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國家公共財富,發揮著繼承和發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作用。但政府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應急管理能力非常有限,且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特點,使得對其在非常態下的應急管理存在很大的阻力。在我國應急管理模式從綜合減災模式向全面危機管理模式發展的趨勢下,結合5·12地震中對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應急保護,可以啟發我們找到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急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應急管理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中圖分類號: K892.2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2)04-0133-05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國家公共財富,對其進行保護的實質就是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延續我們祖先的創造力。然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非常態下的應急管理,無論是在理論方面,還是實踐方面都存在諸多困難。盡管自5·12汶川地震后,基于對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政府開始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應急管理問題,但是在非常態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急管理的相關研究與實踐進展仍十分有限。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急管理的現狀,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急管理的困境,找出有效的對策,無疑將是相關工作者的責任。
1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應急管理
1.1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2條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其包括:(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1]。人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傳承”,二是“記憶”[2]。所謂“傳承”,即通過“傳承人”或“接班人”的方式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這種方式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存活與繼承的根本途徑,也是最為艱難的一種保護方式;所謂“記憶”,即通過文字記載、照片、錄音、錄像、數字化等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記錄并長久保存,“記憶”的直接成果便是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記憶檔案。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包括三個階段[3]:(1)2001年至2003年的啟動階段。2001年5月16日,中國藝術研究院召開“搶救和保護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座談會”,正式啟動了“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認證、搶救、保護和研究工程。由于國際、國內規范性法律文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稱謂各異,所以在啟動階段也主要是保護運動的提倡、概念敘述、知識介紹和個別專項討論。(2)2004年至2005年的啟蒙階段。2004年8月2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此后又陸續頒布了相關的意見和辦法,如2005年3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第l8號文件《關于加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并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同年12月,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2005年文化部組織開展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評審工作,有力地促進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進展。(3)2006年至今的深入階段。2006年的中國,是名副其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年”,2006年10月25日,文化部發布了第39號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2008年5月14日,文化部發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在此階段,學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無論是其概念、特點、價值,還是保護的具體措施等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2 應急管理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自“9·11”事件和“非典”事件發生之后,公共危機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普遍的關注,同樣,對公共危機事件突發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受到了學者和社會的關注。尤其是在5.12汶川地震中損失了眾多寶貴的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得實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應急管理成為學界和政府的緊迫任務。應急管理就是指政府在危機意識或危機觀念的指導下,對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的危機事件進行信息收集、信息分析、問題決策、計劃制定、措施制定、控制協調、經驗總結的系統管理過程。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人在藝在,人亡藝亡,藝在人身,藝隨人走”的特殊特點,傳承人群和傳承環境的隨機性大,生態環境的變化、自然災害、城市化、商業化或政策失誤等因素均會影響到存儲在當事人、親歷者頭腦中的見聞、內幕、知識和技術,容易使在人們毫不察覺的情況下隨著傳承人的離去而消失。因此,實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應急管理,不僅能夠使得國家文化公共財富得以傳承和發揚,而且也是對政府進行全面應急管理最好的詮釋。首先,有利于保護國家文化公共財富。以良好的應急體系作為保障,能有效、及時、妥善地處理好潛在的危機、使得在非常態下可能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再次,有利于完善政府進行全面應急管理體系。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應急管理對及時發現不穩定因素和潛在風險,有效減少國家文化遺失,增強政府全面應急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大有裨益。
2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應急管理內容與困境
2.1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應急管理內容
與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不同,絕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文字、語言等內容對其進行記載,其文化的傳播是靠年長者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突發事件的發生導致不少原本就已經為數不多的傳承人去世,無疑增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難度。同時突發事件的發生也易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僅有的史料數據遭到破壞或損毀,因而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另一個內容“記憶”的消失。突發事件,尤其是自然災害的發生會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這勢必會造成非物之文化遺產的逐漸消亡。因此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應急管理主要內容就是傳承、記憶和載體保護三個方面。如5.12汶川地震中,羌族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北川縣遭遇了全縣城毀滅,羌族文化的傳承者——民間藝人也未能幸免遇難,北川縣的羌族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大禹紀念館、羌族民俗博物館、禹羌文化研究中心等文化場館都在地震中倒塌,大量文物和羌族文化檔案資料、大禹研究史料文獻、大量代表羌族民間文化的文化器物被掩埋或嚴重毀壞[4]。如果我國相關機構能在地震前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記憶和載體等方面建立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對于羌族文化的民間藝人、保存羌族文化記憶的博物館等、作為羌族文化載體的文化器物等實施應急管理保護,那么羌族文化也就不會遭遇如此巨大的破壞。
2.2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應急管理困境
2.2.1 尚未形成針對傳承人的有效保護措施和辦法
近年來,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許多國家一直強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進行保護的重要性,也開始重視對傳承人的認定和保護,國家出臺了一些政策法規以推進這項工作,如2008年5月14日文化部頒發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中的第十一、第十二、第十四與第十五四個條款,進一步規定并細化了對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與管理[5]。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非遺保護條例中也都制定了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措施和辦法,如重慶、河南、福建、浙江等地,寧夏自治區更是通過實施頒布《寧夏回族自治區民間美術、民間美術藝人、傳承人保護辦法》[6]來完善對傳承人的保護,此外,國家和一些地方還通過經費支持、表彰獎勵、科研立項等方式來實施對傳承人的保護,如文化部在2007年6月9日與2008年2月15日分兩次共公布了777名非遺傳承人名單,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頒證儀式,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頒發了證章和證書[7]; 山東棗莊市成立“剪紙學會”、“柳編學會”等各種非遺項目學會,會長由代表性傳承人擔任[8]。但仔細研究這些法規或實施案例,不難發現對傳承人的保護還不完善,還只是簡單的停留在對“物”而不是“人”的保護,即不應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作者所創作出來的某一件作品,而應是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有者所持有的技術或技藝。
2.2.2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記憶”保存工作意識缺失
當前,由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啟動時間短,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還并完善,各級政府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主要以普查為主,可以說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非常態下的應急管理認識還不夠深入。但隨著近年來自然災害及公共危機事件的頻繁發生,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記憶”極易因突發事件的發生而消失,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普查、梳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工作還遠遠不夠,由于沒有相應的應急管理預案,一旦發生非常規突發事件,政府所能做的僅僅是對瀕臨損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效果不但差強人意,而且所造成的損失也將是不可估計的。如在5·12汶川地震前,若政府具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危機意識,并及早制定相關的應急管理法制、機制、體制和預案,大量的關于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貴史料數據將能夠得以完整保存。
2.2.3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載體的修繕工作不到位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部分內容是需要有一定的環境和氛圍才能夠存在的,即對文化存在的載體要求較高,如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等。載體的損毀,將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無法得到表達。若長此以往或遇到突發危機事件,非物質文化遺產必將遭受逐漸消亡的厄運。5·12汶川地震后,羌族文化賴以生存的主要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部分處于半山、高半山的羌族民眾被迫離開了自己的家園,一大批傳統羌族民居如汶川蘿布寨房屋全部垮塌、列人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的藏羌碉樓部分垮塌①。使得羌族文化保存的載體遭受到了嚴重損毀,部分羌族文化遺產也便就隨著環境載體的損毀而消失。 3 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急管理的對策
3.1 修改和補充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急管理的“一案三制”
3.1.1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急管理機制
經過幾年的實踐努力, 我國政府初步建立了應急監測預警機制、信息溝通機制、應急決策和協調機制、分級負責與響應機制、社會動員機制、應急資源配置與征用機制、獎懲機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機制、城鄉社區管理機制、政府與公眾聯動機制、國際協調機制等應急機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急管理機制是在國家總體應急管理機制的基礎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非常態下的保護提供各種制度化、程序化的應急管理方法和措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整個應急管理的起點,貫穿于整個非常規突發事件的過程中,主要目的是為各相關主體如何更好地組織和協調各方面能力來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應包含一組以相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為依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急管理工作流程以及相關個部門的具體職能要求,還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檢測預警、信息報告、決策指揮、信息發布、調查評估以及恢復重建等具體內容。
3.1.2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急管理體制
應急管理體制是一個由橫向機構、縱向機構、政府機構與社會組織相結合的復雜系統,主要包括應急管理的領導指揮機構、專項應急指揮機構、日常辦事機構、工作機構、 地方機構及專家組等不同層次。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應急管理體制,就是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所屬管理機構及搶救領域,設立專門的應急管理機構。盡管在常態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負責機構是國家與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一些文化機構如博物館、檔案館也加入到了保護的行列之中,但關于完善的應急管理體制還沒建立。同時,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多種突發事件中均可能遭受損毀,因此對其保護的應急管理體制涉及部門、機構較廣,如國家防汛抗旱、抗震減災、森林防火、災害救助、安全生產、公共衛生、通訊、公安、反恐怖、反劫機等機構均應納入到體制之中,并根據領導機構的安排與業務分工,建立合理的協調保護體制。
3.1.3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急管理法制
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急管理法制建設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急體系的基礎和保障,是公共突發事件應急法制建設系統工程中的重要內容,也是開展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急管理工作的依據。盡管目前我國的應急管理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如有突發公共事件應對的法律35 件、行政法規37 件、部門規章55件, 有關法規性文件111件[9]。但在汶川大地震之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急管理法制還尚屬空白。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不久,四川省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表決批準了一部歷史注定讓其本身就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意義的法規——《北川羌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10],它詳細規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保護方式、管理方式、保障措施和法律責任。《北川羌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的制定開創了災后地方迅速立法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先例, 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但很顯然,一部主要針對羌族非遺文化保護的條例遠遠不能滿足這項工作的進展,我們還應該借鑒國外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急管理經驗,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急管理法制建設,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走向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軌道。
3.1.4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急管理預案
應急預案是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急管理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是基于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之上的應對方案[1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應急預案建設,首先應借鑒其他專項應急管理預案建設經驗,從處置原則、職責分工、指揮調度、人員調配、處置措施等方面作出進一步具體規定,力爭預案內容細化與具體。其次,鑒于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特殊的特點,預案的制定要避免照搬上級和其他地區預案,而是根據本身特點與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自身特色的預案體系,強化針對性和實用性。再次,從全應急管理角度出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應急預案應該在建設中勇于創新,形成具有鮮明特色而有符合實際的預案體系。
3.2 細化和完善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急管理的具體措施和辦法
3.2.1保存“記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數字化技術及網絡技術的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宣傳及使用提供了方便,很多地方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采用將技藝等進行數字化處理來進行宣傳、利用的策略,如成都圖書館建成的“蜀風雅韻——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12]、南京博物館運用多媒體視頻技術完整再現了揚州漆器的制作技術[13]等,同時,政府也建立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專題資料檔案,如2008年7月23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建設的“羌族文化數字博物館”[14]正式開通運行,還有如國家一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門網站“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等。這種通過建立非遺數字博物館或專題知識庫的保存“記憶”方式,對于宣傳與搶救非物質遺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將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示范。
3.2.2延續“傳承”,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博物館”
通過有目的的文字記載、照片、錄音、錄像、數字化等多種方式,可以在世人面前還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面貌,如特定環境下的技藝表演等,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易傳承的缺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效果。如5·12汶川地震后,在北川羌族自治縣建立了“羌族文化實物博物館”和“羌族文化活態博物館”,博物館的布展以羌族民族傳統文化的實物和傳人技藝展示為主,輔以圖片、文字。但在活態博物館中開辟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活動區,主要用于介紹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基本信息以及現場展示所掌握的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讓更多的人知曉了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與精神,生動、真實的為觀眾展現了羌族的文化原貌[15]。
3.2.3鞏固“載體”,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環境
由于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其載體也必然歷史悠遠。從客觀條件來看,非常規突發事件的發生會直接造成某些非物質文化的活動場所、文化載體等物理環境破壞,并還會間接的造成群眾的心理影響,即使重新建設新的載體,群眾傳承文化的精神也將大大受挫。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應急管理建設中,政府有必要在日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一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加以鞏固和維護,使其抗擊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破壞力的能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大力宣傳非物質文化,激發更多的公眾尤其是青年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熱情。一旦非物質文化得到了普遍認識和全面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便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環境中,而是將更加廣泛的存在于社會任意環境中。
4 結語
在5.12汶川地震之前,我國政府并沒有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急管理的任何舉措和辦法,因而,在5.12汶川地震后對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應急管理也只能參照常態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規定以及其它專項應急管理辦法進行。一方面是圍繞震后羌族文化受損而實施的資料搶救、實物維護和恢復重建;另一方面是羌族文化遺產的普查和數據記錄、儲存、展示,各種文化保護基礎設施的重建與新建,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性研究。另外,震后有學者呼吁依法實施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可以從教育、傳承人保護、鼓勵志愿者等方面進行[16]。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急管理除了包括即“記憶”的恢復和“載體”的修繕兩方面,還應包括對文化傳承的保護。為此,為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急管理的能力,首先應高屋建瓴的建立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應急管理“一案三制”;其次在方針政策的指導下,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急管理的三個方面進行有目的的制定執行辦法;最后加強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急管理的宣傳教育工作。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應急管理過程中,政府首先要從全局出發,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急管理體系,再次要從細節出發,具體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急管理各個方面的工作。除此以外,政府還應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應急管理的宣傳教育,通過新聞媒體等形式來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以及對其進行日常保護和應急管理的基本方法。
參考文獻:
[1]我國批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EB/OL].[2007
-10-12].http://www.xici.net/b114471/d21977699.htm.
[2]呂鴻.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中的口述檔案[J].甘肅社會科學,2008,(3):180-182.
[3]魏崇周.2001-2010: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熱點問題研究綜述[J].民俗研究,2010,(3):80-89.
[4]黃文,楊藝.災后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共生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129-133.
[5]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EB/OL].[2011-10-20].http://ip.people.com.cn/GB/12867515.html.
[6]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修改《寧夏回族自治區民間美術、民間美術藝人、傳承人保護辦法》等十九件規章的決定[EB/OL].[2011-10-20].http://law.lawtime.cn/d60711
1612205_1_p5.html.
[7]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頒證儀式舉行——陳至立和孫家正于幼軍等為傳承人代表頒證[EB/OL].[2011-10-20].http://www.ccnt.gov.cn/xxfb/xwz
x/whxw/200802/t20080229_51983.html.
[8]棗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保護措施[EB/OL].[2011-10-20].http://wenku.baidu.com/view/6087473c37
6baf1ffc4fad55.html.
[9]高小平.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成就和發展[J].中國行政管理,2008,281(11):18-24.
[10]張世均.論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災后保護與傳承[J].中華文化論壇,2009,(2):123-128.
[11]姜安鵬,沙勇忠.應急管理實務——理念與策略指導[M].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2010.
[12]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EB/OL][2011-10-20].http://www.ichchengdu.cn/immaterial/.
[13]虛擬現實技術在文物展示、復原和保護中的應用[EB/OL].[2011-10-20].http://www.njmuseum.com/zh/xs/content/content_965.html.
[14]羌族文化數字博物館[EB/OL].[2011-10-20].http://www.qiang.ihchina.cn.
[15]王婧姝.“羌族文化數字博物館”開通[N].中國民族報,2008-07-25(11).
[16]張世均.論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災后保護與傳承[J].中華文化論壇,2009,(2):123-128.
作者簡介:呂鴻,女,浙江麗水學院人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