規定,РГБ有責任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為博士論文的保存和使用創造條件,宣傳館藏論文目錄。
(2)博士論文不同于普通出版物,按俄羅斯學位授予程序規定,它屬法律文件[25]。是授予和證明論文作者博士學位的依據,公開博士論文信息是必要的。ЭБД為作者展示其博士論文和學術交流提供了平臺。2002~2003年,РГБ針對ЭБД計劃的調查顯示,被調查者愿意將其論文在РГБ網站上公開使用,并認為未來ЭБД有必要這樣做[11]。
(3)ЭБД使俄科學研究與發展建立在獲取先進知識基礎上,為實現國家創新任務提供智力保障,促進科學思想和創新思想的交流,擴寬科研的參考資源范圍,使俄羅斯科研更透明,滿足全社會對科學知識的需求。ЭБД有助于規范學術不端行為:使抄襲者和歪曲科學觀點者無處遁形,規范不誠實引用參考文獻的行為,確保科研引證的準確性。
(4)ЭБД建設和使用是通過著作權授權方式實現的,成為網絡環境下尊重著作權的表率和典范,有助于網絡空間著作權制度建設與完善。
(5)節省了科研者往返莫斯科查閱論文的時間和資金,節約了國家科研資金。
5.2 ЭБД發展前景總體向好
當前正是俄羅斯一系列發展文化和信息社會建設的國家政策(如“俄羅斯文化聯邦綱要”、“俄羅斯信息社會戰略構想”、“俄羅斯信息社會(2011-2020)”國家聯邦綱要)等實施之際。2010年7月,時任俄總統的梅德韋杰夫在俄信息社會發展委員會會議上強調指出,要建立統一的博士論文網絡資源庫,所有博士論文和文摘都應是電子形式的,便于科研人員查閱,任何人任何時候不必親自到圖書館,通過互聯網就可查閱和獲取這些論文[11]。這樣的大背景下,ЭБД未來發展前景是廣闊向好的。
針對外部環境每年都發生的變化,ЭБД的服務必隨之應變完善,以滿足社會需求。以2012年為例,РГБ制定了新的BЧЗ使用費用標準,增加各地BЧЗ的用戶端口,對俄羅斯的聯邦和聯邦主體的圖書館以及獨聯體國家不具有國家圖書館地位的圖書館實行99,710盧布/年的優惠,對俄羅斯和獨聯體國家的兒童圖書館、學校圖書館、農村圖書館和自治地方圖書館實行10,000盧布/年的優惠;3月11日起,取消用戶一天內在РГБ的BЧЗ只能打印博士論文內容15%和文摘30%的限制,圖書館員做好打印用戶登記工作,以備監督用戶對論文的使用。ЭБД服務范圍將逐步擴大,尤其是海外設立BЧЗ,宣傳和推廣ЭБД的產品,服務更多用戶。
目前,俄國內甚至獨聯體國家的一些網絡機構(如dissercat.com、dslib.net、prorector.org、dissers.info、dissros.ru、disser.h10.ru、lib.ua-ru.net、dissertation.com.ua等)經營博士論文服務,給ЭБД發展帶來壓力:一是競爭壓力,這些機構資源量與РГБ相當,服務周全,比如disserCat科學電子圖書館,自稱有1945~2010年俄羅斯和前蘇聯最全的博士論文目錄,2011年入藏博士論文20余萬篇,提供20多種形式的免費、付費服務,全天候服務,論文20分鐘內傳遞到達,長期固定客戶優惠;二是著作權保護的壓力,這些機構多數聲稱其論文來自РГБ,比如prorector公司的服務就是利用電子郵箱為遠途無法來РГБ的用戶提供來自РГБ的博士論文的復制本,他們認為這并不侵害論文作者的著作權。由此,РГБ一方面要不斷完善服務,穩定和逐步擴大服務用戶群,一方面要面對輿論和作者的質疑,加大著作權保護力度和管理水平,尤其隨著BЧЗ在全俄及國外設置的增多,論文著作權保護的監控難度增大。著作權問題是ЭБД未來發展仍需特別關注的。
繼續推進修訂相關法律法規,為ЭБД贏得法律允許空間,是以РГБ為首的俄圖書館界孜孜不倦的長期追求,除繼續修訂《民法典(Ⅳ)》、《俄圖書館事業法》之外,РГБ的О.Ф.Бойкова提出,俄教育部應修改《學位論文授予程序條例》、《學位論文委員會條例》、《最高學位評定委員會專家委員會條例》等法令,賦予РГБ數字化博士論文的權利[25],俄文化部文化領域信息化問題中心的Н.В. Бракер、Л.А. Куйбышев建議修改《俄文獻呈繳法》,明確規定圖書館等接收機構對文獻呈繳本的數字化保存與使用[26] [27]。由此形成一個從圖書館、著作權、教育、文獻呈繳本等多領域法律入手,多角度、全方位尋求ЭБД著作權問題在法律上突破的局面。
6 啟示與思考
資源豐富、服務形式多樣、妥善解決著作權助力ЭБД的成功。ЭБД的成功既是圖書館踐行開發館藏資源服務社會、履行社會責任理念的表現,也表明了圖書館完全有能力克服著作權問題的阻力,建設好數字圖書館。
(1)國家圖書館應加強博士論文數據庫建設,重視網絡化服務。盡管早在1981年國務院制定的《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中第23條就規定了國家圖書館為博士論文的法定保存機構,國家圖書館在博士論文數據庫建設與服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但現實卻是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完全掌控了我國博士論文數據庫建設與服務。博士論文本是國家圖書館的特色館藏,但如今國家圖書館卻成為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的博士論文數據庫的用戶。雖然“國家圖書館作為全國學位論文收藏中心的地位及其擁有的資源優勢、服務潛力是毋庸置疑的” [28],但筆者認為,這種優勢和潛力在網絡環境下并沒有充分發揮,國家圖書館網上只能瀏覽博士論文前24頁且不提供電子版下載打印服務,全文閱覽仍需到館,這顯然不適應網絡環境下的用戶需求。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我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博士人數2007年已超5萬人,且繼續上升[29],博士論文數量必隨之增多,國家圖書館應更加重視博士論文數字化建設尤其是網絡化服務。
(2)圖書館界積極應對館藏資源數字化的著作權問題。著作權問題是館藏數字化的最大阻礙,但不應成為圖書館不進行館藏數字化的理由,圖書館不能坐等著作權法律制度的主動改變,應采取“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做法,即一方面力爭實現法律層面的突破,包括盡早通過圖書館法、制定文獻呈繳法、參與推進著作權法律制度的完善,使館藏數字化有法律條款支持,另一方面,立足當前,在法律尚未取得突破的情況下,在現有著作權制度框架內,尋求多種途徑,實踐性地解決著作權問題。改變我國目前館藏數字化著作權問題理論研究成果海量但極少真正運用于實踐的“開花無果”的尷尬局面。如果說,著作權問題是館藏數字化的“雷區”,那么我們不應總是因怕“觸雷”而裹足不前或避而繞過,而是要想盡辦法,像ЭБД那樣,用盡各種合理合法手段去“排雷”。
參考文獻:
[1]Лаврёнова О. А.,Авдеева Н. В.Интегрированная би
блиотека электронных диссертаций[EB/OL].[2012-03-10].http://www.gpntb.ru/libcom4/index3.cfm?n=tez/d
oc3/doc8.
[2]Причины и цели создания ЭБД РГБ[EB/OL].[2012
-03-10].http://diss.rsl.ru/?menu=about/26/?=ru.
[3]Елисина Е.Ю.Электронная библиотека диссертаций Российско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иблиотеки:новые функции и формы организации обслуживания[J].Информационный бюллетенЬ РБА,2005,(35):132-134.
[4]Лаврёнова О.А.,Вежневец А.А.Структура и реализа
ция электронной библиотеки диссертаций в РГБ[EB/OL].[2012-03-10].http://rcdl.ru/doc/2003/J2.pdf.
[5]Майстрович Т.В.Электронная библиотека диссерта
ций РГБ:Научный и coциaльный эффекты[EB/OL].[2012-03-10].http://www.ict.edu.ru/vconf/files/9340.pdf.
[6]Лаврёнова О.А.,Литвинова Н.Н.,Сарычева Н.В.Эле
ктронные библиотеки диссертаций за рубежом[J].Библиотековедение,2004,(1): 85-92.
[7]Гулиев Г.,Ильина Е.П.,Сурина Н.В.Создание электр
онной библиотеки диссертаций в РГБ[EB/OL].[2012-03-10].http://www.gpntb.ru/win/inter-events/cri
mea2004/208.pdf.
[8]Лаврёнова О.А.Новый взгляд на проект электронн
ой библиотеки диссертаций[EB/OL].[2012-03-10].http://rcdl.ru/doc/2005/sek4_2_paper.pdf.
[9]Состав ЭБД РГБ[EB/OL].[2012-03-10].http://diss.rsl.ru/?menu=about/29/?=ru.
[10]Авдeeвa Н.В.Электронная библиотека диссертаций Российско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иблиотеки:История создания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развития[J].Информационные ресурсы России,2009,(5):17-21. [11]Диссертации РГБ в сети Интернет[EB/OL].[2012-03-10].http://diss.rsl.ru/?menu=news/115/?=ru.
[12]Открытая Электронная Библиотека Диссертаций[EB/OL].[2012-03-10].http://diss.rsl.ru/ datadocs/doc_31xe.Doc.
[13]Авдеева Н.В.,Никулина О.В.Социально-культурная значимость проекта"Электронная библиотека дис
сертаций РГБ"[EB/OL].[2012-03-10].http://www.gpntb.ru/win/inter-events/crimea2012/disk/141.pdf.
[14]Н.В.Авдеева,О.В.Чемоданова.Разработка и поддер
жка программного обеспечения для Электронной библиотеки РГБ[EB/OL].[2012-03-10].http://www.gpntb.ru/win/inter-events/ crimea2011/disk/139.pdf.
[15]Н.В.Авдеева, О.В.Чемоданова.Организация и разв
итие удаленного клиентского сервиса[EB/OL].[2012-03-10].http://www.gpntb.ru/libcom11/disk/10.pdf.
[16]Осипова В.Проблема с оцифровкой библиотечных
фондов и ее возможное разрешение[J].Информа
ционные Ресурсы России,2011,(1):21-25.
[17]Давыдова Н.Р.Четвертая часть Гражданского коде
кса РФи обслуживание пользователей в РГБ[EB/OL].[2012-03-10].http://rumchten.rsl.ru/2009/ru/upload/doc/1230214731.doc.
[18]Копируя норвежский опыт копирования информ
ации[EB/OL].[2012-03-10].http://leninka.ru/index.php?doc=526.
[19]Федоров В.В.Как Россия участвует в Мировой цифровой библиотеке?[EB/OL].[2012-03-10].http://lenta.ru/ conf/ rgb/.
[20]Лаврёнова О.А.Проект создания электронной биб
лиотеки диссертаций в РГБ[EB/OL].[2012-03-10].http://www.elbib.ru/index.phtml? page=elbib/rus/journal/2002/part3/lavrenova.
[21]Лаврёнова О.А.,Вежневец А.А.Структура и реализ
ация электронной библиотеки диссертаций в РГБ[EB/OL].[2012-03-10].http://rcdl.ru/doc/2003/J2.pdf.
[22]Федоров В.Библиотеки vs Интернет: откуда берут
ся знания?[J].Университетская книга,2010,(10):14-19.
[23]Кузьмин Е.И.,Куйбышев Л.А.,БраккерН.В.Оцифро
вка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и науч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России:Состояние дел,проблемы,перспективы[EB/OL].[2012-03-10].http://www.minervaplus.ru/m_in_ru/ b3p6-2.doc.
[24]Лаврёнова О.А. Развитие проекта библиотеки эле
ктронных диссертаций и авторефератов в открыт
ом доступе[J].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е технологии и общество,2006,9(3):335-341.
[25]Бойкова О.Ф.Создание электронной библиотеки диссертаций и авторефератов диссертаций:пробле
мы авторского права[EB/OL].[2012-03-10].http://www.gpntb.ru/libcom3/index4.cfm?n= tez/1/doc12.
[26]Бракер Н.В.,Куйбышев Л.А.Сбор и сохранение цифров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правовые аспекты[J].Библиотековедение,2011,(6):34-43.
[27]Куйбышев Л.А.Сбор и долговременное сохранение электронн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в сфере культуры[EB/OL].[2012-03-10].http://www.minervaplus.ru/publish/Kujbyshev.ppt.
[28]姚蓉.中國博士學位論文數據庫建設的思考[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2,(3):26-31.
[29]韓妹.25年來我國博士數量年增23.4% 博士質量成新問題[N].中國青年報,2009-0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