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近些年來陶瓷工筆畫尤其是工筆人物畫在現在的大型展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越來越多的人欣賞它、關注它,陶瓷工筆人物畫也取得很大的進步這是不可否認的,在這種形勢下,作為畫者我們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應該時刻保持平靜的心態去客觀地審視這些是否符合陶瓷繪畫的真諦,不跟風是藝術家應具備的一種基本品質,本文試從如何認識工筆人物畫、繼承、發展等方面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一、如何認識工筆、如何認識陶瓷工筆人物畫
工筆畫是相對于寫意畫而言的,它的特點是工整細致。本文要把工筆畫僅限制在人物畫的范圍來討論。既然工筆人物畫是工筆畫的一個分支,那它就脫離不了總體的屬性,也就是說,工筆人物畫的特點也應該是工整細致的。這個問題毋庸置疑。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工筆畫又同樣脫離不了中國畫的屬性。它的衡量標準應該以中國畫的品評標準為依據。在此我們重溫一下中國畫品評標準的部分內容:
1、氣韻生動
在“六法”中,“氣韻生動”被列為首位。宋代黃庭堅說:“凡書畫當觀韻。”《歷代名畫記》中有“鬼神入物有生動之可狀。須神韻而后全,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的記載。我理解的氣韻生動就是指人物的精神氣質和精神面貌的感人之處,是通過畫面傳達的一種生氣。我認為這是工筆人物畫應遵循的首要原則。因為人是活生生的、是有情感的。他的一舉一動都是一種訴說。不是麻木不仁,不是死氣沉沉。
2、格調
格調的含義何在?一曰藝術本身的檔次即藝術性的高低;二曰藝術內涵的深淺與價值;三曰與藝術形式、表現、內涵相聯系的人格層次。概言之,格調是一種批評標準,它堅持藝術與畫家人品、人格相一致的原則。格調既是畫家追求的目標,也是理論家對繪畫作品評價和分類的一種重要的依據。
3、意境
“意境”,是我國傳統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它的出現最早見于唐王昌齡的《詩格》。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建立了比較系統的意境說。在古畫論中意境一詞最早發端于郭熙的《林泉高致》。在明末唐志契《繪畫微言》中第一次使用了“意境”一詞。
二、陶瓷工筆人物畫的發展基于繼承
傳統的中國工筆畫,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技術語言。例如,以線為主的表現形式,追求神似勝于追求形似的藝術目標,題材主要以帝王將相、仕女、佛教為主,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傳統的陶瓷工筆畫中的人物臉部,基本上都形成了固定的表現程式。古代的設色工筆人物畫,以工筆重彩為主,以淺絳(淡彩)為輔,重彩多畫在絹上,色彩濃重艷麗,用筆工細嚴謹。但在其后的發展中,寫意畫漸漸興起,其筆墨趣味影響到工筆人物畫的發展,出現了筆墨趣味濃厚,設色淡雅,風格多樣的作品。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人物畫家們在技法上吸取山水、花鳥畫中的各種皴法和筆墨技巧。雖然中國傳統工筆畫在其自身的發展中,一直在不停地改變,但這些改變都不及在新時代中國畫的變化大。這些傳統的東西都面臨新的發展,以適應新的時代,繼承與發展的問題非常迫切地擺到了中國工筆畫家的面前。
首先,是這個時代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衣著舉止乃至精神狀態都有了巨大的改變,這些對傳統的中國工筆畫提出了發展的要求。例如工筆畫的造型語言——線描。線描是中國工筆人物畫的基礎和精髓,線描技法豐富多樣,發展到明代已總結出18種描法,以后更有許多新的創造。但是我們看到,古人的線描主要表現方式還是產生于古人長衣大袖的著裝特點,現代人的衣著有了極大的改變,同時,服裝的質地也變化多端,所以,古代線描在今天面臨著發展新的技法的問題。
其次,是西方造型藝術對傳統中國工筆畫的沖擊。西方傳入中國的解剖、透視等科學知識,尤其是西方藝術觀念,對陶瓷工筆畫的影響十分巨大。例如素描,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物畫家,多經過美術學院的學習,基本上是屬于從素描教學中培養出來的,這種教學原本是徐悲鴻、蔣兆和先生為代表,強調西法中用。人物畫要塑造形象就必須有素描基礎,這是訓練造型能力的科學方法,進
一步,素描所代表的西方藝術觀念對中國傳統工筆畫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例如,近現代的人物畫出現了滿構圖,人物畫要求造型準確生動,這和傳統中國畫對空白和神似的強調有所不同。西方現代藝術對形式的解放也沖擊了傳統陶瓷工筆人物畫。在陶瓷工筆人物畫中出現了變形、夸張、觀念性、裝飾性的作品。
三、陶瓷工筆人物畫該如何發展
在當今中國陶瓷工筆人物畫的發展中,我們不僅要發揚中國工筆人物畫的和諧理念,更要創造一個和諧的藝術生態環境,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和藝術民主,鼓勵創新,尊重個性,同時要寬容不同的藝術見解和追求,努力營造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和諧氛圍。
多少年來畫家們困繞著一些十分焦慮的對立命題,比如中西問題,古今問題,繼承與創新問題,雅俗問題,寫實與寫意問題,復古與現代問題,民族性與世界性問題,甚至還包括筆墨與造型問題,水墨與色彩問題。我們要盡量找到其矛盾統一的途徑,全面認識各種不同的理論和主張,創造一個寬松的藝術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