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中華 羅曲
十六國時期,鮮卑拓跋部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國,稱代王。他的兒子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北魏,稱帝,即太武帝。拓跋珪建立的北魏先后消滅了北方的一些割據政權,于公元439年統一了北方,直至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在北魏近150年的統治時間里,由于吸收了漢族先進的文化,從而大大提高了鮮卑的文明程度。作為儒家文化的核心——“孝”也受到重視,“孝”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以及社會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孝文化與北魏的政治生活
1.孝與獎勵制度
西漢武帝時期確立了孝廉制度,以孝作為選官的標準。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由此產生了孝廉制度。兩漢政府把是否有“孝行”作為選官標準,由社會上舉薦,以此選拔人才。到北魏時期,這種以孝選官的方式轉變為一種激勵制度,即對孝悌行為進行褒獎。史書上記載了北魏時期著名的孝子賢孫,其中有一半都受到朝廷的獎勵。相傳高湖之子是著名的孝子,守喪期間,天降祥瑞,“有司以聞,昭表閭里”。[1]孝子經常會因為自己的孝行為而做官。北魏著名孝子楊引,因為孝,政府給予旌表,豁免徭役,又給予散員的官職作為獎勵。但與兩漢時期不一樣的是,孝子得到的官職許多都是虛銜,不會入朝參政。北魏只是把官職作為一種獎勵來激勵孝子,并沒有像兩漢將舉孝廉作為選官制度。
2.孝與司法制度
儒家孝的倫理思想成為治理國家的工具之后,孝文化開始與司法制度相結合。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是典型的父權家長制,日常的生活中,老幼尊卑是必須嚴格遵守的。在北魏時期,法律的制訂融合了孝的因素。首先就表現在憐憫老人方面。北魏孝文帝時期,“詔諸北城人,年滿七十以上及廢疾之徒,校其元犯,以準新律,事當從坐者,聽以一身還鄉,又令一子撫養,終命之后,乃遣歸邊;自余之處,如此之犯,年八十以上,皆還。”[2]北魏律法曾經規定,在年過80歲以后,除非是殺人犯科,其他的都可以免于刑罰;年過49歲以后,犯人在接受審訊的時候,就可以免受體罰。其次,特殊情況給予赦免。在孝文帝時期,對于死刑犯,如果罪犯還有父母和祖父母,且沒有成年的后人時,只要家人上書奏請,可以允許罪犯奉養老年,直至送終后再服刑。第三,子女可以包庇父母的罪行。西漢時期,頒布了“首匿法”,明確說明子女包庇父輩的過錯可以得到容許。北魏時期,統治者沿用了這一詔令,并在律法中付諸實踐。由此可見,孝的倫理作用已經上升到法律高度了,并且可以借助法律強制執行。
3.皇帝重視《孝經》
北魏孝文帝改革,把孝文化帶給了鮮卑族,也對皇室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孝文帝令人把《孝經》翻譯成鮮卑文,以供鮮卑人學習,把孝的思想帶給了國民。據記載,正始三年(公元506年),宣武帝開講《孝經》;公元516年~528年,魏孝明帝時期,大臣王遵業與崔光一起給皇帝講解《孝經》。同時,孝明帝自己在宮中也親講《孝經》,并留下著述《孝經義記》。皇帝重視《孝經》,使得這本儒家經典在少數民族地區也得到廣為流傳,促進了少數民族漢化的進程,提高了其文明程度。
二、孝文化與北魏的社會生活
1.孝與養老制度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不已,一方面是社會動蕩,老年人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沖擊,難以有切實的保障;另一方面政權更替頻繁,篡奪之事不斷發生,忠孝很難兩全。北魏統一北方后,維護了北方的穩定,吸收了儒家文化,提倡孝道,養老與敬老之風逐漸表現出來,形成了專門的養老制度。這一時期由于門閥士族盛行,所以士族和庶族的養老又是有區別的。
北魏時期,門閥士族與政府官員的養老待遇是比較優厚的。北魏司徒、山陽郡開國公尉元致仕,詔“給上公之祿”。尉元卒,賜布帛彩物二千匹,溫明秘器,朝衣一襲,并為營造墳墓。葬以殊禮,賜帛一千匹。[3]二三品官員退休后,多加官致仕,保持原來的俸祿,甚至是略有增加。北魏時期,高平王王琚致仕,詔拜“散騎常侍養老于家。前后賜以車馬衣服雜物不可稱計”[4]。由此可見,北魏時期,養老敬老之風盛行,養老待遇之優厚,也是前世所未見的。
庶族是一個廣泛的群體,可以把士族地主以外的所有階層稱為庶族。與士族階層所擁有的特權不同,庶族很少能享受到封建特權,其年老生活與養老主要靠自己的家庭收益。[5]北魏統治區域都是在北方地區,其養老的風氣與南朝統治的東晉有很大的不同點,如“漪氏縣人令狐仕,兄弟四年,早喪父,泣慕十載,奉養其母,孝著鄉邑。而力田積粟,博施不已。”“又東郡小黃縣人董土渾,兄養,事親至孝,三世同居,閨門有禮。”[6]從典籍記載來看,北魏統治的北方地區養老制度與傳統儒家文化所倡導的養老情況是不同的,北方地區是兄弟們共同養老,一般不分家。[7]
北魏建立的養老制度是孝文化得到推廣、孝觀念得到認同的結果。政府給歲數年長者給予專門的物質賞賜;同時,養老制度還與社會救濟制度結合起來,救助孤寡。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養老風俗還受到佛教的影響。例如,北方許多地區聚族而居,聚族養老及聚族殯葬的風氣,就是佛教影響的結果。
2.孝與喪葬制度
漢代崇尚儒學,孝悌之義得到認同,并流傳下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受戰亂影響,各個民族建立的政權多,但存在時間短,旋即改朝換代。生命無常的殘酷現象在廣大社會成員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烙印;佛教因果報應、靈魂不滅的思想廣泛地影響著北魏社會。在這種情況下,統治者很難要求臣民對自己效忠,只能大力宣揚孝道觀念。在統治者的支持下,各種孝義故事層出不窮。朝廷極力提倡孝道,如“遷葬曾祖以下三世九喪,傾盡資業,不假于人,哀感毀悴,有過初喪。百司奏聞,標閭復役,以彰孝義。”[8]
由于受靈魂不滅思想的影響,北魏喪葬習俗也得到很大改變。許多人認為既然靈魂不滅,死后又有另外一番世界,所以老人過世的隨葬物必須豐厚,以彰顯孝子的孝心,由此形成厚葬習俗。縱觀北魏王朝的歷史,厚葬是盛行的,尤其是北魏皇室,“國家營葬,費損巨億”[9],極盡奢華之風。據考古資料,已經發掘出來的大同方山馮太后永固陵以及孝文帝拓跋宏的預營壽宮,規模宏大,結構壯麗。
在喪式葬法上,北魏統治的大部分地區受南朝風俗影響,與南方的傳統葬法區別不大。
三、對北魏孝文化的思考
1.孝的二重性
北魏統治者重視孝文化,使一個原本不知中華禮儀的少數民族開始形成一整套尊老的禮儀,大大提高了拓跋鮮卑族的文明程度。傳統的孝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即是表現在“養”和“敬”的兩個方面,“養”父母、“敬”父母是人最起碼的道德準則,生育之恩、養育之情是人所不能忘的,人們也正是從這個角度來接受孝的。[10]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鮮卑族,在吸收中原文明之前是不重視孝道的;但他們在接受孝的觀念以后,家庭和睦,家族逐漸壯大,以小農為主的家庭關系更加穩定了,發展到后來,出現幾代之間“同居共財”的大家庭,從而維護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時期門閥士族盛行,統治者的統治很大程度上是維系在這些世家大族身上,血緣宗親制度得到重視,而“孝”則是維持血緣關系的紐帶。北魏統治者重視孝文化,就確保了世家大族對自身統治的支持。這也是在魏晉南北朝這樣大動亂時期,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竟然能維持近150年的重要原因。
當然,孝文化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消極影響。由于是亂世,這一時期的孝文化的虛偽性、欺騙性增加了,出現許多愚孝的例子。這在很大程度上歪曲了孝道原本的涵義,帶有很強的愚弄性。其主要表現在:孝子刻意行孝,經常做出一些荒誕的事情,甚至不惜傷害自己的身體;喪禮頻繁,厚葬之風盛行,給社會帶來極大的負擔;功利色彩增強,許多孝子帶著做官的想法,不惜一切代價取得一個“孝子”的名義,把“孝”當成自己升官發財的鋪墊,造成不好的社會風氣。
2.北魏孝文化對北朝的影響
史家將拓跋珪建立北魏(公元386年)到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公元581年)這段時期稱為北朝。而北魏以降的北朝是在北魏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所以北魏的統治對北朝后期王朝影響是很大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重視儒家文化,國力強盛,形成北魏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而繼承皇位的后世皇帝雖然也重視儒家文化,但其儒學修為卻遠遠趕不上孝文帝,也沒有那么熱衷于推廣儒家文化。鮮卑族自身傳統以及尚武氣息并沒有因為孝文帝的改革而徹底廢除,又因為外戚專權、內亂不止,最終導致了北魏的分裂。北魏分裂后,權臣宇文泰和高歡分別控制著西魏和東魏。高歡依靠鮮卑貴族“六鎮兵變”而發展壯大,其身上有很多鮮卑族的傳統因素。他們排斥儒家文化,甚至出現皇帝母親死后,皇帝仍然飲酒作樂的現象。這為東魏的衰落埋下了伏筆。而西魏權臣宇文泰卻重視儒家文化,利用儒家文化消除各民族間的矛盾,提倡禮儀,知人善任,最終逐漸壯大。后繼的北周仍然重視儒家文化,孝文化也得到進一步的傳播,維護了北周社會的穩定,為后來隋朝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
北魏統治時期,無疑是重視孝文化的——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社會民風習俗上都可以看出來。這對北魏統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促成了北魏前期的輝煌。北魏后期由于鮮卑族傳統文化的泛起,儒家文化受到打壓,綱常倫紀不再,也導致了北魏的衰落以及滅亡。后繼的西魏、東魏以及北齊、北周的統治者,由于對儒家文化態度不同,最終的結果是不一樣的。由此可見,孝文化的推廣有利于提高少數民族的文明程度,也有利于鞏固少數民族統治者的統治。
注釋:
[1]《魏書》卷三十二《高湖傳》。
[2]《魏書》卷一百一十一《刑罰志》。
[3]參見《魏書》卷五十《尉元傳》。
[4]《魏書》卷九十四《閹官·王琚傳》。
[5][7]參見張承宗:《中國風俗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6][8]《魏書》卷八十六《孝感傳》。
[9]《歷代名臣奏議》卷一百一十六《風俗》。
[10]參見李建業:《孝文化與漢代社會》,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作者 溫中華:西南民族大學(成都)歷史文獻學碩士生
羅曲:西南民族大學彝學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