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凱
摘要人文主義教育具有悠久的歷史,在當代人文主義教育對于西方的發展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將探討西方人文主義教育發展的歷史脈絡,了解西方不同時期的人文主義的特點,以此對西方人文主義教育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并為我國教育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西方人文主義教育發展史
中圖分類號:G51 文獻標識碼:A
1作為起源的古希臘、古羅馬人文主義教育
人文主義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雅典教育。雅典人把聰慧和公正作為公民最重要的品質。雅典教育目標是培養“身心既善且美的人”。在教育內容上,雅典教育以文雅學科為主,即從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及群育著手,實施讀、寫、算、文法修辭等教育活動,強調身心平衡發展。①
在希波戰爭后,雅典取得了統治權,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以投票方式決定城邦所有重大事務,所有的公職向公民開放。②這樣寬松的政治氛圍為雅典人發散思維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機會。普羅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觀點,把個人作為判斷事物存在與否、真假、善惡的惟一標準,透露出一種樸素的人本主義價值傾向。古羅馬教育比起古希臘人文教育,其更加注重文化陶冶對人精神培養的作用。
不論是古希臘的人文主義還是后來繼承者的古羅馬人文主義,其對人文的理解還是處于一種混沌的狀態,是一種視角相對狹窄的人文主義,其與我們現在理解的人文主義差別很大。
2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
從西羅馬滅亡到東羅馬的滅亡,歐洲進入了封建社會形成和發展的“中世紀”。在此期間,奧古斯丁的教父哲學和托馬斯·阿奎那的經院哲學占據了人們精神統治的位置。教會壟斷了一切,不論是文藝還是在教育方面,此時的歐洲正在經歷一個黑暗的時期。為了彰顯人性,歐洲于14世紀開始進行了一場影響深刻的變革——文藝復興運動。
文藝復興運動提倡人性,批判神性,它復興的是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人文精神,提倡人的尊嚴和自由。③批判經院主義教育,批判禁欲主義的人文教育,在教學內容上恢復了體育、音樂、繪畫和詩歌的教育,在教學方法上也強調尊重學生個性,反對苛刻的紀律和體罰,提倡用能激發學生興趣或直觀的教學方法。
文藝復興持續了將近3個世紀,且地域范圍廣泛。在文藝復興運動的不同時間和地點,由于形勢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流派。即不同的環境產生了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需要決定不同的目標。④這也正體現了人文主義追求和諧的思想。雖然文藝復興對歐洲的發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但是其也有局限性。這主要體現在人文主義思想是資產階級貴族的教育思想,并沒有涉及大眾教育,而其教育改革范圍也只是中等教育。
319世紀德國新人文主義教育
18世紀末19世紀初,整個歐洲是以政治和文化的改革為主,而德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導致了他們在政治上難有作為,因而把改革的焦點轉向人文領域。新人文主義者通過主張學習或利用古典文化尤其是古希臘文化中珍貴的東西來培養民族文化,通過論證當代德國人與古希臘人在精神生活上的統一性,使古希臘人高尚的情操、追求真理的勇氣、反對內外敵人的氣概、對真善美的熱愛能夠培育當代德國青年的心靈和德國人的民族自由主義精神。⑤
此時期的德國新人文主義教育的特點是注重精神培育,即人性的自我表現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洪堡作為此時德國教育的典型代表,其教育思想是新人文主義教育觀的集中體現。洪堡提倡普通人的教育,即為一切人提供“全面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完全的人”。在教育的過程中,洪堡認為教育課程必須用古典語言為中心內容,因為古典語言能夠表現出個人品德全面協調發展所需的多種環境,而古典語言也能夠喚起人們對真、善、美的熱愛。
在19世紀初科技迅速發展,經濟飛速提高的歐洲,德國推行人文主義教育業面臨著尖銳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功利主義和人文精神培養的矛盾,日益發達的科技知識和人文學科教育在學校內出現了對立等等。
420世紀以后的人文主義
(1)永恒主義教育。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由于宣揚宇宙精神的永恒存在而得名,批評進步教育,其思想的哲學基礎來源于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學派和中世紀托馬斯阿奎那主義的傳統。永恒主義強調教育的本質因其表現基本的人性而不是應隨意改變,反對一切關于“教育要適應環境”、“注重即時需要”,強調培養智力和掌握真理的途徑是學習與鉆研西方偉大名著。永恒主義的代表人物赫欽斯極力推薦歐洲古典大學注重自由教育和思辨學術的傳統??偟膩砜?,在永恒主義教育思想中,雖然重視文化遺產,強調系統的書本知識學習。但是,他們企圖用共同的人性永恒的道德、不變的教育內容,向學生灌輸傳統的文化思想,目的是維護資本主義社會的永恒秩序。⑥
(2)存在主義教育。存在主義教育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教育哲學家莫里斯等人將存在主義哲學引入教育領域后,逐漸形成存在主義教育思想流派。存在主義哲學認為“存在先于本質”,由此作出解釋,世間并無人類的本性,人,不僅是他自己所設想的人,而且還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變成的人。根據這種觀點,存在主義教育目的就是讓每個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不同于他人的獨特的生活方式。存在主義教育認為,教育不應該強調溫順服從和循規蹈矩,教育的大問題不在于學生無紀律,而在于學生安于習俗。⑦存在主義教育注重學生的主動性,認為教育要學生知道自己是在自己的選擇、決斷和行動過程中創造自己的。因此,教師只是為學生做選擇提供機會,而不能規定學生必須學什么。這是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因此,自從存在主義教育提出來以后就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3)人本主義教育。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于20世紀6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心理學思潮,強調人的需要、動機和個體潛能與價值的自我實現,認為心理學應該以完整的健康人為研究對象。其所倡導的教育思想具有獨特的見解。人本主義教育著眼于人類理智與情感,高級需求與低級需求,本能沖動與理智行為之間的整合與協調,培養“自我實現”的人。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修正了傳統人文主義教育思想中的理性觀念,同時又以新的理性觀作為提高人的價值、尊嚴和人格之依托,在人的認識與情感,高級需求與低級需求整體發揮作用的基礎上,吸收人類文明之成就來涵養人性,發揮和實現人的潛能。⑧
人文主義教育作為起源于西方并在西方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起到重大作用的一種教育思想,對當代的教育有很大的借鑒意義。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反對一切割裂人性、奴役人性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并不斷地對自身的理論缺陷和實踐偏差作出修正,顯示出強烈的批判性和鮮明的時代感。在我國迅速發展的今天,教育越發顯得重要。經濟發展了,社會發展了,教育也要跟上我國社會變革的步伐。而西方人文主義教育為我國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改革思路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意義。
注釋
①陸建平,田金美.人文主義教育思潮的發展軌跡及現代意義[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
②張賢斌.外國教育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11.
③趙同森.人文主義教育的變遷及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1.
④辛欣.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教育理想的主要流派[J].教學研究,2004.5.
⑤⑧朱新濤.以人為本、涵育人性——西方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發展的歷史回顧與評價[J].現代教育論叢,1995.5.
⑥李定仁.評永恒主義教育[J].外國教育動態,1985.6.
⑦劉根芳.存在主義教育觀及其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