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晶 高波



摘 要:文章通過文獻調研和網站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從全國性和區域性兩個層面對我國公共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現狀進行研究,對共享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如下對策:通過打破體制的制約來建立常態化的共享機制;進一步加強共享的范圍和力度;現階段以區域性共享體系為主,來適應地區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建立跨系統的共享模式,提高文獻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全國共享工程來延伸圖書館的服務。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 信息資源共享 總分館體系
中圖分類號: 25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2)04-0103-05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十二五”時期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戰略任務,也是文化部的首要工作任務。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信息資源建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就全國范圍來看,在以地市級為核心層級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大前提下,全國各地掀起了建設公共圖書館的熱潮;依托全國文化共享工程全面鋪開的大好機遇,公共圖書館在文化信息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方面取得較大進步。
1 全國性的公共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概況
1.1 基于全國文化共享工程,逐步實現公共圖書館數字文化信息資源共享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下簡稱“文化共享工程”)將中華優秀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整合,通過工程網絡體系,以互聯網、衛星、移動存儲、鏡像等方式,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其目標是在全國建設由國家中心、省級分中心、市縣級支中心、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基層服務點構成的覆蓋全社會的文化信息共享網絡。
共享工程的理念與公共圖書館的理念是相同的。因此,共享工程雖名為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研機構、學校等各類機構單位的普遍合作,實際合作的是文化信息資源部分,且其實際執行的主體,則是各級公共圖書館,可以說,在推進共享工程的進度中, 公共圖書館的努力,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而基于這一平臺,公共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可以覆蓋至全社會,在較大程度上實現了文化信息資源的共享。
據統計,自2002年以來,全國累計已有9.6億多人次享受到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務,文化共享工程已初步建成國家、省、市(縣)、鄉鎮(街道)、村(社)五級服務網絡, 數字資源建設總量達到108TB,資源服務覆蓋1個國家中心、33個省級分中心、2867個縣級支中心、22963個鄉鎮基層服務點。“十二五”期間,文化共享工程將實現“村村通、戶戶有、人人享”的目標,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永遠不閉館、永遠在更新的公共文化服務[2]。
可見,“十一五”期間文化共享工程在信息資源共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全國各地都結合實際,在基層服務網絡設施、服務內容、管理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了有效整合;共建共享逐步深化,資源整合成效顯著。
1.2 共享范圍局限在系統內,沒有形成網狀的共享體系
各系統圖書館差異明顯,各有優勢,但是我國各類型圖書館系統間的合作卻屈指可數,合作極少,導致文獻資源利用率低下,造成資源閑置。
據統計,目前全國公共圖書館藏書僅4億冊,人均0.3冊,遠低于國際圖聯人均2冊的標準。全國公共圖書館一年的購書經費,人均不足0.3元,而我國高校圖書館的總數為1794所,總藏書量超過6.6億冊,但大多數高校圖書館藏書流通率低于40%,有的還不足20%。也就是說,高校圖書館約有4億冊的圖書——相當于全國公共圖書館的藏書總量,沒有得到有效利用[3] 。
1.3 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各異,導致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區域性不均衡
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高低不一;即使同樣的東部地區,華北、華中以及華南地區存在較大差距;而在同一個省份,各區域也表現各異。如廣東省內,珠三角地區經濟發達,占了全省GDP的大部分,而粵北、粵東和粵西地區的經濟則長期滯后發展,導致圖書館事業也存在巨大地區差異。
經費、人才等關鍵問題成為制約經濟欠發達地區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地方政府投入資金非常少,導致地方匹配、配套資金往往不到位, 某些基層圖書館每年的購書經費甚至只有幾千元,與發達地區的圖書館動輒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規模相差甚遠,所以圖書館事業得不到應有的發展。當經濟發達地區的公共圖書館資源共享活動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經濟欠發達地區圖書館還在為維持自身的生存而掙扎,資源共享在許多方面更是無從談起。
2 區域性的公共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概況
區域性的公共圖書館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的主要模式有以下三種:(1)總分館體系;(2)區域性圖書館服務網絡建設;(3)圖書館聯盟。
本文在參考邱冠華館長和于良芝教授關于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理論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網站調查的結果,對以上三種類型的資源共享方式進行概述。
2.1 總分館體系
總分館體系指由同一個建設主體資助、同一個主管結構管理的圖書館群,其中一個圖書館處于核心地位作為總館,其他圖書館處于從屬地位作為分館。分館在行政上隸屬于總館,或與總館一起隸屬于同一個主管部門,在業務上接受總館管理[4] 。按照各地的實際做法,我國公共圖書館的總分館體系分為五種模式[5],即自下而上的全委托模式、自下而上的半委托模式、自上而下的半委托模式、自上而下的全委托模式以及完全分館式(見表1)。
[模式&典型案例&自下而上&全委托模式&廈門、哈爾濱、上海、蘇州、嘉興等的總/分館制&半委托模式&天津陽光100社區圖書館&自上而下&全委托模式&廣東流動圖書館、深圳福田區的總/分館制、佛山禪城區聯合圖書館&半委托模式&東莞圖書館之城、北京西城區、東城區、崇文區的總/分館制&完全分館式&咸陽、廈門、杭州的部分分館&][表1 各地總分館體系模式]
自下而上模式是圖書館自發組織的、無政府主導的共享方式。分館將雙方認同的一定數額的年度購書經費委托給總館使用;按雙方認同的標準保證圖書館運行所需的設備、場地、人員和其他工作條件;總館按雙方認同的書刊數量和資產管理辦法為分館配備藏書。總的來說,自下而上的模式對分館來說,共享了總館的資源;于總館,則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果。
自上而下模式指由政府主導,地方政府以文件或其他形式將支持該地區基層館建設的經費委托給某中心圖書館使用的共享方式。總館為下一級圖書館配備資源,實施業務管理和協調服務,從而形成具有業務隸屬關系的圖書館服務網絡。該模式使得分館的建設經費和運行經費較有保障。
半委托和全委托的區別在于人員管理上,半委托模式的人員由分館負責,并保證開放時間;全委托模式的人員與開館時間由總館負責。兩者各有利弊:全委托模式令總館壓力比較大,需要在人員、資源、技術、管理等方面有充分的準備;半委托模式下總館無法實施對分館真正的管理,分館所能提供的圖書館服務比較有限。
完全分館式指一個圖書館投入一部分圖書、設備、人員,在本館之外另外開設新的分館;總館與分館之間統一發放借閱證,讀者用一張借閱卡可以享受總館和分館的服務。這種模式是徹底的總分館制,有些地區在建設圖書館新館后,將老館留給圖書館作為分館,大多數均如此形成。
2.2 區域性圖書館服務網絡建設
區域性圖書館服務網絡是指一個地區的圖書館在一定的協調組織和計算機管理系統支持下,組成由若干總分館體系和獨立建制的圖書館共同參與的網狀行業管理結構,使不同的總分館體系或獨立建制的圖書館可以突破因建設主體不同而產生的資源所有權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共享資源。其資源共享一般分為三種模式:一卡通借、一卡通借通還、分層通借通還[4]。
大城市的圖書館一般均采用區域性網絡模式。因為大城市行政層次多,一般均借助原來的行政結構,以充分發揮各個層次的積極性,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而總分館的扁平結構會因為超規模而制約了管理,所以只在一定規模內表現出優越性,一般適用于中等規模城市或大城市的區級圖書館聯盟,如東莞、蘇州、深圳福田區、佛山禪城區等[5]。
2.3 圖書館聯盟
我國的圖書館聯盟自20世紀90年代后發展迅速,建立了各系統、各專業領域的圖書館聯盟。在公共圖書館領域,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三個:中國數字圖書館聯盟、珠三角數字圖書館聯盟以及吉林省圖書館聯盟(見表2)。
可見,公共圖書館聯盟和其他圖書館聯盟一樣,都是以實現資源共享、利益互惠為目的;合作的主要內容都是在網絡環境下進行的,因此又被稱為數字圖書館或虛擬信息服務體系等,是一種資源共享聯盟。事實上,公共圖書館往往不會只采取單一的資源共享模式,而是會兼顧其中的幾種或全部。
3 現階段公共圖書館開展共建共享的新特點
基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現階段公共圖書館開展共建共享的新特點。因為自上而下的圖書館服務系統的建立,是實現公共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基礎。而這一系統的建立與完善,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
目前我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經初步建立起來。據文化部統計,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2884個,文化館(含群眾藝術館)3264個,鄉鎮(街道)文化站40118個,基本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覆蓋;文化信息資源數字資源量達到108TB,基本實現“村村通”[6]。
[名稱&成立時間&聯盟成員&相同之處&資源共建共享方式&中國數字圖書館聯盟&2003年&以國家圖書館為核心單位,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圖書館、研究所、情報機構等相關資源擁有單位為聯盟伙伴&都是跨系統的共建共享機制:成員包括了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科技系統圖書館三大系統&數字資源主要通過各成員館之間的互聯網或各建設單位的局域網提供使用&吉林省圖書館聯盟&2008年&由吉林省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等在長春的13家公共系統、高校系統、科研系統圖書館共同發起成立&聯機編目、 集團采購、參考咨詢、文獻傳遞、數字資源、 館際互借、虛擬聯合目錄、 珍稀文獻保護與開發&珠三角數字圖書館聯盟&2010年&廣東省三大系統主要圖書館&聯合目錄,聯合參考咨詢,文獻傳遞,為讀者提供深入內容的章節和全文檢索、部分文獻試讀等多種功能&][表2 公共圖書館聯盟及其對比]
可見,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大環境下,我國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體系正逐步走向成熟,全國各地正在創建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共有8個,與公共圖書館共建共享相關的內容(見表3)。表現出以下新特點:①公共圖書館的建設得到政府重視,有了一定的政策保障,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把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提到政府規劃層面了;②在經濟發達地區,圖書館的服務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并開始關注圖書館所處的社會環境,提出社會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訴求;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圖書館建設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對各級別的圖書館提出明確的建設標準;③注重城鄉協調發展。在城市中,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服務推廣;并且把圖書館服務延伸到農村基層,為城鄉圖書館的資源共享打下基礎;④既重視實體圖書館,也注重數字資源的建設。數字圖書館以及電子閱覽室的建設往往被納入建館目標和規劃標準中。
4 我國公共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的對策
綜上,無論是全國范圍內,還是區域性的公共圖書館共建共享體系,都在一定的政策支持下邁出了一大步,為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在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障礙,制約了共享的步伐,需要審慎處理。
4.1 打破管理體制的制約,建立常態化的共享機制
在公共圖書館系統內,由于主管部門和經費來源不同,長期以來存在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管理體制,造成了資源的重復建設及浪費,資源共享活動也因此開展得很不順利。經過研究發現,凡是資源共享活動深入開展的地區,都必然有政府強有力的領導,經費有制度保障,圖書館事業走上常態化的良性發展軌道,如深圳圖書館;凡是資源共享活動沒能發展開來的地區,必然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沒有當地政府的參與,經費時斷時續,導致其資源共享活動呈現階段性特點,沒能走上常態化的道路。可見,必須打破行政管理體制的局限,才能建立強而有力的協調機制,建立起文獻資源共享體系,從而解決經費不足、重復建設、文獻資源利用率低下的惡性循環。
4.2 進一步擴大和加強共享的范圍和力度
目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公共圖書館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資源共享,其共享領域包括:圖書集中編目、通借通還、館際互借、采購協作、文獻信息資源利用、參考咨詢、講座以及展覽等方面,但是,這些共享活動開展的范圍和力度都還不夠深入。就拿通借通還來說,有通借、通還、有限的通借通還以及完全的通借通還四種。其中完全的通借通還是最理想的模式,卻只有少數的幾個大型圖書館能夠做到,如上海、哈爾濱、蘇州、嘉興以及廈門等。其他城市都只實現了有限的通借通還或者僅通借或通還,共享的范圍和力度都沒有最大化。可見,要擴大共享的效果,必須加大其范圍和力度。
4.3 現階段以區域性共享體系建設為主
綜上所述,由于地區發展的不均衡性,現階段要建立全國性的共享體系是不現實的,應該以地區性的共享體系為主。經濟欠發達地區圖書館需抓住全國文化共享工程建設的契機,借助共享工程的力量來壯大本地區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的建設,并由此拉開電子資源共享的序幕;各地區的中心圖書館,例如省級圖書館,要為省內欠發達地區的圖書館爭取經費,制定傾斜政策和援助方案,為這些地區的圖書館事業注入新的力量,以期早日達到省內公共圖書館資源共享的目的。當各地的地方性的共享體系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再參考教育及科研系統圖書館的三個國家級文獻資源共享中心——CALIS、CASHL和NSTL,建立起全國性的共享體系。
4.4 建立跨系統的共享模式,提高文獻的利用率
高校圖書館主要為師生的學習和科研服務,公共圖書館主要面向社會公眾服務,讀者信息需求的不同決定了二者在館藏資源建設方面各有側重,各有特色。高校圖書館館藏文獻專業性強,學科門類齊全,結構合理,數量龐大;資源建設注重以電子資源為主導方向,擁有眾多的電子圖書和各種數據庫;數字型文獻與紙質文獻并重。公共圖書館館藏以紙質文獻為主,注重知識的普及性和實用性,地方特色文獻豐富。另外,在技術設備、網站建設、經費投入、人員素質等方面,高校圖書館比公共圖書館有較大的優勢。
因此,整合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在二者之間實現優勢互補、共建共享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文獻資源購置經費,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避免各類文獻信息資源的重復建設和資金投入的浪費,更好地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
4.5 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延伸公共圖書館服務
利用文化共享工程來開展圖書館服務有兩種方式。其一是通過共享工程的網絡覆蓋點推動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的建設。利用共享工程的鄉鎮基層點和村基層點,建設縣級圖書館的分館,利用街道、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基層點,建設市圖書館或區圖書館的分館,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務網絡,擴大縣圖書館在廣大農村,市/區圖書館在廣大社區的輻射,從而把圖書館的服務延伸出去;其二是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設備與資源來開展圖書館服務。文化共享工程的各級中心都有電子閱覽室、網絡平臺、移動存儲播放器、投影儀等,以及大量的數字視頻和電子讀物,圖書館可以把數字圖書館的資源也整合進其網絡平臺,利用共享工程的設備開展延伸服務,在節約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的同時,能更加方便、快捷地為廣大群眾服務[8]。
5 結語
開放、平等、免費是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公共圖書館得以實現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前提。只有對所有人都實行無差別的圖書館服務,才能打破種種的框架,構建起共享的體制。盡管我國公共圖書館自20世紀初就有了這種思潮,然而,這一理念在我國得以實施推廣卻是新世紀以來的事情。本文盡管從全國性和區域性兩個層面對我國公共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現狀進行了研究,并對共享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對策,能讓讀者迅速概覽我國公共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共享情況,也能對我國公共圖書館信息資源的現狀形成宏觀認識,還能深入到地方性共享的“微觀”情況,但由于筆者的水平和文章的篇幅有限,在該框架下還有很多問題沒有深入闡明,如對公共圖書館資源共享的保障機制、地方公共圖書館個性化的共建共享、跨系統的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研究等,而這些問題也將是未來圖書館資源共建共享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
參考文獻:
[1]譚祥金.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與公共圖書館服務理念[J].圖書館建設,2008,(2):14.
[2]杜潔芳.文化共享工程:奮進在“十二五”開局之年[EB/OL].[2012-02-03].http://www.gdwht.gov.cn/shownews.php?BAS_ID=26373.
[3]劉軍.淺談公共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9,(4):64.
[4]邱冠華等.覆蓋全社會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模式、技術支撐與方案[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8.
[5]邱冠華.人民的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向基層延伸的模式研究[J].圖書館建設,2007,(6):2-3.
[6]計財司.近幾年我國文化投入情況及對策建議[EB/OL].[2012-02-01].http://www.ccnt.gov.cn/sjzznew2011/cws/whtj_cws/201111/t20111128_153324.html.
[7]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工作[EB/OL].[2012-03-10].http://www.ccnt.gov.cn/xxfbnew2011
/zxgz/gjggfwtxsfqcjgz/.
[8]張永環.讓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成為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的重要抓手[J].圖書館建設,2008,(2):112-113.
作者簡介:黃潔晶,女,圖書館學碩士,廣州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信息資源共建與共享,信息用戶研究;高波,男,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