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瑩 柯麗燕 陳平 鄭瑛
[摘要] 目的 對我省部分農村地區高危人群家屬的心肺復蘇知識的認知現狀進行調查,并對其進行技能培訓,對其培訓效果進行分析。 方法 對185例家屬的進行問卷調查,采用統計學方法對不同調查對象的CPR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分析。 結果 所有的調查對象CPR知識的平均得分為(3.28±0.59)分。CPR知識的得分在不同的年齡組間比較及其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的組別間進行比較其差異均無統計學差異(P > 0.05)。接受過專門培訓及沒接受過專門培訓的家屬CPR知識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 我省部分農村地區高危人群家屬沒有比較好的CPR知識認知水平,應該給予相應的技能培訓。
[關鍵詞] 高危人群;農村地區;心肺復蘇知識;技能培訓
[中圖分類號] R459.7[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2-0006-03
臨床上心跳驟停是最急危重癥,特別是一些腫瘤患者往往本身合并心血管疾病,在外科手術、放化療綜合治療及瘤體脫落物栓塞等多種誘因作用下更易發生心跳驟停,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搶救這類高危人群的途徑中盡快開始有效的心肺復蘇(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非常重要,而CPR開始的時間是成功的關鍵。但是我們不能預測出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據相關調查,在大部分的院外急救突發事件中社區為其多發地點,而由于受到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120”急救人員往往不能在理想的時間內到達事發地點,所以患者的家屬及其社區人員就成為“第一目擊者”[1]。我們對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心跳驟停高危患者的185例家屬進行心肺復蘇知識的調查,并給予其相應的技能培訓,收到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為2009年8月~2011年3月對在我院門診或住院治療的185例我省農村地區患者家屬,其對于本次的調查及其培訓均為自愿參加,其中男120例,女65例。腫瘤外科手術后曾有心跳驟停史患者家屬12例;易導致肺栓塞的腫瘤患者家屬77例;腫瘤合并其他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家屬96例。
1.2 方法
采用CPR問卷調查表[2]對本次的心肺復蘇知識進行調查。問卷的組成包括以下3個部分:①一般資料調查,包括調查對象的性別、年齡及其受教育程度等。②CPR知識的測評,8個題目均為選擇題,并配有三個答案:完全知道、不知道、部分知道,分別賦予1分、0分、0.5分,根據得分對于問題回答完全知道、不知道或者部分知道的患者例數進行統計,本部分的調查分數共計8分;③CPR知識學習現狀及其需求的調查,均為多選題題型。由于本次調查患者的家屬均僅有較低的受教育程度,所以有的調查對象不能很好地理解問卷中的醫學術語,所以在技能培訓結束前進行本次調查,也就是對于家屬掌握的CPR知識的評價要在對相關知識了解之后進行。問卷發放以前,由調查者對本次調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項進行詳細的解釋,問卷由被調查者根據自己的情況獨立填寫,完畢后收回,本次調查中發放問卷185份,回收182份,有效回收率為98.38%。
1.3 培訓內容及方法
《國際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及其《國際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3,4]為本次培訓內容的主要依據。同時對于培訓的內容以學科的發展為依據及時的進行增補,及時將以下的內容納入授課的內容:“對大部分心臟停搏患者只需胸外按壓即可達到復蘇效果”等。科普層次為本次培訓的教學水平定位。方法:①由經過專門培訓的人員組成本次培訓的隊伍;②多媒體教學為本次CPR知識講課的主要的形式,同時在授課的同時配以圖片及其實例,以便授課對象更容易理解;③CPR的技能培訓采用邊講解邊演示的方式進行,利用心肺復蘇模擬人進行;④綜合理論考試和CPR技能考核兩種方式作為本次考核的主要方式,如果學員的考核成績沒有達到合格水平,則需要重新進行演示、訓練,直到達到合格的水平[2]。
1.4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多組間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組間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示為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計數資料表示為百分比的形式,組間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影響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分析,以上的數據處理均采用SPSS 11.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的調查
調查對象有效問卷中男119例,女63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49歲,平均年齡(34.7±5.9)歲;根據受教育程度分別為:大專及其以上、高中或者中專、初中、小學及以下分別為28例、65例、80例、9例;均為惡性腫瘤疾病患者家屬。
2.2 調查對象對CPR知識的認知水平比較
所有調查對象在技能培訓前的CPR知識的平均得分為(2.15±0.37)分,經過技能培訓后的平均得分為(3.28±0.59)分,技能培訓前后的平均得分經過統計學分析差異具有顯著性(t = 5.03,P < 0.05)。由表1數據可見,“你知道呼吸停止的判斷方法嗎”條目中不知道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小,而“你知道心肺復蘇的有效指征嗎”條目中不知道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大,超過半數。
2.3 不同調查對象的CPR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由表2可以得出,CPR知識的得分在不同的年齡組間、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的組間、是否接受過專門的培訓的家屬間及不同的職業間進行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差異(P < 0.05)。
2.4 調查對象的CPR知識來源及需求情況比較
調查對象的CPR知識來源及需求情況比較中發現,調查的內容有如下:①心肺復蘇知識的學習途徑中,此為多選題,選擇學校、電視、書籍、網絡及其專門培訓的患者數分別為34(18.7%)、89(48.9%)、107(58.8%)、25(13.7%)、79(43.4%)。②在舉辦類似的培訓班有無必要中,選擇有必要、無必要及無所謂的患者數分別為180(98.9%)、0(0%)、2(1.1%)。③最希望通過哪些方式學習,此為多選題,其中選擇講課培訓、相關書籍、電視教學及其他的患者數分別為166(91.2%)、110(60.4%)、93(51.1%)、33(18.1%)。由以上數據可見,在心肺復蘇知識的學習途徑中,大部分的調查對象的途徑為書籍,而在舉辦類似的培訓班有無必要中,絕大部分的調查對象都選擇了有必要,而在最希望通過哪些方式學習CPR知識中,大部分調查對象選擇為講課培訓。
2.5 CPR知識認知現狀影響因素的多元Logistic分析
將CPR知識認知現狀各種可能的影響因素進行多元Logistic分析得出,是否受過專門的培訓是其影響因素。見表3。
3討論
本次調查表明,農村地區心跳驟停高危人群家屬心肺復蘇知識認知水平較低,CPR知識的平均得分為(3.28±0.59)分,相關報道表明,近年來高危人群猝死家中發生的比例較高,許多家屬在疾病發生時對于現場急救措施不知道如何進行,導致患者的最佳搶救時機喪失。所以對于“第一目擊者”急救常識的普及是有必要的,而且對其進一步的推廣有利于CPR成功率的提高。本次研究也發現,農村高危人群家屬對于掌握CPR的必要性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在舉辦類似的培訓班有無必要此調查的欄目中,有98.9%的調查對象認為有必要。提示家屬已經意識到對其進行CPR知識的認知現狀的調查及其培訓對于院前猝死率的降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Logistic分析結果表明,部分農村地區高危人群家屬曾經接受過相關的培訓,其具有相對較高的CPR知識的評分,與沒有接受過相關培訓的調查對象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提示對于相關的人群進行專門的CPR培訓能夠使其CPR知識及其技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不失為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教育形式。同時,還有一個問題應該引起重視,就是部分農村地區高危人群家屬雖然接受了相關的培訓,卻仍然具有較低的CPR知識測評得分,沒有將相關的知識掌握牢固,提示對于相關人群的定期的重復培訓是非常有必要的。研究中發現,CPR知識的得分在不同的年齡組間及受教育程度的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結果提示,我們應該對于各個年齡層次及受教育程度的農村地區高危人群家屬的相關培訓加強力度[5,6]。以上提示對于與農村高危人群家屬通過這種模式進行培訓可行性比較高,對于家屬盡快掌握CPR知識和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幫助,重復培訓使其CPR技能達到熟練掌握的水平。
總之,在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提高中,現場急救至關重要,而提高現場急救水平中,對CPR技能進行普及又是一個有效的途徑。我國的發展具有其獨特的特點,地大、人多,同時又具有發展不平衡的經濟和文化,這點在農村地區較為突出,它往往具有較差的交通運輸條件,不具備充足的專業急救人員,所以對于農村地區高危人群家屬的心肺復蘇重視的認知現狀進行了解及對其進行技能培訓就顯得尤為重要[4]。農村地區高危人群家屬沒有比較好的CPR知識認知水平,應該給予相應的技能培訓,使其對現場的救護技術進行很好的掌握,充分發揮在院前急救中的“第一目擊者”作用,使高危人群的急救成功率得到提高,院前病死率得到降低。
[參考文獻]
[1]符愛淑. 陪護人員心肺復蘇知識調查與分析[J]. 海南醫學,2009,20(9):119-121.
[2]鐘克丹,李小云,王麗萍. 南石頭街社區居民院前心肺復蘇知識調查[J].護理學報,2010,17(4A):74-76.
[3]李春盛. 聚焦2005AHA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二)[N]. 中國醫學論壇報,2006-03-02(27).
[4]張小平,呂江明. 企業員工心肺復蘇知識的認知現狀及技能培訓的探討[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3A):19-21.
[5]莫潔芳,蘇秀寧,周建新. 社區高危人群家屬心肺復蘇知識認知現狀及技能培訓[J]. 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1):39-40.
[6]關蓮,吳瑛. 心臟猝死高危者家屬心肺復蘇知識與技能培訓的重點和難點[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9B):8-10,24.
(收稿日期:2012-04-12)