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明 孫偉
摘要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任務,是跟我國構建創新型國家戰略有著緊密關系的。而高等院校的機械專業,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在培養創新型人才這一問題上,需要進一步加深教育教學改革,打破傳統教育教學觀念的束縛,進一步加深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考試方法等等,在人才培養方式上爭取有一個新突破,創造出一個可以讓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和環境。
關鍵詞機械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
1改變教育觀念,發揮教師在教育創新上的推動作用
第一,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教師作為直接參與者和引導者。現在的社會是一個信息的社會,如果再把教師的教學活動視為簡單地傳授知識,就沒法跟上時代的發展需要。在課堂教學時,教師不僅要教授具體知識,還需要上升到普遍原理的層次,把知識高度提高到哲學層面;同時在專業教學過程中,要深刻理解自己所教授的機械制造與自動化這一學科的發展過程和教育理論,進一步挖掘獲取知識的深度;同時不要被限制在本專業的知識內,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拓展知識的廣度,對鄰近學科進行必要的了解和關注;對專業知識精益求精,時刻注意關注本專業及相關學科的前沿知識和發展方向,更是教學過程的重中之重;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對知識的價值進行判斷、對信息加以選擇和加工,讓學生在溝通合作的過程之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第二,教師要呵護并且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就要先在生活中積極塑造起自身的創新人格。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身上埋藏的創新潛能也是難以想象的巨大。在保護的基礎上盡全力激發學生,讓學生發揮表現出自己的創新潛力,是老師的首要任務。老師需要給學生充分自由的空間,同時引導學生參與到創新實踐活動中去。老師應該對培養學生創新素質具備神圣的使命感,高度的責任心和信心;同時要以寬容的態度,尊重學生的個性表達;并且要用自身所具備的獨立、堅韌的特質,做好以身作則的工作。
2探索并開展研究性學習
第一,重視學習自主性。利用學生的自主學習去激勵學生學習,這就是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讓學生探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和找出問題答案的方法,在機械制造與自動化這一專業,主要由學生個人或小組來決定研究的課題或專題、以及研究的內容、方法、進度等等。學生真正感受到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的主導地位以后,會對學科探究、知識產生發展這一些過程有更進一步的體會,會更加實際地感覺到自己肩上所承擔的學習責任,而這一切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第二,重視學習的開放性。在研究性學習中,很多的問題都來自于大家熟悉的現實生活,就本專業來說,大家要遇到很多實際會遇到的電氣自動化生產或者機械制造方面的問題。而要真正做到研究性學習,學生就必須要打破課堂的限制、投入到社會中,運用除了教材和課堂知識以外的其他資源來幫助自己解決實際的問題。在研究性學習這一過程中,學生們所處的學習環境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環境,他們有更多方式可以供他們去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在這個環境中,他們可以從不同的方面進行探究、觀察還有體驗。擺脫“只有唯一正確答案”這個長期束縛他們思想的觀念。自然而然地,學生就會體會到學習的吸引力,對探究的過程充滿興趣,更加積極地去親身實踐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3營造新型校園環境,幫助創新人才成長
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不僅要靠靈活的課程設計、良好的資源條件、寬松的教育環境,更重要的是需要一個真正可以包容各種各樣人才的校園環境、社會環境。
在陶冶心靈、發展個性、塑造思想等方面,一個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也極其重要。學校可以有目的性地制定一些措施方法,去引導創造一個擁有平等民主精神、展現積極向上風貌、推崇奮發進取作風的文化氛圍。許多高校都在這一實踐中,進行了各種有益的探索,從中得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例如,現在許多學校廣泛開展的各種論壇講座,藝術相關的社團活動,人文社科類的選修課程等等。同時,對于如何愛護關心學生,如何幫助部分學生擺脫傳統保守觀念,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和心理壓抑這些問題上,校領導、教師和管理人員也需要認真思考,主動應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處理學生問題的重要關鍵,也只有讓學生們真正得到這種心理上的安全與自由,他們才會產生創造欲望,才會樂于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在交流與溝通中培養出參與意識、參與能力。在今后建設校園文化、塑造校園良好氛圍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結合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課堂傳授和課外鍛煉,營造一個有利于創新型人才成長發展的校園文化環境。
4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到科技創新活動中
首先,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要善于引導他們,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實踐中,營造出一個科技創新的校園氛圍。作為創新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多樣化、分層次地開展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可以極大幫助學生釋放和激發創新意識。例如大連工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每年一次的英特爾杯“趣味機械設計”比賽,就通過活動很好地訓練學生懂得質疑、善于觀察、協同合作等等能力以及領導才干,這一些能力的正面影響會非常直接的反映在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上。
其次,還需要積極地引導大學生參與到深入調查的過程中,與實際相結合,真正地投身社會。我們可以把創新看成是把假說不斷轉變為理論,再把理論轉變成技術手段這樣的一個過程。而在假說變理論,理論轉化為技術的過程中,就需要創造性實踐活動這一重要條件。了解和認識社會,這是大學生自身成長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社會向每一個大學生提出的殷切期望和迫切要求。大學生把社會需要當作自己的責任,學習如何去適應社會的進步發展,同時研究和解決社會中的實際問題,才可以推動社會的進步,發展自身的創新能力。大學生首先要不斷加深對社會的了解與認識,利用寒暑假以及其他課余時間參與或者自己組織類似社會調查等活動。可以通過這樣的活動加深自我對社會的認識,親自從實踐中去收獲經驗教訓,同時還了解到創新需求,進一步意識到自己所背負的社會責任感,會讓大學生更有創新的動力。其次,大學生還需要積極主動地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大學生必須牢記知識的學習和運用都需要腳踏實地,與實際真正結合。應該嘗試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踐中,研究各種社會問題,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在不斷的開拓創新中,實現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