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彩燕
農村中有很多豐富的、可操作的、蘊含教育價值的自然資源材料,它不僅能為幼兒的思維活動提供有效的載體,而且可以有效地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因此,我們應有效地利用農村中的自然資源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索活動的興趣。
一、親近大自然,激發探究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先導,興趣是學習知識、探尋疑難的原動力。適時適當地提問能激起幼兒求知欲望與學習興趣,把他們引入“興致勃勃的學習”的境界。我們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有利條件,設計一些系統的觀察活動,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開闊他們的視野,培養和發展幼兒的觀察力。
你瞧:秋天到了,校園里的草坪上到處飛滿了各式各樣的樹葉,有大的,有小的;有黃的,有綠的,還有紅的……煞是好看。每次帶孩子們在校園里散步時,這些漂亮的樹葉常常是孩子們追逐的對象,他們一會兒追著樹葉跑,一會兒蹲下來仔細觀察樹葉,更多的孩子會在轉了一圈后,手里偷偷地抓著一大把形狀各異的樹葉。“你看,我找到的這片樹葉怎么是一半黃一半咖啡色的啊?”“為什么有的樹葉大,有的樹葉小呢?”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地說著,有的還三三兩聚在一起爭論著。于是,我給他們找來了簍子,有大有小。漸漸的,孩子們在熱烈地討論后又開始進行分組活動,你瞧:有的在找比較大的樹葉,有的更喜歡找小樹葉;有的找到的都是一種顏色,但也有孩子在努力尋找著各種顏色的樹葉;有的三五成群,有的獨自行動,還不時地嘀咕著什么……
就這樣,在輕松的散步活動中,我和孩子們都得到了不同的意外收獲。教師經常有意識地帶領幼兒觀察大自然,不僅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開闊他們的視野,而且可以使他們在愉快的情緒中探索奧秘。在如此自然、輕松、愉快的游戲活動中學習觀察周圍事物,收獲更多的自主探索的快樂。
二、多角度探索,提高探索能力
《綱要》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擁有豐富物產的農村,到處都是探究材料:種子、秸稈、一個腳印、一塊石子……均可作為幼兒的操作材料。在科學活動的時候,我們把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材料一一提供給幼兒,別樣的探究材料讓孩子興趣大增,他們的興趣點也隨著材料不斷地深化。如在科學活動《發芽了》中,我讓幼兒親自種植,每天讓幼兒自己給種子澆水,并觀察種子發芽—小芽慢慢長大—長出嫩綠的葉子—大葉子的過程。在這種有目的、有順序地觀察過程中,幼兒的觀察能力得到了提高,豐富了對植物生長過程的了解和認識。
秋天的農村常常會被早晨的霧氣增添更多的濕度,軟軟的泥土留下了各種各樣的足跡,孩子們常常會被這些大大小小的腳印所吸引:“這是誰的腳印呢?”“對啊,這是誰的呢?”“那看看這個腳印是什么樣的呢?”“大大的!”“長長的!”……“應該是爸爸的吧!”孩子們馬上下了結論,“真的嗎?那等爸爸來接你們的時候,請爸爸看一看,比一比吧。”“好的!”小小的腳印留給了孩子們一個神秘的懸念。孩子們觀察的興趣也逐漸高漲了起來,更多的孩子參與進來了。“快看,這里還有一個圓圓的腳印呢。”“這是小狗的吧。”“好像是小貓的。”……“那我們一起去找一找腳印的資料吧,看看小貓、小狗的腳印到底是什么樣的。”孩子們欣然答應。一個小小的活動中讓我們有了新的感悟:在抓住教育的契機,給予孩子幫助的同時,為孩子留下思考的余地。這同樣會給科學探索活動增色不少。
農村的自然資源豐富,到處都是游戲材料。幼兒在與這些日常可見的材料、多變的自然環境互動中,可以更好地了解材料的特征、作用。皮亞杰認為,只有主動地與材料互動,幼兒才能調動積極性,從中體驗發現的樂趣,激發探究的欲望,使探索活動更加深入,獲取豐富的知識經驗。將自然資源滲透到探索活動中,為幼兒的探索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更加深入。
三、營造自主氛圍,養成探究習慣
愛因斯坦說:“重要的教育方法總是鼓勵學生實際行動。”因此,為幼兒創設探索的機會,讓他們親自動手探索,直接進行體驗、感知,是幫助他們獲得知識的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徑。
首先,營造寬松的心理環境。過去,我們考慮比較多的是怎樣保持課堂紀律,怎樣教會幼兒,雖然教學活動中的每句話、每個要求都交代得非常清楚準確,但幼兒始終處于非常被動的學習狀態,學習效率比較低。而現在我們考慮更多的是怎樣使課堂氛圍和諧,怎樣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讓幼兒感到寬松、自由。所以,教師不必提出過多的要求和限制,重要的是在幼兒探索的活動中多觀察,多給幼兒一些挑戰和鼓勵,并進行適時的點撥。幼兒的探索欲望常常是靠教師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而誘發的。比如科學區的鏡子孩子們已經冷落了一段時間了,一天思怡過去拿著照了照,覺得沒什么好玩的,就放下了。我提醒她:“你可以到太陽下玩一玩。”過了一會,我發現一群幼兒手里拿著鏡子在陽光下把反射的太陽光照到墻壁和天花板上,熱鬧極了。
其次,準備豐富的探索材料。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教師投放的材料直接關系到幼兒的活動質量。在投放材料時,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征,并且把握好操作材料和活動目標的關系,做到有的放矢,使材料的投放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和科學性。比如幼兒自制降落傘,我不單單提供布和線,還在材料上有變化,添加樹枝,塑料袋剪成的方塊,輕重不一的下墜物,如樹葉、石塊等,這樣,當孩子們把自制的降落傘往上拋時,就發現有的降落傘還沒有張開就很快掉下來等,孩子們自己找原因,自己討論修正。
四、家園互動,拓展探究空間
新《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充分發揮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形成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共育的大環境,建立一種合作、和諧、一致、互補的關系,對幼兒的成長教育起到同步、共育的作用,即家園共育,這是建設高質量農村幼兒教育的重要任務。因此,在幼兒園運用農作物資源豐富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研究,離不開農村家長朋友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在新學期的第一次家長會上,我們便和家長們明確了課題研究過程中的要求,課題研究的步驟也和家長們達成了共識。首先,我們通過家長朋友的配合,收集各類的農作物資源并一一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