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放獲取是一種資源共享和資源交流的新模式,發展已有十余年的歷史,寧夏高職院校圖書館進行特色開放獲取資源建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并對于滿足師生的閱讀需求、提升寧夏高職院校的文獻利用率等都有積極的意義,但在建設中還需注意政策與經費支持、資源整合與開放、質量控制與建設標準化等問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圖書館 文獻資源建設 開放獲取 寧夏
中圖分類號: G250.7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2)04-0108-03近年來,由于信息獲取費用負擔的加重及廣大科學信息獲取難度的進一步加大,使得公眾迫切希望能找到一種打破這種壁壘的信息獲取模式,于是,開放獲取便應運而生。作為一種信息共享和交流的模式,開放獲取自新世紀以來迅猛發展,受到了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與實踐,如信息保存機構的圖書館、主要學術信息產生的信息源科學家、信息加工發行的出版界等。開放獲取在我國也有十余年的研究和實踐發展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開放獲取的內涵早已超出了最初的范圍,開放的內容已遠不是當初的期刊論文、自存檔等,博客、特色館藏等都已成為了時下開放獲取的主要建設資源,圖書館、學者、出版商等紛紛加入建設大軍之中。
1 開放獲取發展及在中國
1.1 開放獲取發展概述
理念思想產生于上世紀90年代末,快速發展起步于本世紀初的開放獲取,旨在打破學術研究的認為壁壘,提高信息資源利用率及價值,實質是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免費全文地獲取各種信息資源,目的是為了推動信息資源和科研成果能夠充分地利用網絡自由傳播和共享。2003年,由德國馬普學會發起,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多國科研機構于2003年10月22日在柏林聯合簽署的《關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資源的開放使用的柏林宣言》[1](以下簡稱《柏林宣言》)讓開放獲取真正走向了世界,并得到了世界多國科研機構的認可支持,也標志著開放獲取步入到了成熟發展期,此后,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院所、期刊出版界、圖書館界、科研機構及政府紛紛開展行動,加入到開放獲取中來。
1.2 開放獲取在中國
從10年前(2002年)劉闖、王正興發表文章對美國采取的國家投資、科學信息“完全開放”政策進行研究[2]以來,開放獲取進入到中國的研究與實踐已有十年。在這十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科學信息保存機構既有對國際組織開放獲取活動的接軌跟進,也有學術理論研究,更有具體的實踐。從2003年至2005年,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先后代表我國的科學家與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陳宜瑜代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在“開放獲取柏林會”上簽署了《柏林宣言》,以表明中國科學界和科技機構對開放獲取的支持與決心。2005年和2010年,中科院分別與國際科學院組織聯合和德國馬普學會先后主辦了“科學信息開放獲取戰略與政策國際研討會”與“第八屆開放獲取柏林會議”,進一步表明了中國對開放獲取更為明確的支持與認識。《柏林宣言》的簽署及一系列相關會議的積極參與,使得國內對開放獲取的理論研究也持續升溫,圖書館界、出版界、數據信息提供商等均加入到相關的研究中來,關于開放獲取的理論基礎、開展模式、國際進展等均有成果面世。圖書館界等相關方也進行了一定的開放獲取建設實踐,截止到2012年7月31日,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平臺所收錄有180種期刊[3],全國大約三分之一的核心期刊是開放獲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OAJ)[4]。除進行OAJ建設外,我國開放獲取的建設途徑主要有建立OA倉儲、集成OA搜索引擎平臺、個人學術網頁、Web2.0站點、特色數據庫開放等。盡管在這些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但隨著建設的逐步深入,開放獲取的建設途徑及內涵將不斷得到擴大和推廣,開放獲取的文獻信息量也會越來越大。
2 寧夏高職院校圖書館開放獲取文獻資源的建設構想
2.1 寧夏高職院校圖書館開放獲取文獻資源建設的背景與意義
寧夏高職院校圖書館開展開放獲取文獻資源建設,有著一定的職業責任背景。寧夏簡稱“寧”,是我國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面積5.18萬平方公里,全區人口567萬,其中回族占1/3以上。它地處我國西北的黃土高原,黃河的中上游,南接甘肅,東連陜西,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鄰,是絲綢之路北線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包含了類型多樣的地勢地貌:有連綿起伏的山地,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浩瀚無垠的沙漠,一望無際的平原,波濤滾滾的大河,煙波浩渺的湖泊。九曲黃河從中部進入寧夏,然后由南而北穿過銀川平原,流程397公里,給寧夏帶來了豐富的水源,使銀川平原成為寧夏最富庶的地區,素有“塞上江南”和“天下黃河富寧夏”的美稱。寧夏地處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過渡地帶,也是河套文化與絲路文化的交融區。自古至今,中原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形成了古老深遠的黃河文化、特色鮮明的伊斯蘭文化、獨一無二的西夏文化、獨具特色的移民文化與濃郁粗獷的邊塞文化[5]。寧夏高職院校圖書館地處這樣一個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區域優勢的地方,建設具有寧夏地方特色的各類資源數據庫并采用開放獲取的建設模式,以讓更多的讀者利用,是具有這些資源建設優勢的高職院校圖書館的職業責任。
其次,寧夏高職院校圖書館的資源建設經費不足、無法滿足師生需求,走開放獲取文獻資源建設道路成為最佳發展道路。寧夏目前共有8所高職院校,即寧夏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寧夏工業職業學院、寧夏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寧夏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寧夏職業技術學院、銀川科技職業學院,但由于學校建設時間普遍較短(2004年以來相繼成立),因此這些院校的圖書館文獻資源相對匱乏,基礎設施普遍落后,工作人員不足,隊伍年齡老化,不能更好地適應寧夏職業教育的大發展需要。盡管目前有8所寧夏高職院校圖書館已全部實現了計算機集成化管理,數字化、網絡化建設也已開始起步。但通過對寧夏地區高職院校圖書館的現狀調查數據[6]顯示,有些圖書館所有經費是計劃調撥,不設文獻建設專項基金,造成文獻購置經費被擠占,無法保證文獻的正常采購,導致藏書質量下降,無法滿足學校師生的閱讀需求。面對資源建設跟不上教育教學需求的現狀,寧夏高職院校圖書館必須做出改變,而走依據院校專業建設和讀者需求,加大具有電子文獻資源共享特征的開放獲取網絡文獻資源建設道路,成為寧夏高職院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發展道路的首選。
2.2 寧夏高職院校圖書館開放獲取文獻資源的建設構想
寧夏高職院校圖書館可利用互聯網豐富的開放獲取文獻資源,建設各類具有寧夏地方特色的可共享的開放獲取文獻資源數據庫。如可建設包括《寧夏畫報》、《寧夏醫科大學學報》、《寧夏醫學雜志》在內的《寧夏現期期刊資源數據庫》;建設包括《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寧夏地礦信息》、《寧夏機械》在內的《寧夏建國后過期期刊資源數據庫》;建設包括《國教通訊》、《抗日周刊》、《寧夏省建設匯刊》在內的《寧夏建國前過期期刊資源數據庫》;建設包括《寧夏當代作家論》、《詩話寧夏旅游風光》、《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寧夏卷》,以及《寧夏統計年鑒》在內的《寧夏特色圖書資源數據庫》和《寧夏特色隨書光盤數據庫》;建設包括《固原日報》、《寧夏日報》、《石嘴山日報》在內的《寧夏電子報紙資源數據庫》;建設包括西夏古籍文獻和西夏研究論文在內的《西夏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包括《固原州志》、《寧夏新志》、《中衛縣志》在內的《寧夏地方志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包括《高臺馬社火》、《六盤山九龍蓮花池》、《中寧蒿子面》等在內的《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數據庫》。
同時,寧夏旅游資源豐富,擁有美麗的塞上江南、雄渾的大漠風光、古老的黃河文化、神秘的西夏王朝、濃郁的回鄉風情、風光旖旎的賀蘭山、巍峨雄偉,重巒疊障的六盤山、具有沙與水絕妙景觀的沙湖、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治沙成果為一體,被世人稱為“世界沙都”的沙坡頭、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西夏陵、被稱為“中國一絕,西北大觀”的西部影城。寧夏高職院校圖書館可據此建設各類寧夏地方特色旅游資源數據庫。如可建設包括大麥地、香山、西山、賀蘭山、靈武5個巖畫區42個巖畫點數萬幅巖畫在內的《寧夏巖畫特色資源數據庫》;結合目前全區已經形成的沙湖、沙坡頭、西夏陵、六盤山、青銅峽、金水6大旅游區,以及寧夏特有的黃河漂流、沙漠探險、西夏訪古、回鄉風情、沙湖觀鳥、徒步長城等旅游項目,建設《寧夏旅游特色資源數據庫》;建設包括沙湖旅游區、西夏王陵、賀蘭山巖畫、青銅峽旅游區、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靈武水洞溝遺址、沙坡頭在內可在線播放的《寧夏旅游風光片特色資源數據庫》。
2.3 寧夏高職院校圖書館開放獲取文獻資源建設的發展對策
2.3.1 爭取到更多國家政策的支持
近年來,雖然許多圖書館都根據自己的資源或特色館藏,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特色數據庫、OA倉儲建設,但由于得到的政策支持或經費支持有限,很多資源建設項目都只是自發的意愿行事,不具有長期延續性,特別是在當前我國開放獲取建設政策還不完善的背景下,進行相關的開放獲取資源建設更要獲得政策的保證,以博得更大的發展前景。寧夏的高職院校圖書館應吸取教訓,一方面積極進行開放獲取資源建設相關準備工作,一方面積極向政府申請以獲取經濟與政策支持。
2.3.2 努力實現信息資源整合的深入與開放
為了提高和保證信息資源的開放價值,就需努力實現信息資源的深度整合與充分開放。寧夏高職院校圖書館在內部資源整合上,需對館藏的特色資源、優勢資源進行挖掘整合,分析這些資源的開發開放價值;外部整合上,一方面需分析自身資源的價值,不走重復建設路線,另一方面需加入相關的開放獲取平臺,讓全國有限的資源進行有序組織,并讓用戶輕松的便捷獲取。
2.3.3 提高信息資源的標準化與質量控制建設水平
不足以以準確、過硬的資源質量來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開放獲取運動中來[7]是目前我國開放獲取文獻資源建設的主要問題,高職院校圖書館的特色文獻資源建設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如利用一些無法進行語義擴展、主題關聯不夠的開發平臺進行開發,開發中缺乏對文獻資源的質量控制與標準化規范建設,致使所建資源既缺少對外的關聯檢索,也缺少揭示內部的語義關系,那么這類資源就很難具有相應的開放價值。
3 結語
開放獲取運動的產生和發展及時順應了信息時代的發展要求,有利于打破信息交流的阻礙[8],有助于科學文化技術信息資源的研究、傳播與利用,推動人類文明和知識的進步。從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開放獲取期刊目錄DOAJ所收錄的數據顯示,從2009年7月的4032種,目前已經增加到7611種,年均增長1193種,開放獲取期刊在整個學術期刊出版物中已經占據了不容忽視的地位,增長速度顯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9]。充分說明了開放獲取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也將是未來圖書館資源建設的一大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Open Access Conference[EB/OL].[2011-12-23].http://oa.mpg.de/openaccess-berlin/berlindeclaration.html.
[2]劉闖,王正興.美國全球變化數據共享的經歷對我國數據共享決策的啟示[J].地球科學進展,2002,(1):152-157.
[3]熱烈祝賀新刊加入!平臺收錄期刊已達180種![EB/OL].[2012-07-31].http://www.oaj.cas.cn/cn/ch/reader/view_news.aspx?id=2012073191244001.
[4]蔣靜.我國科技期刊開放存取現狀調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3):334-336.
[5]寧夏旅游[EB/OL].[2012-04-03].http://www.nxtour.com.cn.
[6]高婭梅.寧夏回族自治區高職院校圖書館現狀與定位[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4):89-91.
[7]劉巧英.我國開放獲取運動的追溯與展望[J].情報資料工作,2011,(6):31-34.
[8]王嘎利.開放獲取運動下的法學教育變革[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7(1):123-124,172.
[9]陳靜,孫繼林.學術期刊開放獲取出版定量研究探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11):87-101.
作者簡介:付寧康(1963-),男,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