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晶 辛璐 馬新蕾
摘 要:圖書館與博物館具有廣泛的合作基礎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休閑時代人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休閑方式都發生很大變化,作為社會公眾休閑服務體系一部分的圖書館和博物館,需要尋求新的立足點,實現資源和服務的最優化組合、在數字化、休閑環境改造等方面“跨館際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精細化的服務以吸引用戶。
關鍵詞:圖書館 博物館 休閑時代 公共休閑服務
中圖分類號: G25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2)04-0048-04博物館在結構與服務民眾的功能上,與圖書館有著許多相同之處,例如典藏、展覽、資料索引以及為社區民眾提供一個研究、休閑的公共場所。然而,二十一世紀科技的突破,引領了電子技術的飛躍,博物館、圖書館與社會大眾所產生的互動,經由網絡的普及與數字化典藏的興起,使得許多研究在信息的獲取與收集上,只消擁有一臺電腦,即可在家中進行。科技的發達,生產力水平、社會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可以支配的自由時間越來越多,以旅游業、娛樂、休閑農林牧漁業為代表的休閑經濟迅猛發展,而作為社會公眾文化休閑服務體系一部分的圖書館、博物館,卻常面臨被忽視的尷尬,其用戶及訪問數量減少的報道頻繁見諸報端。在e化趨勢和休閑時代的浪潮下,博物館和圖書館如何結合人文與科技,尋找新的立足點;如何理清并凸顯其本身功能的特殊性,進一步突破現狀,尋求新的發展方向;如何利用有限的資金實現資源的優化組合、“跨館際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精細化的服務以吸引用戶,都值得深思。
1 休閑時代概述
1.1 休閑時代的界定
休閑時代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進入3000-5000美元階段以后,而在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功能和產業結構等方面相繼形成休閑化特點的一個發展時期[1]。未來預測學家格雷厄姆T.T.莫利托指出:到2015年人類將走過“信息時代”的高峰期而進入“休閑時代”[2]。發達國家已率先開展了休閑理論的研究與休閑實踐的開拓,為“休閑比工作更重要”的未來社會做準備。
1.2 休閑時代的特征
(1)休閑生活常態化。居民從事休閑娛樂活動已經成為與工作、睡覺和從事家務等必要的社會活動同等重要的第四種生活狀態;
(2)休閑消費脫物化。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食品消費在人的全部消費中的比重會下降,而對以精神產品為主導的非物質消費的產品需求迅速攀升;
(3)城市功能休閑化。一是經濟功能休閑化,形成了比較完善的休閑產業體系,二是公共服務功能凸顯休閑內涵;
(4)生活泛娛樂化。一是指社會生活中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二是娛樂因素越來越多和越來越廣地滲透到諸如購物、餐飲及其他各種日常活動中去;三是休閑和工作向著互相融合的方向發展;四是指城市群內部同城化現象日益凸顯;
(5)休閑方式虛擬化和極限化。休閑方式虛擬化是指休閑娛樂方式由傳統的具象化轉向網絡的虛擬化;休閑方式極限化是指人們在休閑活動中越來越傾向于在生理和心理上嘗試體驗極限活動帶來的一種驚險刺激的感受[3]。
1.3 休閑效應
休閑具有雙刃性,積極健康的休閑具有豐富生活、陶冶情操、激發才能和創造力、體現人的價值等良性功能;而無節制地進行某些休閑活動則會破壞生態、使人墮落。現今社會,商業化已經越來越多地侵蝕著我們工作以外的活動,人們越來越沉迷于物質的消費,隨之而來的是新的問題出現,如過度工作和時間匱乏,這些都影響了休閑和家庭生活。因此,休閑活動需要政府和文化機構的積極引導,倡導健康、向上、輕松、從容的綠色休閑,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休閑消費文明化,而圖書館與博物館在引領健康休閑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4 圖書館與博物館對休閑的重要意義
以實體形式存在的文物資源和帶有濃郁人文關懷的室內環境是博物館作為休閑場所的物質保證;另外,對于大多數觀眾來說,參觀博物館只是諸如旅游觀影等休閑生活的一部分,博物館具有本質上的文化休閑性。隨著休閑時代的到來以及人文主義關懷理念社會地位的提升,圖書館的休閑娛樂功能為圖書館學界重視。圖書館與博物館通過多種形式的展覽、營造高質量、生態化的閱讀環境、設置多功能的休閑場所、開展各種各樣的休閑活動,提升休閑經濟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正面影響力,豐富社會公共休閑服務體系,提高休閑生活質量,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貢獻。
2 圖書館與博物館公共休閑服務合作的基礎
圖書館與博物館在為教育、學術研究、產品研發服務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是隱蔽的、潛移默化的,而休閑服務則是明顯的、立竿見影的,打造優質的休閑服務會引來更多的社會關注,進而促進其他功能的發展。毋庸置疑,圖書館與博物館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
2.1 圖書館與博物館之間有著深厚的淵源
無論東方或西方,博物館的設立均較晚于圖書館,但自此之后,博物館與圖書館經常形影相照,相互倚立,使得博物館中有圖書館,圖書館中有博物館,如舉世聞名的大英博物館、大英圖書館設于同一機構達二百四十余年;亞歷山大圖書館不僅是圖書館,更是一個博物館、藝術館和綜合科研機構;美國總統圖書館既是圖書館,又是一個檔案館和紀念博物館。
2.2 圖書館與博物館的性質功能相似
二十世紀末以來博物館與圖書館的功能、組織結構與經營管理運作,越來越相似。雖然博物館的傳統是以“物”的收集保存、展示、研究為主,而圖書館是以“書”的典藏、閱覽為主要業務,但在分類編目、非書資料方面的處理概念與作業流程,以及為用戶提供教育、推廣、服務、溝通、信息方面卻頗為接近。尤其對館藏普遍進行數字化處理后,無論是資料庫的建設或元數據庫的核心結構、規格與系統等等,幾乎趨于一致。到了二十一世紀,館藏資源數字化的結果,使兩者的屬性同質化,特別是專門學術研究之博物館、大學、研究機構的圖書館與虛擬的博物館相互連接或交換分享資源,“跨館際合作”成為可能。以保存文化遺產為例,2008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和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協會(IMIS)開始聯手保護美國博物館和圖書館中數百萬處于危險狀態的物品[3]。
2.3 圖書館與博物館館藏相互滲透
圖書館與博物館所收藏的文獻資源,彼此之間相互交叉滲透,如古籍善本、考古學文獻、文物學文獻,既屬于圖書館收藏的范圍,也屬于博物館的收藏對象。博物館中的圖書館,往往能發展成為特定主題的專業圖書館,與普通圖書館實現資源共享。如臺灣國立自然博物館中的圖書館在兩棲動物、鳥類、昆蟲、哺乳類、脊椎動物、化石、考古等方面的館藏可謂豐富、獨特,是學術研究的理想之所。除此之外,圖書館與博物館的資源具有互補性,圖書館重在收藏文獻,博物館重在收藏實物,但這兩種資源在為公眾傳遞信息過程中缺一不可,藏品和藏書只有結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整體。
3 圖書館與博物館公共休閑服務的合作方式
3.1 資源最優化組合
3.1.1合作辦展
博物館擁有的實物信息資源與圖書館文獻資源之間具有互補性,博物館需要參考大量的文獻資料對實物表達出的信息進行解釋;博物館藏品的展覽需要圖書館文獻的支撐與配合,將觀眾的感官感受系統地串聯起來,向理性延伸,形成對某一主題完整而深刻的理解;而圖書館可借助真實文物,來豐富、見證書本、文獻史料的真實性和立體感。國外許多的圖書館與博物館之間經常會互供資源以合作辦展,即在特定主題下,博物館提供實物藏品,圖書館提供相關文獻資料,合租或者利用自己的場地舉辦展覽。例如,美國哈佛大學于1986年設立皮保德美洲考古民族博物館所屬托擇圖書館(Peabody Museum Library,后更名Tozzer Library)是一所全球公認收藏最豐富的人類學專業圖書館。托擇圖書館推出一系列展覽活動,展出內容及主題皆與皮保德博物館息息相關。如一期以“鞋子”為主題的展覽,展品從皮保德博物館民族學藏品中選出,介紹不同時期、不同文化具實用性或裝飾性的鞋,同時配合展出圖書館相關館藏圖書文獻供用戶閱覽。
圖書館與博物館的資源合作,不僅能提高館藏資源和設備的使用率,更能把雙方的社會教育、信息傳播功能,通過輕松、休閑的方式體現出來,為大眾呈現出一個廣闊的視野與深刻的理論相結合的完整知識體系。
3.1.2 設立微型博物館/圖書館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圖書館的數量都比博物館要多很多,社區和地方圖書館承擔著博物館的部分功能。在俄羅斯,當地的人們常常向圖書館捐贈家里珍貴的遺物,并經常參觀圖書館里的博物館展品。韃靼斯坦共和國的集中圖書館系統里有63個博物館,如地方志博物館,村、市歷史博物館,韃靼斯坦作家、詩人、教育家的紀念博物館等。它們分布在所有類型的圖書館里: 中心的、兒童的、市的、甚至是鄉村圖書館。多數微型博物館是關于歷史民族方面的,它們包含了村(市)、圖書館歷史,居住在這個地區居民的文化、儀式和風俗的材料。在韃靼斯坦共和國里也有與俄羅斯、楚瓦什、馬里埃爾、莫爾多瓦和伏爾加河流域其他民族文化有關的微型博物館。
俄羅斯圖書館里的微型博物館按圖書館的工作制度運行,不妨礙圖書館的基本信息活動。相反,微型博物館給圖書館帶來一定的威望,圖書館變得更有吸引力,加強了圖書館作為兒童和少年精神發展中心的作用[4]。
各大博物館也積極發展設立專業或專門圖書館。如成立于1996年的臺灣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以收藏中國歷朝善本古籍、清代文件文獻聞名于世。該館收藏善本古籍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武英殿刻本、內閣大庫等藏書最有名,約有18萬冊,清代文件,包括叁批三摺、內閣大庫文件、軍機處文件等,逾40萬件,豐富的縮微家譜文獻是該館收藏的重要特色之一[5]。
設立微型博物館/圖書館的過程中,需要圖書館與博物館在技術、人員方面相互借鑒、相互支持,資源、設備方面取長補短、互通有無。
3.2 優勢服務共享
博物館在展覽方面經驗豐富,展示環境愉悅、舒適,展品溫濕度也遵循嚴格標準,展示空間經常隨不同之展覽性質及觀眾期待而變換,設計各種展覽廳、演示廳、布置各種宣傳欄。大部分圖書館沒有展覽空間,展覽經驗不足,圖書館可以通過合作、租借等方式把圖書館的展覽業務延伸到博物館去,博物館可以在人員、技術、場地、設備等方面給予圖書館更多地支持。
古籍是兩者信息資源的共同組成部分,圖書館在古籍的鑒別、保護、整理與利用方面有明顯優勢,縮微技術和影像技術以及數據庫建設等方面也非常成熟,值得博物館學習。
3.3 數字化共建
虛擬圖書館與博物館是實體館的延伸,也是宣傳、溝通和營銷的最佳渠道,借此可吸引更多的觀眾群,尤其是吸引年輕用戶到實體館參訪。對習慣于休閑方式虛擬化的用戶來說,虛擬的圖書館與博物館更具文化潛能和親和力。
館藏資源的數字化是個龐大艱巨的工程:從整個數字化流程與品質的規劃、設計與控制,到數字信息系統的建設、安全認證與管理都是大工程。數字圖書館與博物館的構成三要件是數據庫、使用界面與增值信息技術。數據庫需要有可供搜索的機制、專業典藏說明、元數據、查詢檢索技術、全文檢索、圖形檢索、數據交換標準、數字掃描技術等;使用界面則涵蓋查詢語言、視覺設計、多媒體設計、互動設計、超鏈接網頁、數據檢索、動態虛擬實境、游戲設計;附加信息技術部分則由影像處理、古畫修復、畫風分析、三維實體分析、觀察、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浮水印、典藏管理與控制[6]。圖書館與博物館數字化過程技術與經驗的相互借鑒、解決交集處的共同問題,互動溝通非常必要。例如,美國民俗中心(AFC)在國會圖書館和史密森學會下屬的國家非洲裔美國人歷史和文化博物館(NMAAHC)共同發布了民權史網站,旨在展示全國范圍的民權運動參與者在訪談中口述歷史的資料成果[7]。除了共同對所藏藏品進行鑒定和甄別外,雙方還各有分工,民權史網站和檢索工具由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編目員和網站設計者負責開發,用戶能夠迅速檢索到調查結果并獲知收藏機構;NMAAHC主要負責采集和整理民權運動參與者的新訪談,重點是記錄以前沒有記載的經歷。此外,項目研究者將收集實物,經過處理和編目,用戶通過國會圖書館、NMAAHC和民權史網站能訪問到有關這些實物的資料。
大型的有實力的圖書館/博物館要聯合各地區中小型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院團、科研機構等,有計劃地進行數據整合與制作,為文化資源提供整合的平臺和一站式服務,促進休閑文化機構在虛擬空間的融合。以美國加州數字圖書館為例,開始于1997年由加州政府支持的數字化圖書館項目,以加州大學各分校為主,結合加州州立大學、加州科學院、加州歷史學會、博物館及檔案館等機構參與,被稱為沒有圍墻的圖書館。其核心是加州網上檔案(The Online Archive of California),通過這個數據庫可以查詢全加州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及相關文化機構的手稿、照片及收藏品等數字影像資料。
此外,圖書館與博物館需要加強對手持移動設備的滲透,實時進行信息的發布與傳輸,通過增加虛擬館的趣味性抓住用戶的碎片時間,培養用戶“深度閱讀”和綠色休閑的習慣。
3.4 共同打造休閑環境
圖書館與博物館順應休閑時代的變化,通過營造休閑環境來吸引用戶。圖書館與博物館追求人、建筑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充滿教育、接納、人文關懷、多元的氛圍。首先,環境要清幽雅靜,符合用戶對綠色、自然的審美需求;其次,需要符合環境心理學,多設寬大舒適的沙發、可以席地而坐的矮桌、坐墊,讓用戶產生舒適、安全、賓至如歸的感覺;再次,具有良好的軟件、硬件設施,以及學習共享空間、影視廳、咖啡廳等布局,能提供更深層次、多樣化的服務;最后,需要保障弱勢群體的權利,提供無障礙設施和服務。
3.5 提供免費通行證
目前,圖書館與博物館行業內的聯盟已經開展起來,如首都圖書館聯盟,首都市民今后有望僅憑一張讀書卡來瀏覽百余家圖書館的文獻資源,而圖書館與博物館之間卻有通行壁壘。可以提供區域內的免費通行證,開展證卡相互認證,有了通行證后,用戶可到各館進行參觀。
4 結語
圖書館與博物館到處充滿安全、祥和、驚奇、探索、發現、意義、價值、親切、迷人、趣味與歡樂,是公眾理想的休閑場所和精神家園。圖書館與博物館在公共休閑服務方面的合作可以使雙方的資源得到有效整合,服務得到優化,用戶群得到拓寬,并使用戶有效獲取資源,雙方勢必會在公共休閑服務領域大有作為。當然,雙方的合作將任重道遠。合作將面臨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管理體制的束縛、技術環境的差異導致的共享難題、描述方法導致的信息導航障礙、用戶的習性與需求的差異導致的服務整合困難以及人員合作等方面的多重困難。因此,雙方合作需要建立一個熟悉合作館或者善于溝通的管理團隊,確定統一的目標和雙方的勞動分工,并能確保在公開、誠實的基礎上積極溝通,同時,通過新聞媒體、網站廣告及社交網絡工具以及發布會等手段宣傳合作項目。總之,雙方需要同舟共濟,共同應對挑戰。
參考文獻:
[1]樓嘉軍,徐愛萍.試論休閑時代發展階段及特點[J].旅游科學,2009,(2):61-66.
[2]許艷華.中國將進入“休閑時代”?[EB/OL].[2012-03-31].http://liuhelianheng.blog.163.com/blog/static/161886
23121031711911456/.
[3]王秀華譯.美國國會圖書館與博物館和圖書館服務協會合作解決保存問題[J].圖書情報工作動態,2008,(2):31.
[4]王林軍.俄羅斯圖書館的微型博物館概述[J].西伯利亞研究,2010,(6);60-62.
[5]臺灣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EB/OL].[2012-04-11]. http://www.chinajzp.com/sousuo1.asp?column_id=3677&
guanjianci=&lanmu=.
[6]宋雪芳.國際數字博物館與圖書館的發展趨勢 [A].博物館與圖書館的對話研討會論文集[C].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2005:185.
[7]美國國會圖書館和史密森國家博物館發布民權史網站[EB/OL].[2012-04-21].http://www.nlc.gov.cn/newtsgj/yjdt/2010n_4724/9y_2180/201109/t20110907_50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